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學英
【摘要】班級管理是班級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班級教育活動順利開展以及班級目標順利實現的保障。而運用并發揮好榜樣激勵機制在低年級班級管理中的作用,將會對低年級班級管理產生事半功倍的效果,從而為班級的教育教學更好地服務。本文利用文獻綜述法和調查法,發現低年級班級管理目前存在的問題,并根據這些問題提出了相關對策和建議。
【關鍵詞】低年級? 班級管理? 榜樣鼓勵? 小學生
【中圖分類號】G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0)05-0205-01
眾所周知,小學低年級的學生管理起來相對比較吃力,主要是因為低年級學生還處于幼兒園向小學的過渡期,他們是一個比較特殊的群體,他們的身心發展正經歷著由幼稚向成熟的轉變,他們在不同年齡階段有不同的年齡特征,把握學生的年齡性格特征,對學生實行有效的班級管理,是做好教育工作的重要基礎。目前小學低年級班級管理的現狀如何,班級管理者是否了解學生的年齡特征,是否開展了有針對性、有目的性、有意義的班級管理工作,這些管理方法是否有效,帶著這些問題進行研究。
一、低年級小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
小學生在不同年齡與階段身心發展具有不同特點,特別是剛剛入校的一年級學生的身心發展經歷了千變萬化的改變。小學一年級的學生,剛剛入學,性格活潑,愛說愛玩,行為約束力差,注意力容易分散、不集中。在課堂上對學習無法全神貫注,有時“身在曹營心在漢”,一些教師把這種現象視為影響學生學習的缺點,嚴重的是有些教師不僅不理解這些學生的發展特點,還一貫認為這些學生不愛學習,時不時責罵、批評他們。其實,教師應豐富自身的專業知識,了解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并根據這些特點加以有目的、有組織、有計劃的教學方法。如果教師能夠細心觀察小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并根據這些特點靈活運用適當的教學方法,即使學生再頑皮不愛學,他們也會在老師的循循善誘下愛上學習。
二、小學低年級學生管理中存在的問題
在小學教學中,筆者通過調查發現,低年級的學生不良的行為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其中有:孩子隨口吐痰、說話不禮貌、不愛護學校公共設施,在墻上和桌子上亂寫亂畫等。眾所周知,任何事情的發生都不是空穴來風,都是有原因的,而這些原因的產生是由于家庭和學校的疏忽和學生自身管理缺乏造成的。如,在家庭中,現在好多孩子都是獨生子女,由于家長過分的溺愛孩子,是很多孩子比較任性,有的家長對孩子管理比較粗暴,導致孩子養成從小說謊的不良習慣;有的家長對孩子缺乏關心與疼愛,忽視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應有的父愛或母愛,產生孤獨、自卑、甚至產生自閉的心理問題。在學校,有些教師對低年級的孩子性格和特點不了解,導致對學生的教育方法不正確,不能因材施教,從而使學生產生厭學情緒。再者由于學生自制力差、意志薄弱,抗挫能力不強,缺乏對自身行為的管理而犯錯。
三、榜樣激勵在小學低年級班級管理中的運用
1.構建激勵機制
眾所周知,低年級學生通常都是自控能力較差,所以教師要對其進行約束。為了能夠有效構建班級激勵機制,老師首先讓學生明確目標,充分考慮學生的年齡以及喜歡的事物,明確班級工作的目標,可是在構建激勵機制的進程中,需要為學生表述自身見解的機會,然后綜合所有學生的不同意見,制定出更加合理化的激勵制度。
2.強化榜樣激勵
小學低年級學生在感知外界事物與知識的時候,如果明確一個榜樣,將會對他們價值觀與世界觀的產生有積極的推動作用。因此,班主任管理班級的進程中,要積極的弘揚榜樣行為與事跡,我國有許多偉人小時候立志故事,比如,周總理小時候立志為中華崛起而讀書;孫中山先生年輕時堅定地說“我要讀書,救國救民!”借助這類榜樣人物,學生可以領悟做人真諦,學習到拼搏、愛國等良好的品質,從而在成長道路上不斷完善自身的行為。此外,班主任還能夠按照學生具體的表現,獎勵優秀的學生,這樣也能夠為其他的學生樹立良好的榜樣,從而打造出優秀的班集體。
3.給予客觀評價
對于低年級的孩子而言,贊美是他們渴望的雨露,他們特別期待別人的贊揚。尤其渴望獲得教師的肯定和表揚。在小學低年級教學中,有效的評價形式能夠對學生產生激勵效果,相反,錯誤的評價形式則會讓學生感受到自卑感,由于學生性格會與家庭環境有著直接的關系。因此,班主任要確立正確激勵機制,以促進學生發展為前提,不單單要對學生能力以及知識給予客觀公正的評價,同時還要重視對學生道德素養的評價。此外,評價模式主要采用學生自主評價的形式,使得教師、家長以及班主任能夠共同參與到評價活動中來,通過多種渠道推動學生發展,利用不同發展性評價充分激勵學生,進而實現學生全面、系統發展。
總之,班級管理是一項復雜的活動流程。班級管理是師生雙方互動的動態過程。良好的班級管理離不開班主任支持也離不開學生們的努力。
參考文獻:
[1]劉彬.淺析中小學班級管理中激勵機制的運用[J].基礎教育研究,2009(1):13-14.
[2]陳翠紅.激勵機制在小學班級管理中的實踐應用[J].中國校外教育旬刊,2015(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