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民族村寨旅游的興起,在文旅融合的浪潮聲中,關于民族地區的非遺保護和旅游開發利用也成為學術界研究的熱點之一。本文基于文旅融合的理論,分析了西江苗寨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現狀,并對苗寨的非遺旅游發展提出了相關對策建議,使其實現非物質文化遺產文化功能和經濟價值的統一。
關鍵詞:文旅融合;西江苗寨;非物質文化遺產
近幾年,人民的消費需求隨著生活水平的提升而轉變,簡單的觀光游覽已經滿足不了人民對旅游消費的需求,更加注重旅游過程的體驗感和幸福感。而文化和旅游的融合,正好注重挖掘旅游地的文化內涵,給予游客最深入的文旅體驗。西江的非遺資源是苗族人民生活生產方式的真實體現,也是黔東南州最具特色的地方文化之一。
1 文旅融合下的非遺研究
由于得益于國家和各級政府出臺了相關政策,文旅融合在現實層面得到了較快的發展,因此相關的理論探討在學術界也成為較為熱門的話題之一。最開始的研究是從文旅融合的定義及路徑開始,隨著社會的發展,文旅融合逐漸貫穿旅游發展的始終,結合鄉村旅游、節慶旅游、康養旅游等旅游形式的探討、以及古城的保護、博物館圖書館文化館的創新發展等,豐富了兩個產業的內涵。
但是從文旅融合角度對非遺的研究還處于起步階段,目前僅限于非遺類型和特征、保護途徑的探索轉化到“非遺+扶貧”、非遺老字號遺產資源的轉換以及非遺IP版權運營策略研究等問題上。
2 西江苗寨非遺資源評估
1)西江苗寨非遺資源分析。西江苗寨位于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縣東北部,是目前中國乃至世界最大的苗寨聚居村寨,其中苗族居民有99.5%之多,因此故有“千戶苗寨”之稱。西江千戶苗寨有著2000年的歷史,苗族的語言、服飾、飲食、建筑、傳統習俗等得到了較好的保護和傳承,因此有“苗都”之稱,被譽為“中國苗族文化天然博物館”。截止2019年12月,雷山縣全縣擁有國家級非遺13項,省級非遺25項。西江作為雷山縣最大最具代表性的苗族聚居村落,所擁有的非遺是非常豐富的,僅國家級非遺就有苗族飛歌、苗族民歌、苗族銅鼓舞、苗族銀飾鍛制技藝、苗寨吊腳樓技藝和苗族醫藥等 12 項。這些非遺是苗族歷史文化發展的見證,是西江苗寨歌舞文化、服飾文化、傳統節日、建筑工藝的象征,從各個角度展示出苗寨人民的生產生活,是苗民們世代傳承下來的智慧和汗水的結晶。
2)西江苗寨非遺價值評估。(1)歷史價值。西江苗寨是苗族文化天然博物館,它的自然景觀保存較為完好,展覽著一部苗族的發展史詩。如傳統民間文學的代表苗族古歌,包含了人類的起源、先民的圖騰崇拜、到苗族的數次大遷徙、苗族古代的社會制度和日常生產生活方式等,是展現苗族古代社會的一部百科全書。(2)藝術價值。苗族的節慶民俗、歌曲舞蹈、傳統技藝等展示了不同時期苗寨人的生活狀態,生活方式、藝術創作和審美情趣。如苗族蘆笙舞的來源有兩種說法,一是在古代感謝神靈賜予農業豐收和祭祀祖先的儀式性舞蹈,二是苗民在遷徙過程中懷念死去的親人的場景再現。這些舞蹈都帶有鮮明的地域特色,反映了苗族人民多樣的生活與文化形態。(3)科學價值。非遺是苗族人民在科學技術發展程度上的反映,苗族的許多傳統技藝都蘊含了豐富的科學知識,具有教育功能。如:苗族吊腳樓的營造技藝,是從7000年前河姆渡文化中“巢居”形式演變而來的,不用一釘一鉚,房子框架由榫卯連接,依山勢用竹、木搭建的干欄式建筑。苗寨吊腳樓營造技藝在先民不斷適應環境下逐步完善,對于研究苗寨的建筑科學具有珍貴的價值。(4)旅游價值。西江苗寨的非遺資源原生態的呈現出苗族人民的生活生產,苗寨里傳統節日眾多且規模大,根據市場需求和游客愛好,設計一些游客可參與的體驗性旅游活動,增加對游客的吸引力。此外,通過對傳統手工藝品的創新設計、對民俗文化的展演、對民間傳統技藝的深入挖掘,可以提高西江苗寨旅游的知名度,增強市場競爭力。
