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勇 張雅莉 張雅寧


【摘 要】研究病理檢查在眼腫瘤臨床治療中的應用效果。方法:眼腫瘤臨床治療患者作為本次研究對象,共200例,根據其入院順序對其進行分組,其中包括觀察組100例、對照組100例,觀察組應用病理檢查、對照組應用超聲診斷,將兩組診斷結果進行對比。結果:觀察組眼腫瘤臨床治療患者診斷符合率與對照組相比存在差異,(P<0.05)。觀察組誤診率和漏診率均低于對照組,(P<0.05)。結論:病理檢查在眼腫瘤臨床治療中具有較高應用價值,能夠為治療提供有利依據,值得研究和推廣。
【關鍵詞】病理檢查;眼腫瘤;臨床治療;應用效果
【中圖分類號】R842【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3783(2020)04-12-070-01
隨著我國人們生活壓力的增加和生活方式的改變,進而導致我國腫瘤疾病的發病率不斷增加[1]。而眼腫瘤主要包括人體結膜、眼瞼、眼球各層組織以及眼附件的腫瘤,無論腫瘤性質為良性或惡性,均可對人體眼部組織和功能造成損害,其中惡性腫瘤易導致人體眼球和視功能造成損害,且能夠向顱內或眶周進行擴散或全身轉移,若治療不及時,嚴重威脅患者生命安全[2]。本研究通過分析病理檢查的優勢,并對其效果進行探討,詳情見下文描述。
1 資料/方法
1.1 基線資料
將眼腫瘤臨床治療患者列為本次研究對象,共收治200例,收治年限在2010年度至2018年度間,予以隨機方式分為觀察組共100例、對照組100例。納入標準:符合眼腫瘤的診斷標準。排除標準:存在精神障礙或意識障礙。觀察組,男性共85例、15例為女性,年齡33歲-77歲,平均年齡55.23±1.09歲。對照組,男性共86例、14例為女性,年齡34歲-77歲,平均年齡55.67±1.94歲。2組一般資料比較的統計學結果(P>0.05),提示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100例行超聲診斷。選擇超聲顯像儀進行診斷,型號為Aloka-SSD190型,探頭頻率在5MHz,取患者仰臥閉瞼,將探頭與皮膚直接接觸進行探測,眼眶內脂肪呈強回聲光團、腫瘤呈低回聲、中等回聲或無回聲區[3]。應對腫瘤所在部位、形態、內回聲、大小、聲衰減及其與眼球的關系進行觀察,從而對腫瘤的實性或囊性、良性或惡性進行明確,與臨床結合,能夠對部分腫瘤的類型進行診斷。觀察組100例行病理診斷。患者入院后,安排患者進行穿刺活檢,首先應對患者病灶的位置以及類型進行明確,通過超聲引導進行穿刺活檢,取出穿刺組織后,將其置于濃度為10%的中性福爾馬林固定液內進行固定,時間在8小時,后上組織脫水機內進行脫水處理,具體內容:采用10%中性福爾馬林進行固定,時間為2小時,并采用梯度酒精脫水,二甲苯透明2小時、石蠟浸泡2小時,待脫水完成后,將其取出進行常規包埋切片,厚度約為5um。
1.3 觀察指標
觀察組、對照組各項指標進行比較,指標包含:診斷效果。
1.4 統計學方法 本研究數據用SPSS26.0統計軟件進行分析,涉及計數資料,用百分比表示/卡方檢驗,涉及計量資料,用±表示/T值檢驗,兩組各項指標中(診斷效果)存在差異,則P<0.05表示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檢出率的比較
觀察組眼腫瘤臨床治療患者診斷符合率與對照組相比存在差異,(P<0.05)。見表1:
2.2 比較2組誤診率和漏診率
觀察組誤診率和漏診率均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3 討論
眼腫瘤是臨床常見疾病,其在早期無特異性癥狀,發現時已經為中晚期,導致其錯過最佳治療時機[4]。故此給予其早期診斷十分必要,能夠明確疾病,利于后期的針對性治療。
目前臨床對于該疾病的診斷一般以超聲診斷為主,其能夠將人體腫瘤的大小、腫瘤位置、腫瘤部位、腫瘤內部情況、邊界及其與眼球的關系進行清晰顯示,同時能夠對腫瘤的實性或囊性、良性或惡性進行明確,且能夠對部分腫瘤類型進行診斷。同時超聲檢查還具有無損害、快速檢查、操作簡便、能夠動態觀察等優勢,為臨床治療提供依據。雖然該種檢查方式具有較高檢出率,但仍具有誤診或漏診情況[5]。而病理檢查的檢出率為100%,其相比超聲檢查具有更高的檢出率,且敏感性和特異性均較高,能夠在眼腫瘤臨床治療中提供有利依據,給予其針對性的治療,降低患者病死率,改善患者疾病預后。在病理診斷中,眶內脂肪組織呈現強回聲,囊性腫瘤則無回聲、腫瘤組織一般呈現低回聲,少部分為中等回聲,從而明確眶內有無占位病變情況。同時根據腫瘤所在部位、邊界是否清晰、內回聲與眼球關系等,能夠對其性質為良性或惡性進行明確。其中良性多數為橢圓形或近圓形,邊界呈清晰、光滑、規則狀;而惡性腫瘤則由于浸潤生長,導致其包膜不完整或無包膜,邊界呈現不整齊、不清晰,形狀呈不規則的低回聲光團。
本文研究數據顯示,觀察組眼腫瘤臨床治療患者診斷符合率與對照組相比存在差異,(P<0.05)。觀察組誤診率和漏診率均低于對照組,(P<0.05)。
綜上所述,病理檢查在眼腫瘤臨床治療中具有較高應用價值,能夠為治療提供有利依據,值得進一步推廣與探究。
參考文獻:
[1]唐飛,甘露,晉絲雨, 等.正電子發射型計算機斷層顯像CT (PET-CT)避免漏診眼瞼惡性腫瘤伴全身轉移一例[J]眼科學,2018,7(03):133-138.
[2]梁慶豐,黃晶晶,曹凱, 等.眼表鱗狀上皮腫瘤的組織病理學與活體共聚焦顯微鏡影像學特征分析[J]中華眼科雜志,2018,54(9):652-660.
[3]趙云,李浩晴,趙紅, 等.眼眶神經鞘瘤112例的診斷和治療分析[J]中華眼科雜志,2018,54(7):509-514.
[4]毛怡,方靖琴,曾英, 等.眼眶孤立性纖維性腫瘤CT和MRI表現初探[J]臨床放射學雜志,2017,36(9):1364-1367.
[5]陳俊瑜,胡飛,岑波, 等.眼眶內腫瘤的顯微手術治療(附12例報告)[J]中國臨床神經外科雜志,2017,22(12):841-8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