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對高校的檔案館修復進行了研究。首先介紹了中原工學院檔案館的現狀,提出了從制度、環境、人員、技術、設備等方面對高校檔案進行綜合修復。針對一些不可復制、并極其珍貴的檔案文件,則采用數字化操作、更高一級的個性化修復策略。實踐證明,論文提出的檔案修復策略效果良好。
關鍵詞:高校;檔案館;修復
檔案修復是檔案保護的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道防線,為檔案資料的完整保管、甚至搶救開發提供了重要保障。然而,檔案生成容易但是修復極為困難復雜。針對目前高校檔案修復研究較少的現狀,本館對檔案修復采取了一系列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 中原工學院檔案館現狀
中原工學院檔案館主要處理中原工學院的檔案相關事務,現有編制5人,其中2011年、2013年和2016年連續三次獲得省檔案局和教育廳“文件材料歸檔工作”檢查“優秀”單位。由于中原工學院始建于1955年的榆次紡織機械工業學校,并于1957年遷來鄭州市。學校歷史比較悠久,存在大量珍貴的檔案等資料。這些資料很多是紙質文件,由于時代較長,變得有些泛黃,甚至字跡模糊、有些不可辨識。這些歷史悠久的紙質資料雖然陳舊,但十分珍貴,甚至不可替代,是編撰校史等資料必須的參考資料。然而受到漫長時間的流逝,這些材料都可能遭到或多或少的損壞,因此很有必要對其進行修復工作。
2 高校檔案保護的綜合修復策略
結合中原工學院實際情況,檔案館提出高校檔案保護的綜合修復策略,從制度、環境、人員、技術、設備等方面進行綜合考慮。
1)制度方面。檔案修復的總體原則應遵循“保持檔案原貌原則”、“最小干預原則”、“可逆性原則”。“保持檔案原貌原則”是指盡可能保持檔案的本來面目。“最小干預原則”是指最大可能性地保持檔案原貌,所以在修復過程中應該最小程度地干預。“可逆性原則”是指修復過程中應該確保,修復過后如有必要,可以隨時恢復到修復之前的狀態。該原則確保修復萬一效果不佳,有機會重新回到修復前狀態,以可能利用其他修復技術進行嘗試。按照上述三個原則,參照《檔案修裱技術規范》(DA/T25-2000),中原工學院檔案館先后完善了《中原工學院檔案管理制度》、《中原工學院檔案損壞鑒定制度》和《中原工學院檔案修復操作流程》等檔案制度,從管理、認定和修復等方面規范檔案修復操作,檔案修復制度已經比較系統、全面,使檔案修復工作有章可循,更為規范。
2)環境方面。建立合乎檔案館實際的光環境、溫濕度環境。不同檔案館采用不同強度的燈光,按國家標準《建筑采光設計標準》(GB 50033-2013)進行采光設計,確保符合檔案館視覺健康舒適度(VICO指數)要求,并避免強光直射。對不同檔案館采用中央空調調節,對庫房則按照14℃~24℃、45%~60%的范圍,盡可能地按照節能的模式進行調節;室內均勻安裝溫濕度傳感器,檢測檔案館內的溫濕度,當溫濕度不在范圍之內,由計算機自動調整至該范圍。中原工學院檔案館采用五區域控制的焓濕圖溫濕度調節方案,其中四個區域是待調整區域,一個區域是目標區。當溫濕度落在根據待調整區域時,由計算機自動控制風閥和水閥,調節至目標區,在維持檔案館目標溫濕度的同時,達到最大限度的節能。對檔案閱覽室則按照《民用建筑供暖通風與空氣調節設計規范》(GB 50736-2012)進行設計和調節。定時通風,確保檔案館室內清潔、無味道、無霉菌。
