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曉敏
【摘要】新課改不斷深入,在這樣的教育背景下,教育理念與教育方式也不斷創新。如今基礎教育課程的新浪潮正迎面襲來,現代教育工作者也要跟緊時代步伐,以更好的適應新課改的需求,從傳統固化的教育模式中解脫出來,改善傳統壓抑學生創新思維的教育模式,培養出富有創新能力的學生。為此,本文針對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策略展開分析,希望可以給廣大教育工作者提供借鑒。
【關鍵詞】小學語文? 創新能力? 作文教學
【中圖分類號】G623.2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0)07-0045-02
一、營造創新想象能力的心理氛圍
要想實現對學生創造能力的培養,首先就需要為學生創設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在擁有了良好的成長的“土壤”的前提下,創新的種子才能夠得以萌芽。良好的學習環境可以為學生創設一個輕松、舒適的心理氛圍,有利于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動力。多鼓勵、少批評可以為學生營造一個“安全”的環境。教學中應鼓勵學生大膽質疑,勤于思考,在學生回答錯了之后,也應盡可能的避免正面的批評,通過正當的引導幫助他們樹立學習信心。讓學生解脫精神束縛,善于發言,思想活躍,富有創見性。例如學習《麻雀》一文,筆者所在班級的學生自己匯報時便說:“我讀懂了一種強大的力量指的是母愛的力量。”剛說完,便有另一位同學反駁道:“我的觀點與你不同,你怎么能確定那只麻雀就是母的的?也有可能文章中指的是父愛。”通過大膽的討論,學生可以更好的讀懂父愛與母愛同樣偉大。
二、閱讀教學中培養學生創新想象能力
所謂創新思維即主動的發現新鮮事物、提出見解、解決問題的思維模式。貝爾實驗室門廳中擺放的貝爾塑像上便刻著這樣一段話:“假如你偶爾偏離正軌,鉆進叢林,你一定能夠發現從未見過的東西。”實際上這句話所指的就是創新思維。如《趵突泉》一課最后一句話“有的……這比那大泉還更有趣。”其中省略的意識是還有很多小泉,只是作者沒有明確的描述出來,那么你能想象出它的樣子嗎?遇到這類的課文,可以讓學生們肆意的展開想象,大膽創造,時間久了,也就自然而然的形成了創造性思維。
三、作文教學中發展學生創新想象能力
實際上,想象也是思維的一種特殊的表現形式,可以說是創新的基礎。世界知名的科學家也無一不具有豐富的想象力。愛因斯坦曾說:“想象力比知識更加重要,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卻概括世間一切,是知識的源泉。”為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可以以作文為載體來引導學生在作文練習的過程中大膽的展開遐想,培養他們的想象能力與創新能力。例如學習《假如我是一棵小草》,文章作者將自己想象成一株小草,襯托花的風韻,為生病的小女孩帶來希望。作者的想象縱橫馳騁,擺脫了傳統作文的模式化,用一種富有獨創性的思維模式,很好的體現了創造精神。
四、開展活動培養學生創新思維能力
創造力的培養不能局限于課文,應當給學生創設更多活動的機會,讓他們通過活動來長見識、練才干。
(一)演一演
對于小學生來說,他們天生愛表演,并且也希望擁有更多的表演機會,充分的展示自己的才華。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注重教材中故事性較強的課文,給學生機會讓他們充當“小演員”。例如在學習《回鄉偶書》一詩時,筆者便通過表演的方式來展開教學。首先將學生分為四人一組,然后通過小組合作競賽的方式來展開活動。可以讓學生先挑選自己喜愛的角色,仔細閱讀課文后,再上臺表演。之后讓學生們投出最佳演員、最佳具備、最具創意等獎項。教學效果甚好,由于要進行表演,學生們需要研究人物的語言、神態、動作、心理等因素,這樣便可以對文章的人物有一個更好的了解;因為要寫,學生們則需要細致的閱讀課文;因為要評,學生們也會認真欣賞其他小組的表演,整個活動過程都可以得到充分的鍛煉,學習熱情高漲。
(二)畫一畫
小學生基本都是以形象思維為主,對于很多古詩詞理解起來存在一定的困難。對于這一問題,筆者常常會將自己的理解通過畫圖的方式來表達出來。比如執教《望廬山瀑布》一詩時,筆者首先讓學生自行的進行閱讀,并聯系教材中的注釋來加以理解,之后將其中的內容通過畫畫的方式表達出來,并對畫的好的圖畫進行展覽。通過這樣的方式,學生們的積極性得到了有效提升,紛紛展開想象,畫出了一幅幅美麗的作品。
結語
小學生往往擁有著豐富的想象力,在實際教學中我們應基于對他們心理規律的了解,引導創新,為他們構建一個良好的成長環境,讓他們充分利用語文的學科優勢,從多個方面促進創新思維的發展,促進他們全面、健康成長。
參考文獻:
[1]劉金艷.小學語文低年級教學中培養學生傾聽能力的方式分析[J].課程教育研究,2019(41):43.
[2]曾桂陽.試論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J].課程教育研究,2019(41):59-60.
[3]馬天明.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閱讀能力的策略[A].中國智慧工程研究會智能學習與創新研究工作委員會.2019教育信息化與教育技術創新學術研討會(成都會場)論文集[C].重慶市鼎耘文化傳播有限公司,20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