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露
摘要:改革開放40年來,高校辦學育人無論是模式還是質量,都在不斷創新并取得一定成效。江漢大學通過開展“新青年下鄉”活動,在學生實踐創新環節,開創了一番新局面。首先界定“新青年下鄉”之“新”的內涵,再通過具體實踐活動論證了“新青年下鄉”的創新之處,包括平臺創新、模式創新和內涵創新。江漢大學“新青年下鄉”活動在新時代有特殊意義,體現了新時代高校辦學育人新作為。
關鍵詞:改革開放40周年“新青年下鄉”活動 實踐創新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20)05-0148-02
為深入貫徹落實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精神,創新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踐育人和社會實踐育人模式,武漢市在市委、市政府的領導下,立足本地經濟社會發展實際需要,開展“新青年下鄉”活動。自2017年2月以來,4所武漢市屬高校48個學院率先“試點”,按照“集中活動+常態服務”的運行模式,107個班級的大學生走進黃陂、蔡甸、江夏、新洲4個新城區共107個精準扶貧村進行結對幫扶[1]。有序、有目的的新青年群體下鄉,既給結對村帶來了新鮮血液,也為高校思政育人和實踐育人提供了有益借鑒。武漢市“新青年下鄉”活動,無論是實踐平臺、模式還是內涵,都是一次大膽實踐與成功創新,彰顯了改革開放40年來高校辦學育人的一大亮點。
一、“新青年下鄉”之“新”的內涵
今日“新青年”,它的”新”體現在青年所處時代背景煥然一新。青年囊括范圍更加廣泛,不僅有來自城市的青年,還有來自農村、用自己所學回饋家鄉的青年學子。下鄉活動也包含新的模式和內涵,采取的是一種村校互助互惠模式。青年學子以大學所學運用到農村實踐活動中,帶領農村走向更好的方向,這是振興鄉村邁出的一小步;對于參與到實踐活動中的青年學子來說,在真實的社會實踐中鍛煉自己的品格和能力,這是走出校園、進入社會的一大步。“新青年下鄉”,是順應新時代發展趨勢,彰顯高校辦學特色的一次大膽嘗試。
二、“新青年下鄉”的實踐平臺創新
武漢“新青年下鄉”活動是武漢市積極響應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的重要講話精神而作出的特色決策,由武漢市委、市政府牽頭,市屬高校率先試點,在積累總結有益經驗的基礎上向武漢市其他高校擴展,形成“點面”結合、率先示范、多校并舉的良性互動局面。學校結對幫扶的對象也是綜合考慮了武漢市實際情況后定下的四個周邊城區,選取這些新城區中具有代表性的精準扶貧村,是響應國家精準扶貧攻堅戰的重要一步。大學生的到來,可以給扶貧村注入新鮮血液和創造性想法,為貧困村的發展盡一份力。這種村校聯合、協同發展的模式,搭建了一個長期發展的平臺。高校學生下鄉,涉及學生人次多、批次多等問題,但并不是一次性地盲目下鄉。每一批次學生下鄉,都會根據下鄉學生專業特色,聯合下鄉當地實際情況,用學生所學專業解決當地面臨的實際問題,并形成長效跟蹤觀察機制。
以江漢大學“新青年下鄉”為例,校內各個學院都有自己定點的結對幫扶村。下鄉過程中,學院學生結合自身專業特色,用所學專業知識,幫助結對村開展工作。比如在全面依法治國的今天,針對結對村村民法制意識薄弱問題,法學院開展法治惠民普法工作。在下鄉過程中把法制宣傳帶到田間地頭,宣傳法治精神,提高村民法制意識。對有法律方面疑問的村民,學生及時提供法律咨詢與援助。學生與村民的互動,一方面能鍛煉學生學以致用、完善自身專業知識的能力,另一方面在幫助村民解決法律問題的同時,普及法律知識,宣傳法治精神的重要性,為全面依法治國作出自己的貢獻。普及村民法律意識并非一朝一夕能夠完成,且法律條文眾多,村民也許會面臨各種各樣的法律疑問。因此,法學院在結對幫扶村的普法活動中,旨在打造長期品牌。結合幫扶村現狀,制定一系列循序漸進的法律援助計劃。對于需要法律援助的村民,安排法律援助小分隊跟進。對于普法的內容,也盡量做到簡單易懂、貼合實際。江漢大學類似的有針對性的下鄉活動還有很多,大多形成常規性活動,并與寒暑假社會實踐相結合,形成一套全覆蓋、不間斷的運行機制。“新青年下鄉”這一實踐平臺的搭建,創造了一種村校雙贏的局面,是當代大學生實踐平臺創新的一大亮點。
三、“新青年下鄉”的實踐模式創新
通過一年多的探索實踐,武漢市“新青年下鄉”活動初步積累了一定經驗,這得益于這種實踐模式的創新。“新青年下鄉”活動,就農村與高校雙向合作交流模式而言,雙方都在嘗試互動模式的創新。在結對村助力高校學生實踐模式驅動下,江漢大學在下鄉過程中開展了三大模式創新教育。
(一)鄉土資源教育
1.利用結對村周邊紅色資源,開展現場教學,激發大學生愛國熱情
比如,參觀當地的革命遺跡,重溫當年在這片土地上發生的歷史故事,讓下鄉學生真真切切感受到革命先烈不懼犧牲、勇于拼搏的偉大精神,更加捍衛祖國的尊嚴與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2.開辦紅色故事講堂