3)人員方面。采用“引進來、走出去”的辦法,定期對現有檔案館人員進行修復技術培訓;“引進來”是請檔案損害鑒定、修復的專業技術人才現場指導檔案損害鑒定、修復。“走出去”是指現有檔案人員和其他檔案館的技術人員進行技術交流。成立專門的檔案修復小組,由技術水平最高的人員擔任組長。組長對破損檔案進行損壞級別鑒定,損壞級別較低的檔案直接處理,而損壞級別較高的檔案進行個性化修復或者交給外包機構進行處理。
4)技術方面。采用檔案修復技術,對一些可能有病蟲害、沾污濁、隨時間變化有腐朽的檔案進行修復。修復之前首先檢查檔案,包括紙張類型、字跡、辨識度等,判斷破損程度。對破損程度較輕的,去污、除塵后即可進行數字化操作保存。對病蟲害嚴重的,采用低溫殺蟲技術進行殺蟲,經檔案館溫度降至病蟲害的致死低溫內,殺死害蟲及蟲卵。對沾污濁的檔案,采用負壓、凈化等方法,去除污濁,達到檔案清晰的目的。對有腐朽的檔案采用酒精脫脂棉球或福爾馬林溶液(推薦1%-2%濃度)擦拭。如果腐朽檔案數量比較多,則需要采用調濕、干燥、透視式照明燈、消毒方法批量處理,使檔案盡快恢復正常。對破損程度較重的,需要修補、托裱技術的,首先檔案技術人員進行嘗試修復。如果不能正常修復,就委托外包機構搶修后進行數字化加工保存。
5)資金方面。力爭專門的修復資金,以便于資金購買設備和人員培訓。當爭取到專門資金之后,可以購買更新的設備,如更高級的去酸設備、電腦復制設備等協助修復已損壞的檔案。檔案館已購買了大型防霉去酸空氣凈化機、施樂高檔彩色復印機 C6550等設備,以幫助進行檔案修復工作。
3 高校檔案保護的個性化修復策略
高校檔案保護的綜合性修復策略主要針對普遍的檔案文件。針對一些不可復制、并極其珍貴的檔案文件,則采用個性化修復策略。
1)數字化操作。首先對于珍貴檔案,首先必須通過數字化操作,掃描入電子庫。對電子檔案進行分門別類,分別通過不同方式、不同介質予以保存,避免遺失或破壞造成不可估量的損失。其次對早期珍貴檔案,逐步實施數字化操作,減少存量避免累積。早期的檔案多數沒有數字化存儲、且隨著時間變化越來越會損壞,因此其數字化操作刻不容緩。第三,對于新入庫所有檔案,均采用數字化操作,避免逐步累加,為后續增加負擔。最后,定期對檔案本身進行巡檢,隨時判斷檔案的破損程度。對檔案按破損程度排序,優先采用個性化修復策略,來處理破損嚴重的檔案;
2)更高一級的個性化修復策略。對校史等極珍貴的檔案資料,數字化操作基礎之上,采用更高一級的個性化修復。首先鑒定檔案破損程度,包括病蟲害程度、字跡或畫筆的可辨識度、紙張類型等基本信息,為個性化修復提供基礎的準確信息。然后進行除塵,采用振動、毛刷等方法除去表面污漬,避免影響后續的修復過程,如果污漬量較大,可采用除塵器等進行輔助除塵。第三進行消毒,采用酒精脫脂棉球或福爾馬林溶液(推薦1%-2%濃度)擦拭。第四進行拆卷,對于粘結不嚴重的檔案,采用竹簽等無棱角的工具;對于粘結嚴重的檔案,可采用濕揭,但要避免字跡遇水模糊;對于濕揭難以揭開的檔案,可以考慮采用整揭,但要避免字跡會高溫擴散的檔案。第五實施修復,對于局部破損或蟲害或污濁,可以采用接邊、補缺等方法進行;對于整體強度差的檔案,采用托裱技術,即在檔案上面托上一層托裱專用紙,增強原檔案的強度。在此過程中,可以采用最新的適宜技術,如紙張揭分加固技術、派拉綸成膜技術、去酸技術、紙張漂白等技術,對破損珍貴檔案進行個性化修復方案。最后要裝訂,對于修復完畢的檔案,一定要盡可能地保護原件,可以采用卷裝或盒裝等方法。
4 效果
中原工學院檔案館為檔案修復采取了一系列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受到了領導和同行的表揚和贊賞。
作者簡介
李娟(1983-),女,漢族,安徽合肥人,碩士研究生,檔案館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