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技 劉飛
摘 要:以田野考古調查為基礎,對貴州地區古代摩崖石刻造像進行收集整理與分析,運用圖像學的方法,對摩崖造像題材內容、造型風格、雕刻技藝進行深入細讀與分析,通過對貴州摩崖造像進行梳理,根據摩崖造像主要分布于黔北且造像風格與巴蜀石窟造像樣式的相似性,文章認為貴州摩崖造像主要來源于巴蜀地區。
關鍵詞:摩崖造像;題材;風格
貴州地處西南,古代摩崖造像數量有限,較為大型的遺存主要有習水望仙臺石窟、兩會水石窟、葫市摩崖等。雖然較之于中原及北方地區的石窟造像群規模甚小,但是石窟造像的面貌和濃郁的地域特點,為了解貴州在摩崖造像技藝以及宗教信仰提供了不可或缺的資料。本文以實地調查所獲材料為依據,借助中國古代摩崖造像的圖像志,在前賢學者研究的基礎上,對貴州最具代表性的習水望仙臺石窟和兩會水石窟的造像進行宏觀分析和微觀比較,將其置入中國古代石刻造像的歷史中進行考察,嘗試對其風格溯源作一探討,以饗讀者。
1 貴州摩崖造像分布情況
貴州摩崖造像最早源于貴州省文物部門的調查與整理而進入公眾視野。從目前掌握的材料來看,貴州摩崖造像主要以民間造像為主,分布零散,其中尤以習水望仙臺石窟和兩會水石窟規模最大且最具有典型性。貴州摩崖造像與中原北方地區具有深厚歷史的造像不同,多為明清時期所鑿刻,雖然風格迥異,但是通過造像的細節,摩崖造像的藝術風格仍有線索可尋。
1.1 習水望仙臺石窟
習水望仙臺石窟位于貴州省遵義市習水縣境內三岔河鄉。望仙臺石窟分為東、西兩窟,兩個洞窟均有雕鑿摩崖石刻造像。其中東窟主要為佛像,鑿刻有佛像三尊;西窟為袁錦道及其家屬和侍從等群像。袁錦道出生于清乾隆四年(1739),卒于嘉慶丙子年(1816),是貴州著名的實業家。根據袁錦道的生平大抵可知習水望仙臺石窟為清乾隆之后所建,從造像規模來看,望仙臺石窟當屬貴州境內最大的一處。
1.2 兩會水石窟
兩會水石窟位于赤水河支流風溪河上游“老虎咀”的山巖上,從題材內容上看主要為佛教造像,現存造像9尊分布于洞窟的主壁上,依次刻有釋迦牟尼佛、文殊菩薩、觀音菩薩、普賢菩薩、地藏菩薩、達摩等造像。兩會水石窟造像雕刻技藝精湛,可視為貴州摩崖造像上乘之作。
1.3 石鵝咀摩崖造像
石鵝咀摩崖造像位于赤水市旺隆鎮一座崖壁上,主要有人物立像、龍頭、鱗鰭與海浪,該處造像為民間雕鑿,具體年代不詳。究其意涵,據學者考證,當是地方民俗與宗教思想相結合的產物[1]。
1.4 葫市摩崖造像
葫市摩崖造像位于赤水市葫市鎮灘右岸石壁上,具體鑿刻年代不詳。摩崖造像在崖壁自上而下分為三排,共計12個龕,13尊造像。葫市摩崖造像題材既有佛、菩薩、力士等佛教造像,也有呂洞賓為代表的道教神祇,還有關公為題材的民間神祇,造像題材之豐富,為了解葫市民間信仰提供了重要材料[2]。
1.5 其他
貴州還有一些民間造像也頗值得關注,正安縣龍塘溝摩崖彩繪造像在險峻的崖壁上刻有100余尊,可辨識的造像有40余尊。雖然不少造像已殘損,但是透過剩余形象中的蓮臺及保存完好的幾尊佛像,可以斷定龍塘溝摩崖與佛教存在某種關系。除佛教造像之外,還有唐僧、豬八戒、哪吒等民間故事中的人物,且造像均施有色彩,十分生動。
2 貴州摩崖造像特征分析
據前文分析,貴州摩崖造像題材主要以佛教、道教、民間神祇為主,年代以明清時期居多。貴州摩崖窟龕開鑿規模與數量相較于中國北方地區龐大的石窟群雖不可同日而語,但從風格面貌上看,貴州摩崖造像呈現出以下特點。
2.1 形象塑造簡潔
貴州摩崖造像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常以簡潔為主要表現手法,不追求繁縟的裝飾,以至于部分人物的精神面貌缺乏一種神圣的莊嚴感。例如,兩會水石窟造像中的文殊菩薩造像,無論寶冠還是衣著,都給人一種樸素無華之感,甚至在人物表情上,面部圓潤,五官刻畫簡單,少了幾分莊嚴的神情反而世俗之氣濃郁。這一特點正反映了貴州古代歷史上鮮少有鑿窟造像的傳統,因而工匠在塑造佛教神祇以及其他人物形象上以最具簡潔的手法進行概括。
2.2 雕刻手法多樣
在雕鑿技藝上,貴州摩崖造像呈現出古拙的質感,往往以崖壁的自然之肌理進行雕鑿,既有高浮雕式的大體量造像,也有淺浮雕式的細節裝飾。如望仙臺石窟無論佛像還是世俗人像,以高浮雕雕鑿,使形象莊重突顯威嚴之勢。再如兩會水主壁佛與菩薩像,在衣著的雕刻上以淺浮雕表現凸起轉折的服飾質感,為整個人物形象的性格增添了幾分活力。
