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艷艷 邢玥 王娟麗
【摘要】在高職院校中,通過開設公共音樂教學課程,能夠使得在校學生很好地調節內心情緒,傳達情感,有效減少心理問題的出現,避免在校學生出現一系列不良情緒。對此,音樂治療在高職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應積極運用,從而全面提升學生心理健康。
【關鍵詞】音樂治療;高職院校;公共音樂教學
【中圖分類號】G642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文章編號】1002-767X(2020)01-0182-02
【本文著錄格式】賀艷艷,邢玥,王娟麗.淺談音樂治療技術在高職院校公共音樂教學中的運用[J].北方音樂,2020,01(02):182-183.
一、高職院校開展公共音樂課程的必要性
高職院校的在校學生,經過文化理論課程的學習以及專業技能的實踐后,逐步形成了獨立的人格意識,這個階段的學生在心理情緒方面容易出現波動,甚至產生一系列不良情緒,造成人際交流交往存在障礙等。對于存在著心理問題的在校學生,若直接采取一對一形式的心理疏導來幫助學生,不僅會使得學生感到不適,還會加重學校教師的壓力。
(一)多方面、多層次地提升學生對音樂的賞析能力
高職院校開展公共音樂課程,能夠有效提高學生對于音樂藝術的鑒賞能力。通過音樂欣賞,不僅能夠讓學生充分了解到音樂作品所蘊含的豐富文化內涵,了解音樂制作人的生平經歷,從而進一步感受到藝術的價值;還能夠讓學生在欣賞音樂的同時,在心理上得到放松,繼而充分調動起自身積極向上的心態。
(二)多角度、多環節地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
不同類型的音樂會帶給人不同的音樂情感體驗,在開展公共音樂的教學過程中,讓學生能夠欣賞到多樣化的音樂作品,從而充實豐富學生的情感世界。在實際展開音樂教學課堂前,可以首先使用旋律較為歡快的音樂,調動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其快速地適應課堂。同時還應重視起對于心情較為低沉的情況,減少使用整體旋律較為壓抑暗淡的音樂作品,避免增加學生的負面心理情緒。
(三)通過多元化與多樣化的樂器學習傳達思想
在進行公共音樂課程教學時,還可以通過演唱或演奏的方式,在進行音樂實踐課程中學習不同類型的樂器演奏,加深對于音樂作品所蘊含文化的理解,感受音樂作品所傳達的重要思想感情。
二、音樂治療對高職學生心理健康的重要作用
(一)正確引導學生塑造健全人格
人格是每個人在自身成長的過程中,所形成的思想價值觀的主要體現,而高校是能夠促進學生形成正確健康人格的關鍵性階段。相關教師需要重視起學生對于自身人格的健康塑造,同時這也是對學生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部分,對此,可以通過音樂治療的方法促進學生對于健全人格的正確塑造,不僅能夠使得校園環境氛圍更加和諧舒適,還能夠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自身的認知與感覺,在享受音樂作品的同時治愈自身心理情緒,從而引導并幫助學生塑造出健全的人格,避免學生產生負面心理,為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順利開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二)改善人際關系,消除交流障礙
在高職院校中,社交能力與交流溝通能力是必不可少的,但當前部分學生沒能充分抓住機會,導致在實際生活中無法正確解決與他人出現的矛盾,不能及時調整并處理自身心態等。通過音樂治療,能夠為學生營造出良好的氛圍環境,讓教師與學生之間充分展開交流與互動,并在音樂鑒賞的過程中提高自身人際交往的能力,充分改善并發展人際關系。通過借助音樂所具備的非語言特性,學生在此基礎之上進行與他人的交流溝通,相關教師順勢推進其他活動的開展,讓學生在合作互動的過程中消除溝通方面的心理障礙,能夠在團體活動中對自我進行充分展示,有效增強自身自信心,消除與他人的交流障礙。
(三)有助于調節不良情緒
