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魏淑盼 (曲阜師范大學)
《春舞》這首鋼琴作品創作于改革開放后的1980 年,是孫義強受鋼琴家劉詩昆的邀請所譜寫。金秋時節,孫義強來到新疆采風,在灑滿陽光的清晨中,見到青年男女在果園里忙碌著采摘葡萄,他們這樣不辭辛苦,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從而迸發了創作靈感。
作曲家將西方的創作技法與民族音樂的調性、節奏相融合,展現了新疆少數民族音樂的獨特魅力.青年鋼琴家郎朗在其發行的兩部專輯里都收錄了這首鋼琴曲,可見這首作品代表的我國民族音樂風格和精髓,也展現了這首作品的魅力。
《春舞》采用了帶引子和尾聲的復三部曲式結構,引子部分采用D 大調,呈示部采用d 小調,展現了濃郁的新疆風情。展開部之后是再現部和尾聲。具體的結構如下所示:
引子部分為中板,開始的力度是p 到pp,展現了柔美的風格。一開始在明朗的D 大調上奏出了級進上行提問式的樂句,隨后下行的雙音,好似在回答,而左手的和弦在低音重復了提問的語氣,波音展現了空曠悠遠的意境。隨后是對第一、二樂句的重復,依舊是問答式的樂句,構成了旋律進行的動機。左手伴奏織體更加緊湊,好似青年男女開始為一天的勞作準備。從而為呈示部的展開做好了鋪墊。
呈示部該樂段內部是一個帶再現的三部曲式,2/4 拍,這一樂段具有濃郁的新疆風情,伴奏織體采用了具有濃郁的維吾爾族切分節奏的切分手鼓伴奏,體現了活潑熱情的音樂氛圍。切分節奏的延續強化了音樂的律動,隨后通過和弦的變化、伴奏音的加密以及加花伴奏將旋律推向了高潮。
展開部轉入了降B 大調,速度也由中板變為小快板,是一個三段體的結構,副部主題。由高聲部弱起呈現,前八后十六的級進上行音符給樂曲增添了動力,隨后調性轉到了D 大調,對主題進行了四次變化發展,運用擴張、收縮、齊奏等手法,來展現舞蹈的熱烈場面使得音響色彩變得更加明亮和熱烈。隨后旋律在高聲部奏響,作者采用了密集的節奏型和雙手的八度交替,不斷將情緒推向了頂點,最后旋律終止在高聲部的主和弦,結束了高潮部分的呈示。
再現部是對呈示部的變化再現,主題的呈示移到了低音區,聲部層次加厚并運用了加花的裝飾音,再一次呈現了舞蹈場面。隨后的尾聲是b 樂段在高音區的呈現,力度也由p 到ppp,速度減慢,音樂逐漸消失,手鼓的節奏也在無限的回味中逐漸遠去。
演奏技巧對音樂的表現具有重要的作用,這首樂曲具有浪漫主義色彩,同時也在節奏和旋律上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其音樂風格多樣,既有靈動跳躍又有自由奔放,其力度變化也較為豐富,聲部層次具有立體性,因此需要一定的演奏技巧來展現其鮮明的特色。
這首樂曲的速度變化較為豐富,因此在觸鍵時也要采用根據樂曲的變化采取不同的方式,在觸鍵時要突出旋律的優美、連貫,觸鍵時要運用指腹慢速下鍵,雙音的彈奏要演奏出回聲的韻味,需要貼鍵慢速彈奏,三連音的演奏手型要支撐好,整齊利落的淺觸鍵。引子部分整體的力度是介于p 和pp 之間,因此觸鍵要淺,聲音要扎實不能虛,從而展現樂曲的連貫性,這一部分的節奏較為自由,五連音的處理可以采用前松后緊的方式,來展現新疆風情。
呈示部的左手切分音的彈奏觸鍵要展現跳躍生動的景象,重音用小指彈奏并強調出力度,演奏的要有彈性,用弱音跳音點出,左手的切分節奏是貫穿于整個樂曲的旋律線條,展現音樂的風格,要注意與旋律聲部做好力度的配合。
加花變奏的演奏需要有一定的爆發力,需要快速觸鍵,離鍵也要干凈利落,運用指尖觸鍵的方式并利用小臂的力量帶動手腕左右移動,這樣使得聲音更加跳躍靈動,展現跳躍的舞蹈氛圍。
展開部樂曲的情緒發生了變化,更加的自由和豪放,因此觸鍵方式要相應的變化,展現出晶瑩剔透、具有顆粒性的音色。尤其是樂曲的高潮部分觸鍵聲音要飽滿,采用抬指指尖觸鍵,雙手的重疊演奏觸鍵要快而短,隨著力度的加大,觸鍵的發力點也應由手腕到小臂來展現力度對比變化,來展現熱情高漲的情緒,從而不斷將音樂推向高潮。
本文對鋼琴曲《春舞》作品的音樂特征、演奏技巧和對音樂表現力的作用進行了深入細致的分析和研究,從而了解到作曲家的創作思想和特征,把浪漫主義情懷深刻的融入到少數民族的音樂中,使得這首作品富有深刻的內涵和豐富的表現力。這首樂曲旋律起伏大,音樂情緒、節奏富有變化,使得其演奏需要嫻熟的技巧和豐富的表現力。演奏這首樂曲需要加深對作品的理解、在實踐中增加演奏的感染力和表現力,從而更好的詮釋這部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