2.3 平民情趣
貴州摩崖造像的平民情趣主要體現在包容性上,從為數不多的幾處摩崖來看,贊助者對造像給予了樸素的理解,工匠在造像組合上并未遵循經典造像題材的傳統進行鑿刻。例如,兩會水石窟將達摩與地藏合龕,雖然在中國古代佛教圖像志上少有二者合龕的實例,但是工匠根據贊助者的需求進行雕刻,可見信眾對佛教的認識程度。
3 貴州摩崖造像源流
貴州山巒眾多,為摩崖造像的鑿刻創造了條件,即使數量不多,但造像的基本面貌為探索貴州地域內摩崖石刻造像的淵源提供了線索。那么,摩崖石刻造像的風格來源是什么呢?根據前文所述,從地理分布上看,貴州境內古代摩崖造像主要分布在習水、赤水、正安地區,其中習水、赤水、正安均隸屬于黔北的遵義。值得注意的是,遵義與蜀地相鄰,清雍正以前屬四川管轄,清鄭珍在《遵義府志》一書中曾提道:“考遵義初隸古梁,繼附鄨國,后屬巴蜀。我朝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割入黔疆,北藩始壯。”[3]在中國古代造像史上,蜀地之造像藝術史頗為悠久,成都萬佛寺南朝造像以題材豐富、形象生動以及高超的技藝成為蜀地富庶的見證。唐宋時,廣元、綿陽、巴中等地區的造像藝術續寫繁華,尤其是安史之亂時,唐玄宗入蜀避難,四川作為當時的一方凈土,僧人和工匠大量涌入,蜀地隨之成為佛教造像的中心,直接促進了造像水準的提高。遵義作為黔蜀之交,鑒于雍正五年以前屬巴蜀的史實,赤水、習水地區的摩崖造像風格應是主要受到了巴蜀地區造像技藝的影響[4]。例如,兩會水石窟主壁最上層刻于圓形龕內的兩尊坐佛像,在大足石窟南宋造像中頗為常見。地域上的便利,為造像風格樣式的傳播提供了便利。事實上,黔北與巴蜀地區在佛教文化上的交往歷史上頗為密切,據學者考證,唐代貴州佛寺的興建大多集中于與四川和南詔相鄰的黔北地區[5]。黔北隸屬巴蜀的史實加上借助地緣優勢在造像技藝上獲得發展也在情理之中。明清時期是貴州佛教發展的興盛時期,陳垣先生曾提到:“明季中原淪陷,滇黔猶保冠帶之俗,避地者樂于去鄰居岐,故佛教益形熱鬧。”[6]高僧入黔促進了佛教在貴州的傳播,習水望仙臺摩崖造像即是民眾信仰佛教的最好實例。遺憾的是,貴州佛教雖在明清時期得以發展,但是鑿窟造像并沒有形成一股風氣席卷整個黔地所轄區域,故而今天能夠見到的造像遺跡數量十分有限。究其原因,應是與貴州地理氣候的影響有關,貴州全域山體陡峭,氣候濕潤,明清以后佛教縱使在貴州得到較大發展,但是面臨整個時代開窟造像已經處于沉寂的趨勢,所以也難以在貴州進行大范圍的造像活動。總之,位于黔北的赤水、習水、正安等地緊鄰蜀地,無論是地理因素還是人文歷史,巴蜀造像風格無疑成為黔北造像的主要來源。
4 結論
作為貴州古代物質文化遺產的組成內容,摩崖造像為了解貴州古代民俗、宗教信仰、社會經濟提供了珍貴的物質材料。通過對貴州古代摩崖造像的梳理,造像的藝術特征主要反映在形象塑造簡潔、雕刻手法質樸多樣、造像趨于平民情趣三個方面。關于貴州造像樣式的來源,從造像分布的區域來看,黔北地區最為集中,因其與巴蜀的地緣因素基本可以判定貴州摩崖造像風格主要受到了巴蜀地區造像的影響。
參考文獻
[1]常亞恒.石鵝咀摩崖造像調查與研究[J].美術教育研究,2015(16).
[2]常亞恒.葫市摩崖造像[J].戲劇之家,2015(15).
[3](清)鄭珍,莫友芝.遵義府志[M].遵義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辦公室,點校.成都:巴蜀書社,2013:3.
[4]李小斌,常亞恒.黔北地區兩會水石窟寺摩崖造像初步研究[J].藝術設計研究,2017(4).
[5]王路平.貴州佛教史[M].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2001:9.
[6]陳垣.明季滇黔佛教考[M].北京:中華書局,1962:2-3.
【作者簡介】呂技,男,六盤水師范學院講師,主要研究方向:民間藝術。
【基金項目】劉飛,男,六盤水師范學院講師,主要研究方向:民間音樂。
【基金項目】貴州省教育廳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項目編號:2018ZC117)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