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茂達
【摘要】數學課程標準已經明確了十個核心概念,而模型思想就是其中之一。如今教師在小學數學課堂上已經開始滲透核心素養教育理念,意味著教師要加強課堂上的數學建模教學活動,切實培養學生的模型思想。本文主要在核心素養理念的指導下針對小學數學模型思想的培養進行分析,以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
【關鍵詞】小學數學? 核心素養? 模型思想? 教學方法
【中圖分類號】G623.5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0)01-0149-02
數學模型實際上就是指人們用語言來對數學領域的現實世界事物特征、數量關系、空間形式等等進行概括或者近似性描述的一種數學結構,可以具體涵括數學概念、數學定理、數學法則、數學公式、數學性質、數學學科的數量關系等等方面的內容。數學模型相關知識實際上具有較強的抽象性,教師應該在核心素養理念的指導下培養學生良好的模型思想意識,以提高學生在這方面的數學學習能力。
一、模型思想的基本概述
在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讓學生學會感悟數學建模過程,以有效培養學生的模型思想。而這里的建模過程實際上就是指學生獲得具有模型意義的數學結構的一個重要過程[1]。在這里,筆者以一個直觀的例子來闡述數學建模和建模思想,即吳正憲老師開展的“搭配規律”教學就體現了模型思想的力量。他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對“2件上衣和3條褲子的不同搭配方式”進行思考,進而獲得“衣服搭配總數=上衣件數×褲子條數”的這一結論。在這個過程中,主要是從“一個幾”衍生出更多的“幾個幾”,充分體現了簡→繁→簡的變化規律。通過這樣的例子來理解模型思想,可為教師培養學生的模型思想而打下良好的基礎。
二、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模型思想的有效策略
(一)創設生活化情境,滲透數學建模思想
將數學知識與現實生活結合,可以提高學生對抽象數學知識的理解能力。而生活化情境的創設更是可以將復雜的數學問題直觀形象地呈現在眼前,對于培養學生的模型思想方面,有著積極的教學意義[2]。
因此,小學數學教師在創設生活化情境時,可以引導學生運用數學知識來對生活中的問題進行分析,并進行解決,進而在抽象概括的基礎上建立起相應的數學模型。例如“付整找零”的生活現象就是比較常見的內容,教師可利用其創設生動的場景:“張阿姨家應該繳付的電費是96元,而張阿姨給了收費員100元,讓收費員給她找4元零錢。隨后,收費員手上已收的電費達到了654元,那么請問繼張阿姨家之前,他又收了多少電費?”
學生可從這一熟悉的生活現象中提煉出數學模型,學會根據這一數學模型來進行數學公式的計算,即:654-96=654-100+4=558。由此,學生可以理解其中“多減要加”的數學算理,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數學建模思想。
(二)通過知識可視化,自主構建數學模型
所謂知識可視化,實際上就是學生通過具體模型來一目了然地理解數學知識,以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如今這一知識可視化教學法在教學領域得到了一定的運用,尤其是數學學科方面,教師要培養學生的數學模型思想,則可引入知識可視化的教學方法。比如在“數一數與乘法”的教學中,教師要讓學生對“有幾塊積木”的數學問題來自主構建數學模型,則可搭建幾種房子模型,然后讓小學生數一數積木的數量。在這個基礎上,教師可以給每間房子模型貼標簽,標簽上寫下乘法內容,讓學生在模擬郵遞員送信的時候,信封上寫著算式,算式的結果需與房子模型的算式結果相同,才可將信封分別放進去。在這樣的教學過程中,教師還可讓學生自主構建數學模型,即在學生搭建積木的時候,可以將同顏色的兩塊積木擺在相同的一層,總共5層,每層的積木顏色都不一樣,那么在每層只能2塊積木的情況下,最后搭建了幾塊積木?在這一模型問題的引導下,學生進行了自主思考,使其在建立數學模型的過程中更深刻地理解了乘法知識。
(三)通過實踐活動,增強學生數學建模能力
數學課程標準要求教師在課堂上應該積極加強動手實踐活動的開展,以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讓數學知識更具操作性[3]。在這個基礎上,若是教師在開展實踐活動的過程中有意識地鍛煉學生的數學建模能力,則可培養學生良好數學模型思想。比如在“統計與概率”這方面的知識教學中,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自主調查近幾個月以來的零食價格數據,并對相關數據制作成表格,而學生可以根據這些數據來建立相應的統計數學模型,有利于增強學生的數學模型思想,并提高其數學建模能力。
結束語
總之,在核心素養理念指導下開展小學數學教學活動,需要教師將關注點落在模型思想的培養這方面。教師可在引導學生正確理解模型思想的基礎上,采用多種方式來促進學生模型思想的培養,最終達到應有的教學目的和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李炳淑.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模型思想的方法淺談[J].課程教育研究,2019(07):128-129.
[2]孫淑蘭.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模型思想的探討[J].中國校外教育,2019(02):30-31.
[3]凌歡,張若璇.小學生模型思想的培養研究[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8(24):12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