高職院校生活是需要學生不斷進行自我調節與完善的重要階段,在此期間,部分學生在對待問題時仍存在著較為負面的情緒,多來源于學習的壓力或情感的不順利等。當學生自身情緒出現負面波動時,可以應用音樂治療來調節學生內心的情緒,營造出良好的音樂氛圍環境,有效舒緩學生的情緒波動。負面情緒通過音樂,得到了釋放,使學生能夠抒發出自身內心的陰郁情緒,心理得到了音樂的慰藉。當負面情緒得到了及時的釋放以后,學生的心理就得以健康發展,走出不良情緒困擾的心境,進而在各個方面得到進一步的發展。
三、高校展開音樂治療時應重視的問題
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音樂逐漸成為當代學生在學習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精神需要。首先,高職院校要明確音樂治療不等同于音樂教學,音樂教學重在對學生知識與技能的培養,而音樂治療則是通過音樂來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矯正學生所產生的負面心理情緒;其次,音樂治療自身具有一定的科學過程,它不是簡單的心理治療法,與其他普遍的心理治療有所不同,需要利用音樂作品來改變人內心的情感與情緒,并在情緒得到一定緩解之后再對其認知方面進行引導與改變。
四、音樂治療在高職院校公共音樂教學中的運用
(一)構建以音樂情感教學模式
在高職院校開展音樂公共課程教學,應確立教學目標,重在提高學生對于音樂的鑒賞能力,以及情感的充分表達。對此,高職院校需要充分結合多樣化的教學內容,讓音樂欣賞能夠輔助治療學生所產生的不良情緒。例如,可以開展合唱的教學課程活動,通過合唱有效促進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交流與互動,并調起全體學生的積極性,實現高程度的配合。學生通過參與這種類型的音樂公共課程,能夠讓學生在不同的組合演唱聯系中不斷提高對自我的認識,同時培養起學生自身的激勵榮譽感以及團隊間的合作意識。
(二)音樂情感教學中增加實踐性
首先,可以組織學生建立音樂社團,構建起良好舒適的環境,營造人際交往的氛圍,并讓學生充分感受到參與社會集體活動的樂趣,幫助學生化解個人與集體之間產生的矛盾,并能夠將這種意識逐步轉移到日常學習生活中來,引導學生以積極樂觀的心態參與學習活動;其次可以定期舉辦音樂活動,讓學生有展現自我的機會,培養學生不斷提高獨立思考和判斷是非的能力;再次,可以開展音樂作品欣賞講座,讓更多的學生能夠對音樂藝術有一定認知,提高其音樂鑒賞能力,同時為學生營造出和諧輕松的藝術環境。
(三)建立專業的音樂治療教室
在高校原有的心理咨詢教室或是團體輔導教室的基礎上,可以建立起音樂治療的專業場所,并針對音樂治療配備一定專業音樂設備,包括能夠提供視聽效果的音響設備以及多樣化的音樂治療音像等。音樂治療主要追求輕松舒適的環境與氛圍,通過對音樂治療室的合理布置,能夠讓求助者在心理上放松并與求助者之間快速建立起溝通與聯系。在舒適的環境中開展音樂治療活動,從而確保音樂治療的最終效果。
五、結語
綜上所述,在實現健全人格塑造的關鍵性階段,學校應重視起引導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需要學校與教師的共同做出努力。音樂作為能夠調節人心理的重要精神食糧,也是學校開展教育活動所必不可少的藝術課程,對于學生在培養心理健康,塑造人格方面有著輔助的促進作用。對此,針對高職院校學生的實際特征,通過利用音樂治療安撫作用,將音樂治療運用在公共音樂教學中,有效調節學生的心理情緒,正確引導學生在學習生活及社會生活中樹立起正確的觀念與認知,對進而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與發展。
參考文獻
[1]張廷建,葉培結.音樂治療技術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應用價值及實現路徑[J].赤峰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8,34(5):62-63.
[2]樊潔.淺談音樂治療技術在高職院校公共音樂教學中的運用[J].音樂時空,2015(19):122-123.
作者簡介:賀艷艷(1979—),女,漢族,陜西白水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學前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