程立麗



[摘 要] 生態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重要支撐,是提高廣大農村居民生態福祉的重要保障,社會生態文明的實現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公民生態自律意識的全方位提高。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過程中,全面提升農牧民生態自律性是實現城鄉生態環境保護均衡發展、建設美麗鄉村的內生動力。加強生態自律,保護生態環境,讓人類只有一個地球的理念深入人心。
[關鍵詞] 生態自律;美麗鄉村;塔城地區
[中圖分類號] X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7909(2020)01-47-3
貫徹新發展理念,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意識,以生態文明建設推動鄉村振興,是提高廣大農村居民生態福祉的切實保障[1]。2018年中央一號文件指出,在鄉村振興發展過程中,生態宜居是關鍵。農村生態文明建設,直接影響生態宜居建設和鄉風文明的實現,同時直接或間接推動產業興旺、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實現。但從社會發展層面來看,社會公眾的生態自律意識是實現社會生態文明的重要基礎和保障。馬克思曾指出:“道德的基礎是人類精神的自律。”可以說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過程中,加強農牧民生態自律是實現城鄉生態環境保護均衡發展、建設美麗鄉村的內生動力。
“生態自律”概念涉及公眾所熟知的“自律”一詞,“自律”一詞的提出、演變和發展的過程,對人類進行社會活動的要求也發生著變化。當前,社會主體無論是對事物的選擇層面,還是對自我活動的約束、規劃、評價層面,做到自律,必須首先做到在自我選擇中遵循自我約束和自我規劃,其深遠意義在于強調在加強自我管理中勇于開展自我批評,同時切實做到發揮自主管理的主觀能動性。同時,自律更是成為人類社會解決人與自然關系日益緊張、實現和諧共生的重要手段[2]。“人定勝天”雖然有其可取一面,但人若不遵循自然規律,不加強自律,不在自律中開發和利用自然,必將受到大自然的懲罰。加強自律是基礎,更是實現生態文明的內在基礎。
1 塔城地區農牧區生態自律背景
塔城地區位于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西北部,地處邊境,自然資源豐富,自古就有“糧倉、肉庫、奶源”之美稱。當地受地中海氣候影響,氣候相對濕潤,水草旺盛,牛羊成群,一張張綠色的地毯覆蓋住了廣袤的丘陵和盆地。特殊的地理環境和區位優勢,加之國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使得塔城地區生態發展優勢進一步凸顯:這里的天藍得過分、花開得放肆,糧油豐稔,牛羊興旺。資料顯示,2017年,塔城地區在全國367個地級市中空氣質量排名第40位。這里既是天然大氧吧,又是綠色有機生態之地。
塔城人民在很多地區飽受環境污染之苦的時候,能享受到優美的環境和優良的生態產品,主要基于以下幾點。
1.1 生態塔城發展定位為塔城地區生態環境發展提供了制度保障
從2017年開始,塔城地委行署通過出臺一系列保護生態環境的政策和實施一系列“生態文明和諧宜居塔城”舉措,以制度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油畫塔城”發展建設。在聚焦總目標、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同時,就如何打好“藍天保衛戰”、如何在樹牢“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意識的基礎上實現政府、公眾、社會的公共價值塑造,以政府治理現代化推動塔城地區生態文明建設,進行了全新探索和大膽嘗試。退耕還林、退耕還草、退牧還草等一系列措施的扎實落實,為塔城地區營造良好的生態環境提供了制度保障。統計數據顯示,塔城地區符合國家級生態標準的自然村有2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評出生態鄉(鎮)9個、生態自然村146個。
1.2 傳統生態文化底蘊是生態自律的重要基礎
29個民族在塔城地區凝聚成一幅美麗的和諧油畫塔城之魂。各民族你中有我、我中有他,相互學習對方優良的文化傳統。在大自然的和諧懷抱中,共同守衛藍天白云、青山綠水自然生態文明。古樸勤勞的哈薩克兄弟和維吾爾族姐妹自古就把“大自然”視為“萬物之母”,把天空形象地比喻為“力量之父”。他們在享受大自然賜予的光芒和甘露的同時,始終把大自然視為生活之基、萬物之源,但“取之有道、用之尊重”始終是他們的自律法則。
2 塔城地區生態自律現狀
調查問卷顯示,約有44%的被調查者認為目前塔城地區生態資源受到局部破壞,1/3的被調查者認為塔城地區環境優勢明顯(見圖1)。分析發現,目前塔城地區生態環境問題已經開始出現,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壞。發展是一把雙刃劍,發展的同時生態環境也面臨著一定程度的挑戰。
