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中國現階段,對于教育的關注,似乎已經成為一個潮流性的話題,5000多年來,隨著歷史的不斷改革及發展,奠定了“教育大國”這一稱號。在我國傳統的課堂教學中,認為教育之重在于“教”,所以“填鴨式教學”能夠成為一種固定普遍現象生存于傳統的意識常態中。新西蘭曾為英國殖民地,它的教育方式自然受英國影響,但經過一百多年的獨立發展,也明顯的形成了具有本國傳統文化特色的教育教學方式,所以我們固然會把它歸為西方教育方式的一種。本文旨在作者對新西蘭高職院校訪學后,對當地課堂教學方式的見解與論述,并根據我國現課堂教學現狀和發展趨勢,在保護好我國優良傳統教學方式同時也能更好借鑒發達國家教學方式。使我國職業教育的發展不斷前進。
【關鍵詞】 新西蘭? 課堂教學方式? 職業教育
【中圖分類號】G71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0)01-0001-01
縱觀新西蘭的歷史發展,它在1840 年成為英國殖民地,1852 年建立自己的政府,1907 年獨立,90%為英國移民后裔,毛利人僅占 9%[1],所以新西蘭的教育觀念基于英式,現在雖然為英聯邦國家,但經過一百多年,也形成了具有本國傳統文化特色的教育教學方式。
在新西蘭職業院校的教育體系中,同樣很注重學生的實踐,所以學校的課堂教學模式最突出的一點就是學生自我實踐的時間多于理論學習。新西蘭教育模式主要分為以下十五種,其中后三種為新西蘭特色課堂教學方式:
以下將重點論述新西蘭特色教育方式:關系、懷唐伊條約以及Ako。
1.關系教學
Whakawhanaungatanga 在新西蘭的毛利語中譯為“關系”,結合當地教育方式來講,就是通過這種課堂教學方式讓參與的學習者了解彼此并建立起人際關系的策略和活動。課堂教學中,教師會鼓勵學生分享自己相關的課程學習信息以及鼓勵學生分享之前的知識或者經驗,從而達成互相學習互相吸取知識的過程,教師還會鼓勵學生在整個班級或小組中一起工作(包括問題的提出、討論、分析、借鑒以及信息分享),最終形成一個完整的團隊建立。
2.懷唐伊條約
Te Tiriti o Waitangi毛利語中譯為“懷唐伊條約”,這個教學理論在這不做更多解釋,簡單地說這是新西蘭遺留下來的歷史問題,是在新西蘭淪為英國殖民地時雙發簽署的一個重要條約,從新西蘭現階段教育層面上來說,就是保護當地獨有民族毛利人的一切教育權利,一切的決定權,實現毛利人的價值觀(尊重、維護及建立自尊),就像我們中國擁有56個民族一樣,尤其是少數民族的特殊性,在教育發展方面國家也同樣給予了重視與尊重。
3.Ako互動教學
Ako互動教學用通俗的說法為“關于社區交流的學習”,也就是通過學校和培訓機構 (早期學習、學校的高等教育)一起來幫助學習者實現他們的潛能。
之所以把這個方式放在最后來講,是因為它在新西蘭國家及教育部給予了很高的重視程度,他們大力激勵學校機培訓機構等教育行業運用到教學環境中。在各種背景的學生是否有高質量的教育產出以及高質量的教學,無疑對此其有很重要的影響。據相關證據顯示有效的教學依靠的是教師和學生之間的關系、積極的參與和教師對學生的鼓勵[2]。
在這種互動的課堂教學方式中描述的是教和學的關系,教育者從學生那里學習,反之亦然。學習是一種經驗——這一概念承認了學習者和他們的學校、家庭和社區不可分割。也可看出它具有以上兩種教學方式的特點,主要包含兩方面:一是文化的重要性,認為教師要熟悉、尊重、重視學生,知道他們從哪兒來并知道他們自身的特點。文化和教育不僅在教育系統是不可避免的交織在一起的,在學習環境的創設上也是如此。當毛利學生在教學內容和教學環境中看到自己、他們的家庭、部落和支部的相關知識時更可能達到教學目標。《新西蘭課程框架》提供了更進一步的機會使學校決定大部分的教學內容。把文化認同融入教學環境是很有效的這種文化認同直接、適當地規制了教學實踐和學生的學習經驗[2]。二是有效的互惠學習關系。Ako的原則是重視成對或小組學習方法,在這種方法中,學生可以與他們的同齡世人、老師、任務和資源進行交互。這些都是非常有效的教與學的方法,研究表明,當教師在課堂上促進互惠的教與學角色時,學生的成績就會明顯提高。就新西蘭而言,當地政府及教育部的重點是如何支持Ako通過個性化的學習途徑,強有力的推動地方課程和高質量的教學成果。
通過以上對新西蘭教育教學方式的總結闡述,我們不難發現歸根到底可歸為三個關鍵點:激勵、互惠、分享,當地政府把這三種非常具有當地教育文化特點的課堂教學方式視為教育的重要核心,并積極的在教育行業中推廣及實施。縱觀我國的教學歷程,傳統課堂教育方式現已普遍成為一個定式,無論受歷史長流的影響還是依據現階段教育的發展狀態,我們不可忽視的是傳統教育的創新,改革發展,讓我國的教育與世界先進教育接軌,更能讓國內學生不用走出國門,就能學習和體驗到國外先進教學模式。我們可以看到,雖然自主式的學習方式已經推廣多年,但是傳統教育模式,即填鴨式的教學模式或多或少的束縛了青年學生的創新型發展思維,大多數學生也局限于傳統思維的教條式發展,不懂得舉一反三,不能夠靈活運用,這種滯后性使我們的教育呈現一種完全的制度化、模式化,少了活力和動力,這個問題,可以說是存在于我國的教育事業之路上的一個頑固的絆腳石。本文的目的在于介紹新西蘭國家的教學特點,希望更多教育學者了解和進一步接受,在現在或將來把新教育能夠很好的融合到中國的教育體系中來,讓學生學習更加靈活讓教師課堂教學更有新穎。
參考文獻:
[1]顧明遠.教育大辭典[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2]高燕.新西蘭毛利人教育策略(2008—2012)述評[J].考試周刊.2010(19):37-38
作者簡介:
宋慶胤(1990.07-),男,貴州貴陽人,漢族,研究生,講師,研究方向:室內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