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數學是小學的基礎課程,也是小學生學習的必學科目,教師要詳細地設計教學方案,導入多樣化的數學知識,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與此同時,要突出學生自主思考能力的培養,依靠不同類型的教學方式,有序地增強學生的思維素養。小學數學知識相對直接化,這就需要學生具備一定的基礎能力,自主預習探究數學知識,形成系統化的知識框架,這也是提升學習效率的主要方法。
關鍵詞:小學數學;獨立思考能力;意義;措施
中圖分類號:G623.5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5-624X(2020)05-0054-02
獨立思考能力在小學學習過程中起著重要的承接作用,也是教師與家長所關注的部分。為了有序地提高小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教師要設計多元化的培養方案,采用趣味性的教學模式,引領學生自主思考探究。目前的小學數學課堂教學還存在一定的問題,學校要逐步地改善教學環境,創新教學方式,突出小學生的主體地位。獨立思考能力的培養需要科學化的教學手段輔助,教師可以采取個人比拼和積分制教學來促進學生自主思考能力的培養,有序鍛煉學生的綜合思維素養。本文會從多個角度來探索,分析當下小學數學的基本問題,并提出有效的解決措施。
一、小學數學教學中獨立思考能力培養的意義
獨立思考能力是學生認識學習知識的重要步驟,也是學生解決問題的基本媒介,教師要根據班級學生的實際特點,設計具有針對性的培養方案,幫助學生提升學習成績。獨立思考能力的培養,可以讓學生形成自己的知識模式,減少對家長與教師的依賴,無形中增強了學習興趣。思考能力的培養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教師需要不斷地指導和建議,制定固定的學習規則,促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為后面課程的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
二、教師在教育教學中所采取的具體措施
1.開展豐富的趣味性教學活動,促使學生主動思考
小學數學所涵蓋的知識點非常多,教師必須選擇性地導入課程內容,設計一些趣味性的教學活動,促使學生主動思考與分析。由于小學生年齡的特殊性,教師要簡化數學知識,注意培養學生的興趣愛好,這影響著學生獨立思考意識的形成。在開展教學活動中,教師要融合多種教學手段,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小學生的積極性,從而更好地參與課堂學習,通過自主實踐思考,提高數學成績。現在,許多小學生對于游戲有著極大的興趣點,教師可以設置多元化的游戲類型,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從學生的角度來實施教學,有效地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養成自主思考的學習習慣。
比如,在教學“軸對稱圖形”中,教師可以以手工制作來刺激學生的感官思維,組織學生自主動手制作,發揮想象力,在規定的范圍內完成作業練習。數學教師要為學生制訂相應的學習計劃表,引導學生自主嘗試,了解軸對稱圖形的概念意義,加以分析思考。首先,教師可以先為學生播放一些“軸對稱圖形”的制作視頻,讓學生直觀地感受,掌握基本的操作流程。其次,以“幾何圖形”為主題,讓學生以“剪紙”的方式來制作軸對稱圖形,并劃分好切割線。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來選擇圖形,并涂畫上相應的顏色,學生自主發揮。最后,教師會搜集班級學生的作品,在全班中展示,同學之間可以相互評價,分析每個軸對稱圖形的規律。教師要積極地鼓勵學生,增強學生的信心與勇氣。在這種教學模式下,學生會主動地參與,積極地思考與探索。在游戲的環節中,不僅可以全面了解軸對稱圖形的特點,還可以促使學生有針對性地思考與回憶,深化課程知識認識,提高學習效率。
2.采取生活化教學法,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性
小學階段學生的思維處于初步發展階段,對于數學課本之知識概念不能自主地探索理解。因此,教師要整合課程知識,結合生活實例為學生正確講解,增強數學教學的靈活性,以直觀的生活現象為介質,學生也可以更好地消化與吸收,有助于提升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數學概念與實際生活的高度融合,形成了一種新型的教學模式,從宏觀的角度來看,這可以有效地提升課堂教學的實效性。
比如,在教學“平行與相交”時,教師可以為學生展現微視頻課程,融合文字圖畫以及動畫模擬視頻和幻燈片,全面地引導學生思考。同時提出相應的課程問題,讓學生自主尋找答案。首先,教師可以借助線上互聯網系統,給學生展示“火車在不同軌道行駛的動畫模擬視頻、道路的斑馬線”,并提出相應的問題:“從這些實際生活中,你認為直線存在著怎樣的關系?你如何看待平行與交叉?”此時,學生會積極主動地思考回答“視頻上的直線不是交叉,而是平行關系”。又如,在教學“數據統計”時,教師可以讓學生搜集整個年級男女身高體重信息,通過折線統計圖來觀察分析,計算整個年級身高體重等級表。采取這種教學方式,可以加強學生對于概念知識的記憶,還可以提升學生的生活觀察能力,促進其全面發展。
3.以分層次教學對學生進行教育
教師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和學習能力將學生分成不同的組,按照本組情況進行因材施教式教學,這樣可以在最大限度上避免出現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因為教師講課速度過慢而拖慢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的學習進度,也能夠避免出現學習能力較差的學生跟不上學習進度從而導致其學習效果較差。教師應該采取一定措施來改善分層次教學中可能出現的“近墨者黑”的群體性效應,從而在最大限度上提升分層次教學的有效性和可實施性。教師在進行分層次教學時,應該注意把握分層次教學的適用時間。
例如,教師可以在階段性小測驗的講解階段使用分層次教學,教師可以把學生按照其學習情況和學習能力進行平行分組,這樣將能夠最大限度地削弱分層次教學中的群體性效應,讓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發揮其帶頭作用,幫助學習能力較弱的學生進行習題學習。如“一元一次方程”單元中,教師就可以讓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把本組學生的錯題進行有針對性的講解,然后讓學生在課堂上向大家講述自己所做錯題目的解題過程。在分層次教學使用背景下,教師還可以適當引入競爭機制,讓學生按照所劃分小組的方式進行平均比拼,用獎狀等方式對平均分第一名的小組進行表揚,利用學生的競爭心理和集體意識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他們對數學學習保持興趣。而針對平均分最后一名的小組,教師也不應該進行批評,而應該以適當增加學習任務的方式對他們進行督促,從而提升他們的學習效率。
結 語
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明確教學目標,設計系統化的教學方案,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小學生的思維處于初步發展階段,教師要抓住這個特點,采用科學合理的教學方法,結合實際生活,有效地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實現最大化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段慧琴.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能力的方法[J].學周刊,2019(28).
[2]張基景.策論小學數學課堂幽默與機智教學存在的問題及解決辦法[J].文理導航(下旬刊),2019(1).
[3]魏周樂.教學有方向 學習有深度——淺談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的深度學習[J].考試周刊,2019(55).
作者簡介:張素素(1989—),女,浙江泰順人,二級教師,本科,研究方向:小學數學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