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桂芳
摘 要:農村小學生由于種種原因,在文明習慣方面存在的問題比較多,容易發生不明文的行為,不利于學生的健康成長。教師在進行教學的過程當中需要采取有效的方法和措施,促進農村學生文明習慣的養成,將文明習慣的教育貫穿于學生日常生活和學習當中。本文主要分析了農村學生的文明習慣養成中存在的問題,提出相應的措施,分析學生養成文明習慣的意義,希望對提高農村學生的文明素質教育的水平有所幫助,幫助農村學生養成良好的文明習慣。
關鍵詞:農村學生;文明習慣;培養
隨著改革的不斷深入發展,農村學校的教育水平都得到了極大的提升,農村學校的教學條件不斷完善,但是在道德習慣和文明習慣的培養方面,總是讓人不滿意。原因是多方面的。教師要在進行文化課程教學的同時也不斷的重視對農村學生文明素質的培養,及時的發現農村學生的不良文明習慣問題,讓學生養成良好的文明習慣,并將其作為教育教學的目標和重點。
一、農村小學生目前的文明習慣存在的問題
1.學生在學校打架斗毆的現象頻發。因為種種原因,我國農村的留守兒童比較多。因為隔代教育,小學生性格大多比較調皮,爺爺奶奶們管飽管暖,但在家庭教育方面比較缺乏,缺乏健康良好的教育環境和教育氛圍,對學生文明素質培養重視程度不夠,給教師的管理帶來比較大的難度。另一部分學生有家長教育,但部分家長不注重自己的行為和習慣,他們的不良行為和不良習慣也會影響學生,從而造成學生的素質相對比較低,學生在發生矛盾的時候,缺乏包容和理解,雙方小則產生激烈爭辯,即便在意識到自己的錯誤也不愿意主動向對方道歉。而且部分學生的性格相對來說比較沖動,大則發生打架斗毆的現象。
2.存在不尊重老師的行為。有的農村學生性格極其頑皮,在日常的學習活動的過程中存在不服從教師的管教、不將教師的管教放在眼里的現象。甚至有的學生不尊重老師,經常和教師頂嘴。
3.存在學生撒謊等不文明行為。在農村的學生中還存在一種比較普遍的行為——缺乏誠信。主要體現在在學校中不好好學習,喜歡抄作業;犯了錯誤不夠坦誠,很少從自身思考和反省,到處找借口,甚至推卸給別人;在家里則通過各種方式欺騙父母,特別是在玩游戲、零用錢等方面。
4.學生的文明習慣相對較差。農村學生的文明習慣和素質受家長和身邊的同學影響,在一些生活細節當中表現得尤其明顯,例如,隨手扔垃圾、隨地吐痰,在待人接物中不注意文明用語,發生錯誤的時候不主動道歉等等。
二、農村學生文明習慣養成的特點和方法
1.發揮家庭對學生的影響作用。家長是學生第一任老師,家庭是學生第一所學校。家長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家長的很多行為和習慣都會直接或間接的影響孩子,孩子也會不自覺的模仿家長的行為習慣。由此可見,良好的家庭氛圍和環境對農村學生文明習慣的養成作用巨大。學生家長在日常的生活當中需要以身作則,尤其是在許多小事和細節當中需要發揮良好的榜樣的作用,引導孩子自覺地形成良好的、文明的行為習慣。
2.學校強化對學生文明習慣的教育。毛主席的老師、教育家徐特立說過:“教育的作用,就是按照一定的形式,培養一定的人格,為一定的社會服務。”著名教育家陶行知也說過:“教師的任務是‘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學生的職務是‘千學萬學,學做真人。”學校在教育的過程中,除了傳授知識,還需要為培養學生良好的文明習慣提供良好的環境和氛圍。在教學過程中注重學生思想行為的教育和培養,利用學校的品德課、班會課強化思想品德課程教育,培養學生文明習慣和高尚品德。還可以適當學習一些優秀的、與文明習慣相關的榜樣、事例,發揮榜樣的力量。文明習慣教學案例的選擇方面,可以盡量采用一些與學生日常學習和生活密切相關的,學生較為熟悉的素材,以便更好地引起學生的共鳴。
3.組織學生的課外實踐活動。意大利作家瑪麗婭·蒙臺梭利在她的名著《童年的秘密》一書中說到:“我聽到了,但可能忘記了;我看見了,就可能記住了;我做過了,便真正理解了。”農村學生文明習慣的養成需要多組織一些與之相關的課外實踐活動,通過課外實踐活動,學習一些優秀榜樣的良好的文明習慣。比如可以組織學生幫助孤寡老人、關照殘障人、主動清理垃圾等活動,提升學生的社會責任感。也可以開展與文明習慣相關的演講比賽、辯論賽、作文大賽等活動,促使學生主動的、積極的參與到文明習慣養成的學習和討論當中,從而養成的良好的文明習慣。
三、學生養成文明習慣的意義
1.習慣是一種巨大的力量。培根說:“習慣真是一種頑強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因此,人自幼就應該通過完美的教育,去建立一種好的習慣。”學生在成長過程中,如果不注重良好習慣的形成,則會對個人的成長產生重大的影響。良好的性格是在良好的行為習慣中慢慢鍛煉和養成的。在生活和學習的過程中注重每個細節和每件小事,嚴格的要求和約束自己,促使學生主動的參與到文明習慣培養當中,規范自身。經過長期的培養,養成良好的性格,培養優秀的思想品質。因此,在學生時期就需要加強和引導養成良好的文明習慣,杜絕不良文明行為造成的影響,能有效防止學生在未來誤入歧途。
2.培養學生的自信心。學生的個人行為習慣往往會影響他們在周圍人心目中的形象,部分的農村學生因為自身的行為習慣問題可能會遭受到社會各界的批評,得不到別人的認可,會對學生造成極大的打擊。培養良好的文明習慣,在行為方式上嚴格約束自己,以良好的道德品質和文明素質為人處事,會讓學生如沐春風,得到別人的尊重。
農村在經濟發展和教育水平提高的同時,需要同步加強學生思想道德的培養,加強學生文明習慣的培養,增強農村學生文明習慣意識。這需要家長、學校和社會重視學生素質的培養。注重農村學生文習慣的養成,將其作為家庭和學校的責任。
參考文獻:
[1]張濤,孫自立.農村小學生文明行為習慣養成教育探究[J].大科技,2012(23):4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