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福全
摘 要:數學知識大都與生活有著密切的聯系,要讓學生們認識到數學來源于生活,并且最終應用到生活中去。而數學模型的思想方法不僅能夠讓學生比較容易地理解知識,也能培養并提高他們的思維能力與數學意識,養成良好的數學習慣。這就需要教師在課堂上不斷滲透這種思想,激發學習興趣,幫助學生學好數學。對此,筆者根據個人教學經驗總結了如下幾點心得。
關鍵詞:小學數學;模型思想法;數學課堂滲透
數學建模是一種很重要的思想,它一直貫穿于整個數學的教學中,對學生有著很大的影響。在小學階段奠定好基礎對以后的學習有著莫大的幫助。因此,教師就應當在教學過程中不斷滲透這種思想,讓學生體會感悟,并能做到在遇到問題時,能夠聯系所學知識去分析問題建立模型,自主解決問題。這一過程的前提是要有良好的建模意識與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實現模型與實際生活的統一,在同中求異,異中求同,善于觀察身邊的數學問題,并在抽象概括、總結反思中升華知識。
一、構建實物模型,加深印象
首先,教師應該對數學模型有著豐富的積累,課前做好準備工作,能夠將教學內容和數學模型進行有機結合,從表象入手,循序漸進,層層深入,讓學生們能夠根據模型聯想到數學問題,去分析和探究,掌握問題的實質,再做出解釋。這種方式可以較為容易的讓學生理解,將抽象問題具體化,有助于理解記憶和進行更深入的學習,并加深印象,提高課堂效率。
比如,在教學生們認識分數時,就可以通過構建模型來進行教學。如可以均分繩子,平分蛋糕等等。提出類似“一盒有12顆糖果,小明一天吃兩顆,那么他一天吃的是這袋糖果的幾分之幾”這樣的問題。通過具體的實例,能夠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分數的意義,即把單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這樣的一份或幾份的數。
這種數學模型通俗易懂,能給學生留下更深的印象,讓學生們認識到學習數學也充滿著趣味,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和學習動力,在此基礎上,教師逐漸引導學生進行接下來的學習,提高他們的感知能力,靈活變通地將不同的數學模型滲透到課堂的教學中去,循序漸進,潛移默化中培養學生形成數學思維能力。
二、聯系生活模型,創設情境
數學與生活的進一步接軌是指從學生的已有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并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教學內容與實際生活相結合有助于讓學生產生學習興趣,激發學習動力,而數學知識又與實際生活有著密切的聯系,所以通過模型的構建將二者銜接起來,從而在具體模型情景的實踐中提高了學生對數學的認知水平。
比如,在進行數學統計相關知識的學習時,教師就可以模擬生活場景在班級內組織開展情景活動如進行購物等等。通過設置問題來引導學生自主探究,滲透數學模型思想方法,讓數學走進了生活,也讓學生們體驗到了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促使了學生的思維開放性,培養了他們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提高了學生的數學建模意識,使學生能夠在生活模型的體驗中感知數學。因此,從導入課程時情景的創設到講解知識再到實踐練習,構建生活化模型,舉例都要貼近實際,讓學生認識到所學內容來源于生活并服務于生活。通過一個數學模型要能反映出許多實踐問題,要注意理解分析其中的共同之處,不斷積累提高,在潛移默化中讓建模成為一種意識,能夠自主去運用以往經驗來構建模型,遵循“問題情境——建立模型——得出結論——應用”的基本思路,在練習中鞏固提高、總結反思、積累經驗,為接下來的學習打好基礎。
三、引導式教學,實踐運用
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都是教師講學生聽,這樣的學習是機械的、被動的。教師要引導學生通過自主建模去解釋實際問題,不斷滲透這種思想,讓學生形成建模習慣,并運用到實踐中。鼓勵學生留意生活,善于發現生活中的數學問題,并能思考和進行相關的分析。從已有的數學模型向未知的數學模型上延伸,從學過的知識向課外知識延伸,擴展學生視野,豐富他們的知識。
比如,在進行平行與相交內容教學時,教師提前設置好不同的問題,鼓勵學生嘗試分析思考,從而解決問題。可以讓學生找出生活中的平行線和相交線,先從教室分析,比如墻角的相交線,桌面的平行線等等,再鼓勵學生們暢所欲言,結合生活實際舉例,此外,還可以鼓勵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去運用數學模型思想,善于觀察,感知身邊的數學,能夠自主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問題、建立模型、得出結論,通過抽象概括和總結升華體會數學建模的過程,培養學生發現問題、探究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思維和能力。同時,教師在授課時還要不斷總結反思,更新自己的觀念和思想,探究適合學生的方法,積累教學經驗,以便于更好地引導學生進行接下來的學習。
四、結語
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地去學習,培養思維能力與實踐能力,教師還應在教學的過程中不斷總結積累教學經驗,為接下來的課程做好準備。總之,建模思想的合理運用既能加深學生們對數學問題的理解,又能在理解中積累知識,聯系實際,鍛煉他們的思維能力和分析問題的能力,從而完成教學目標,將數學模型思想滲入到課堂及生活中去。
參考文獻:
[1]高德寶.略談小學數學教學中數學模型思想的融入方法[J].中國校外教育,2018,No.636(16):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