3)西江苗寨非遺旅游開發現狀。(1)非遺被過度商品化。隨著旅游業的迅猛發展,為迎合市場需求,許多非遺被推上了舞臺展覽。西江苗寨的木葉吹奏、蘆笙表演、古歌展示每30分鐘一場,如此頻繁的表演時間,游客走馬觀花似的觀賞,并沒有真正體驗到苗寨歌舞真正的魅力及其蘊含的文化內涵。(2)非遺活動體驗性低。西江苗寨擁有豐富的非遺資源,但是景區內關于非遺的旅游活動較少且形式單調,無法展現出西江非遺的魅力。如景區內的飯店為吸引游客打出“長桌宴”的旗號,但是實際上游客體驗到的只是規模變大的一場宴席,主客之間相互敬酒高歌的儀式感逐漸因商業化的需要被取代,毫無傳統的好客氛圍,游客并未體驗到苗族文化的精髓。(3)非遺傳承出現斷脈。西江苗寨近年來旅游火爆,吸引了很多外來投資商,主街的店鋪大多是由外來的非苗族人經營。在這個把旅游業作為苗寨的支柱性產業的時代,外來人員的強勢進入,雖然給苗寨帶來了新鮮血液改善了苗寨人民的生活條件,但由于苗寨非遺的市場較小,經濟收入有限,投資商更注重那些見效快的實體投資。在苗寨歌舞表演和制作工藝上,沒有資金投入就沒有后續的發展,惡性循環造成了新一代年輕人不愿意從事此類工作,導致非遺的傳承出現后繼無人的局面。
3 文旅融合下西江苗寨非遺的開發對策
旅游是發展經濟、增加就業和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有效手段,旅游業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產業。提升西江旅游產品質量,深入挖掘歷史地域文化,都能在文旅融合大背景下提高西江苗寨的旅游品質,形成自己特色的旅游品牌。
1)非遺保護要保留原態。西江苗寨作為一個村民聚落,其文化特色是以人為中心展開的,在文旅融合的新時代,要把西江苗寨作為一個整體的文化形態保護起來。除了保護苗寨的耕地和建筑這種物質形態的文化景觀,對于活態的非物質文化,如民風民俗、節慶活動、傳統工藝等也要保護其原真性。
2)完善非遺保護信息系統。由于非遺具有分散性和無形性的特點,對非遺的保護工作帶來了一定的困難,因此要建立保護信息系統,將非遺的概念、申報辦法、類別劃分、名稱、實物圖片、傳承人、文化空間等所有詳細的信息形成紙質材料入藏圖書館或檔案館。此外,還可以通過虛擬現實技術、數字化復原和再現技術、數字化展示與傳播技術等數字化的處理技術,向游客展現活態的非遺,增加游客的體驗感與參與度,帶給游客身臨其境的感受。
3)讓非遺保護融入生活。在西江苗寨旅游經濟的發展中,非遺旅游不單純是一個產業問題,還要考慮其社會功能的實現。西江苗寨非遺旅游的發展要考慮苗寨居民的生活需求,實現居民與游客資源的共享。例如,除為游客服務外,苗寨飛歌、蘆笙舞等表演場館也可是當地居民茶余飯后的休閑場所,避免因游客離去而導致價值功能喪失的問題。隨著社會的發展,需要對非遺產品做生活化的轉變,增強非遺在當代的實用功能,融入生活方能傳承下來。
4 結語
文旅融合是旅游業發展的大趨勢,西江千戶苗寨在旅游開發過程中,更應該注重保護西江苗寨原生態,對非遺進行體驗式的開發。將苗寨世代傳承下來的文化融入每一個游客可能會接觸到的細節上,這樣,西江苗寨的非遺才能通過更多更好的方式展現給游客,反過來也能將其轉換為經濟優勢促進經濟的發展,最終形成雙贏。
參考文獻
[1]鐘金貴,楊娟.西江苗寨開發的思考———基于文化人類學視角[J].黑龍江民族叢刊,2015(5).
[2]刁宗廣.旅游開發中“非遺”文化的創意性和真實性[J].社會科學家,2015(2):85-88.
[3]張遵東等.西江苗寨民俗旅游開發思考[J].理論與當代,2015(10).
作者簡介
田藝蘭(1996-),西南民族大學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區域文化與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