3 塔城地區生態自律存在的問題
3.1 政府治理能力有待提高
塔城地區環境保護責任體系尚不完善,職責不清現象普遍,地、縣、鄉三級環境管理制度不健全。隨著國家大力推進深化“放管服”改革,對生態環境建設監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當前,地區監管能力急需提高、覆蓋面急需擴大,監管的重點沒有覆蓋到鄉村,仍以城市為重點。同時,環境監管軟硬件配備不到位,部分主要污染物的減排任務沒有有效完成;草場超載放牧、退化的趨勢未得到徹底扭轉,農業種植污染沒有得到有效遏制。另外,聯合執法機制不健全。在日常執法過程中,環境保護部門與公檢法司配合機制不健全,在一定程度上導致監督不及時、監管不全面,可能存在對某些環境污染犯罪案件懲治不及時或懲治乏力的現象。
3.2 農牧區企業環保監管存在嚴峻挑戰
農牧區加工企業環保硬件設施仍相對落后,對于區域內污水處理方式處理現代化程度不高,甚至某些地方將污水直接排放到地表溝池。牧畜和家禽糞便處理難度大,回收利用率低,基于生活習慣,農牧民通常把固體廢物集中放在家門口儲存,這些做法對企業科學發展、生態文明高質量建設都極具挑戰。
3.3 公民生態自律意識需進一步提高
一是當前地區公眾環保意識已經大幅度提高,能認識到環保的重要性,但對持續、深入開展環保知識學習認識不足。調查問卷顯示,自愿參與“綠色環保行動”計劃的被調查者為75%左右(見圖2);但50%的被調查者知曉生態環境保護知識,對環保知識了解甚少的被調查者占比為15%左右(見圖3)。這說明社會公眾雖有參與鄉村環保的意愿,但自身學習意識不強。
二是主體意識到位,但主體責任不強。認為自然人個體對生態文明建設非常重要的被調查者占比90%左右(見圖4),但錯誤理解為自然生態主要責任應為政府的占比為70%左右(見圖5)。能認識到垃圾分類重要性的被調查者占比為80%左右(見圖6),67%左右的被調查者認為垃圾分類不到位的原因為政策導向有待改善(見圖7)。
三是環保自我約束和要求低。調查問卷顯示,社會公眾對生態文明建設的意愿都比較強烈,但對自我要求和約束能力差。大部分被調查者認為,生態環境保護應是政府的責任,卻沒有做到自我約束。
4 增強農牧民生態自律的對策
4.1 以家庭作為生態自律意識培育的起點
父母教育是孩子人格健全的基礎,生態自律應從家庭教育出發,從小培養孩子生態環保意識。以塔城地區為例,雖然當地各族群眾繼承了傳統的生態自律文化,但是傳統生態意識仍不高,沒有真正做到言傳身教,建議將生態文明理念和生態文明價值觀植入家庭。
4.2 學校和媒體是倡導生態自律的重要載體
建議生態自律教育進學校,把生態自律納入課堂教學和社會實踐。同時,可以采用“聯學共建”的方式,開展校外研學行活動。在尚未大規模養成環保習慣的時候,需要加強環境保護教育,建議利用現代化傳媒優勢,積極開展生態環境保護宣傳工作,強化社會公眾的生態自律意識。
4.3 強化生態自律措施保障
制度是基礎,無規矩不成方圓。要緊緊圍繞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牢固樹立法治意識,讓社會主義核心生態法治價值觀入腦走心,建議實施最嚴厲的生態懲罰制度,破壞生態文明者應付出沉痛代價[3]。
4.4 強化政府責任,確保生態自律
政府承擔制定環境保護政策、推進環境保護的首要責任,在生態自律過程中,政府引導作用功不可沒,沒有政府的主導和參與,生態自律就是無源之水、無木之林。政府部門應在生態保護方面進行政策指引,鼓勵自律,努力成為生態自律培育的支持者和引導者。因此,建議加大生態文明考核力度,把生態文明納入年底考核,作為干部任用提報的重要依據,讓生態績效考核理念深入人心[4]。
4.5 牢固樹立生態自律意識,造福子孫后代
打好藍天保衛戰,為子孫后代留下一片藍天和凈土。只顧眼前利益,不顧長遠打算,今天作為娛樂的“流浪地球”,明天將能“一一兌現”。古人“千里眼、順風耳”在人們改造自然的偉大進程中,已經變成現實,不尊重自然、不愛護環境的代價同樣會受到大自然的報復。全社會要自覺做到節約用物、保護環境,循環使用物品、做好垃圾分類處理工作,科學使用農藥和化肥。雖然一個人的行動做出的貢獻很小,但是如果千千萬萬社會大眾都能行動起來,曾經的白色污染、土壤污染都將得到根本性改觀,我們得到的將是清潔衛生的生活環境和綠色食品。為此,我們可以充分利用科普宣傳等有效手段,有針對性地引導公民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綠色、低碳。只要我們處處用心,肥沃的土壤、清澈的河流、翠綠的草原、多樣的植物和清脆的鳥鳴等便隨處可見。
參考文獻
[1]余謀昌.生態哲學[M].西安: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2]張慧平.鄂倫春族傳統生態意識研究[D].北京:北京林業大學,2008.
[3]賈合甫·米爾扎汗.哈薩克族文化大觀[M].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2002.
[4]安尼瓦爾·賽買提.禁忌與維吾爾傳統文化[M].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