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正偉
【摘要】伴隨新一輪課程改革標準的不斷推進,提出了一系列對語文課程結構進行調整的內容,對此,語文學科的教育工作者應當擔負自身的教育職責,逐步落實新課改的要求。基于此,筆者提出“細化課堂目標”“優化合作活動”“借助現代科技”等對學生開展講解工作的方法。
【關鍵詞】目標? 核心素養? 活動? 現代科技
【中圖分類號】G623.2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0)07-0064-01
高品質語文課堂的含義是指,在語文內容的傳授中要注重對學生全面培養,突破原有課堂中知識的講解結構,促使學生在教師的引領下,能夠實現智力和能力的雙重發展。伴隨新一輪課程教育改革形式的不斷發展,教師也開始重視當前語文學科中高品質的建構,主動探索進行高品質課堂教學的手段。那么如何采用有效的教學策略開展語文知識的教學,逐步實現高品質語文課堂的構建呢?
一、精細課堂目標,指向語文核心素養
課堂教學目標的設計,是教師開展課堂教育活動設計的一個大前提,同時在目標當中也會明確地指出受教育者在智力等方面的改變。隨著新課改的提出,對學生做出了“語文核心素養”的要求,而教學目標本身存在的意義和重要價值,使得教師也應當將核心素養當中的內容與教學目標的設計進行整合,從而讓課堂教學的各個方面都可以貼合核心素養的要求。
例如,在《大青樹下的小學》中,設計如下目標:
1.語言建構與運用:引導學生認知生字,能夠寫十三個生字,并且能夠會寫“鮮艷”“服裝”等詞語;
2.思維發展與提升:使學生在閱讀課文的同時,能夠想象在文章當中,作者所描寫的畫面;
3.審美鑒賞與創造:引導學生理解本節課句子的含義,在積累新鮮詞的基礎上進行再創造;
4.文化傳承與理解:使學生能夠感受文章中作者所流露出的自豪和贊美之情。
顯然,上述教學目標從基礎語言建構與運用能力,到多個方面都對學生做出了要求,同時彰顯語文核心素養的內容,教師切合上述目標中的內容開展教育、解說的活動,能夠構建高品質的語文課堂。
二、優化合作活動,實現學生互相幫助
伴隨社會經濟的迅猛發展,當前社會中人們之間的聯系愈加緊密,所以,教師在教育教學中采用合作的方式,引導學生進行相互配合,使得學生能夠掌握進行相互合作的素養,就顯得尤為重要了。但是,學生的接受知識講解的經歷,以及學生自身所帶有的家庭因素不同,造成學生之間的能力和素養存在一定的差異。為此,在語文課程的內容解說中,教師也應當結合學生的差異性,更好地安排合作學習的細節,促使學生之間實現互助。
例如,在《總也倒不了的老屋》中,教師結合學生之間的差異性這一細節安排小組當中的結構,使得每個小組中的組員閱讀理解能力的發展程度不同。緊接著,教師向學生提出“為什么作者說‘老屋是總也倒不了的?”的合作探究問題,并讓閱讀理解素養強的學生指導他人,使得學生在圍繞上述問題的相互討論中,逐步深化對《總也倒不了的老屋》這節課的認知,從而使學生在互幫互助中提升認知。
從上述案例中可以看出,教師基于合作細節的調整和優化,能夠引導學生在互幫互助中,實現閱讀內容的有效解讀,從而發展學生的綜合素質,讓學生能夠提前適應未來生活當中的節奏,形成一定的社會交際能力。
三、使用現代科技,豐富語文課堂樣式
自進入二十一世紀以來,人們進入了信息時代,而隨著近些年技術的不斷更新換代,以及“互聯網+”理念的提出,使得教育教學改革的趨勢呈現現代化和信息化。而現代科技技術與抽象文本間的相互結合,能夠有效轉變抽象內容原本的展現形式,使得學生在直觀、逼真的形式中,進一步理解其中的內涵。因此,在進行語文知識的教學中應用多媒體的形式教學,不僅能夠豐富語文內容講解的樣式,同時能夠調動學生產生自主探索和認知的興致。
例如,在《秋天的雨》中,現代媒體的應用能夠實現語文課堂教學樣式的豐富。在課堂中,教師基于影音片段向學生展示秋天雨的景象,使學生將注意力放在《秋天的雨》這節課上;隨后,教師以不同秋雨圖結合《秋天的雨》這節課中的文字開展教學,使學生在不斷變化的圖片和文字中,始終維持對《秋天的雨》這節課的注意力,從而實現《秋天的雨》這節課的有效教學。
不難看出,教師將現代科技與語文內容的講解方式相整合,能夠實現現代信息技術深入課堂教學的縫隙,提升課堂教育效能等效果,彰顯語文學科當中的科技感,從而提升知識講解的質量。
總而言之,形成高品質的語文課堂是當前教師在開展教育活動中努力的一個方向,也是教師所想達到的一個教育狀態。所以,在講解語文的內容時,教師應當結合語文學科的教育特色,以及學生的知識結構和偏好等,創新課堂教學模式,借助現代化的教育技術,促進課堂教學體系的構建,并應用于實踐中,從而促進高品質語文課堂的形成。
參考文獻:
[1]張玲.小學語文有效教學方式、方法的探索[J].課程教育研究,2017(52):89-90.
[2]劉鳳娜.小學語文教學中高效課堂的建立[J].中國教師,2017(S2):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