邀請當地知名先賢、老黨員、上過戰場的老兵等講解當地的風俗習慣、紅色歷史與黨的發展歷程,用口述歷史的方式帶領學生走進過去的艱辛歲月,增進學生對當地歷史的了解,以及對國情社情民情的認識,堅定學生的愛國主義信念。
(二)文化傳承教育
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和傳統美德[2]。以江漢大學“我們的節日”專題活動為契機,把節日背后弘揚的傳統精神與鄉土文化聯系起來。比如,在清明節組織學生祭掃烈士陵園,緬懷先烈;重陽節為當地老年人獻上一場氣氛熱烈的演出,以安慰空巢老人無人陪伴的內心等。在傳統節日開展紀念活動,既能宣傳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又是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與民族情感教育的一種途徑。此外,江漢大學學子根據新青年下鄉活動的體驗與感悟,原創一出《新青年下鄉》話劇,生動演繹了江大學子勇擔振興農村的重任,自覺接受社會鍛煉的故事。這種以舞臺表演的途徑擴大下鄉影響的方式,既是對學生下鄉活動的一個整體總結與呈現,更是把下鄉過程中的感人事跡通過表演的方式,鮮活地展現在更多人面前,激勵更多的學生參與到青年下鄉活動中來,同時這也是保持下鄉優秀文化得以傳承與發揚的一種方式。
(三)思想引領教育
把黨和國家的先進思想與政策方針帶進鄉村,密切黨和國家與樸實民眾的情感。下鄉學生黨員、先進個人等也密切團結在一起。在一些特殊節點,以開設主講課堂、印發宣傳冊等方式,用樸實的言語把國家的政策方針尤其是惠民政策、黨對農民的關心牽掛帶進農村、帶到基層。比如,江漢大學組建了十九大精神宣傳團體,邀請十九大代表、思政教師、省“青馬工程”學員和青年先鋒現身說法,用十九大精神引領新時代青年深入農村,團結村民。
在下鄉過程中,青年學生的身體素質、人格品質、思想情感等多方面都得到一定的鍛煉,他們在收獲個人成長的過程中,也為新農村建設出了一份力。
四、“新青年下鄉”的實踐內涵創新
今天的“新青年下鄉”實踐活動,在活動內涵與外延上,皆具創新性和可持續性。江漢大學“新青年下鄉”活動以專業為依托,開展理論育農、科技支農、文藝樂農、愛心助農、生態興農五大行動,使學生在實踐中領悟知識,開闊視野,增長才干[3]。在理論育農方面,全面梳理改革開放40年來國家和當地取得的一系列成就,利用學生黨員、先進個人在村民中間宣傳貫徹習近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等。下鄉學生通過自己的一言一行,努力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學生帶領村民學習國家的“三農”政策,宣傳黨和國家對于農民的政策扶持,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作出貢獻。在科技支農方面,依托專業背景,在田間地頭開展實踐調研,幫助村民科學種植,科普農業技術知識。借助武漢高校大學生留漢創業就業的大好時機,結合當地農業現狀,以“互聯網+農產品”創業模式,與村民合作,幫助村民提高農產品銷量,同時鍛煉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在文藝樂農方面,組織音樂學院及學校相關社團師生在節日里為當地村民呈現精彩紛呈的文藝表演;組織當地兒童學習音樂、舞蹈,讓當地人參與到下鄉活動中來,共享下鄉活動帶來的成果。在愛心助農方面,以農村留守兒童、空巢老人、殘疾老人和失獨老人為重點幫扶對象。針對留守兒童開辦兒童輔導班,把孩子集中在一起,既幫助村民分擔照看孩子的重任,也使孩子學到了知識。對于空巢老人、殘疾老人等,采取上門慰問的形式,陪他們聊天,聆聽他們的故事,或是給他們表演節目等,用愛心溫暖老人。在生態興農方面,主要開展水質抽樣檢查、園林綠化種植規劃、垃圾分類清理等活動,對口學校相關專業以小組調研的方式,各自完成調研報告,再依據結對村實際情況,制定解決方案。
五、結語
“新青年下鄉”活動是高校大學生實踐創新的一次成功探索,它的創新體現在實踐平臺的創新、實踐模式的創新和實踐內涵的創新上。從村—校合作的聯合教育平臺出發,江漢大學的“新青年下鄉”活動取得了一定成效,不僅提升了學校的育人質量,也為未來高校實踐創新提供了借鑒。
參考文獻:
[1]劉勛,劉懿.略論武漢市“新青年下鄉”活動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創新舉措[J].讀與寫雜志,2018,10(15):65-66.
[2]劉懿.“新青年下鄉”活動:武漢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載體[J].大家思考,2018(7):51.
[3]楊家喜.試論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實踐活動新形勢:以武漢“新青年下鄉”活動為例[J].開封教育學院學報,2018,4(38):182-183.
責任編輯:張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