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沙河市紅石溝休閑生態農場由河北寶晟農業開發有限公司于2009年開始投資建設。截至目前,已累計完成投資3.5億元,發展面積1333.33hm2,年產值達3000多萬元,利潤500多萬元,帶動農民人均增收5000元。初步形成了以林果種植為重點,以休閑、旅游為方向,以觀光、采摘為載體,種養加工相結合、產供銷游一條龍的現代化休閑農業園區。
關鍵詞:紅石溝;休閑農業;理念;模式;做法
中圖分類號:[S-9]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754/j.nyyjs.20200415061
收稿日期:2020-03-13
作者簡介:剛愛書(1980-),女,碩士,高級農藝師。研究方向:農業環保和農技推廣。
1?以科學規劃引領持續發展
1.1?精準定位
立足園區的資源條件、區位特點和產業優勢,按照綠色、生態、觀光、養生的總體要求,聘請石家莊、北京、臺灣知名設計院,編制了《沙河市紅石溝休閑生態農場發展總體規劃》(以下簡稱《規劃》)。主要思路是以土地開發為基礎,以林果種植為重點,以休閑旅游為方向,以農民增收為目的,利用10~20a的時間,逐步把園區打造成一二三產融合、產供銷游一體現代農業示范區,引領全市現代農業發展。
1.2?合理布局
按照《規劃》要求,結合園區實際,重點構建“一帶五區”產業格局?!耙粠А?,即紅石溝生態觀光休閑帶;“五區”,即民俗服務區、花果休閑區、溫泉養生區、農產品加工區、農林休閑區。根據不同建設期段,分別設置起步區、核心區、規劃區和輻射區,并做到每個區都有產業,每個塊都有項目,真正起到了區區相互銜接、塊塊相互促進的作用。
1.3?夯實基礎
從園區建設開始,就參照經濟開發區的標準建設園區基礎設施。近年來,先后投資1億多元,安裝變壓器5臺,架設高壓線路1萬m,鋪設輸水管道5萬m,建設小型水庫1座、蓄水池20座,硬化水泥路面3萬m,建成日光溫室3萬m2,建成辦公樓2000m2以上、培訓中心300m2,配套旅游設施3萬m2,為規模發展夯實了基礎。
2?以健全機制激發內生動力
機制是園區建設的保障。在工作中,紅石溝注重做到“三個健全”。
2.1?健全協調服務機制
市委、市政府專門成立了由一名市級領導牽頭的沙河市現代農業園區管委會和紅石溝休閑生態農場管委會,具體負責園區建設的謀劃指導、協調服務和監督檢查等工作。創設扶持激勵政策,出臺了《關于加快現代農業園區發展的意見》、《關于加大資金投入加快現代農業發展的優惠政策》等專件,在財政資金、土地供給、融資擔保等方面,給予政策支持。加大幫扶力度,將幫扶任務分解到各級各部門,明確完成時限和標準要求,逐步形成三級聯創、梯次推進的服務格局。
2.2?健全責任落實機制
本著“高效、務實、管用”的原則,探索實施董事長領導下的總經理負責制。園區總經理負總責,總經理下面設4個副經理,分管不同部門,部門下面設若干小組,具體負責日常工作。
2.3?健全品牌創建機制
把品牌創建作為園區發展的戰略舉措,時時抓、經常抓。制定了《紅石溝休閑生態農場品牌創建實施方案》,重點實施“三品一標”工程。
3?以招商引資加快項目建設
項目是園區建設載體。在工作中,始終堅持“三個高端”。
3.1?高站位謀劃項目
嚴格“三不”原則謀劃項目,即凡不符合上級政策的不謀劃,凡不利于生態保護的不謀劃,凡不利于帶動農戶增收的不謀劃,確保了項目的高產出、高效益、廣帶動。如,謀劃的旅游基礎設施綜合建設項目、花青素加工提取項目等,都達到了延伸產業鏈條,增加企業效益,造福一方百姓的目的。
3.2?高起點招引項目
把引進大項目、大龍頭、大企業作為招商引資的重頭戲。組建3個招商小分隊,采取展會招商、產業招商、網上招商、代理招商等方式,分赴全國各地進行招商引資。近年來,共引進項目6個、資金5000萬元、人才15名、新技術、新品種9項,有效加快了園區發展。
3.3?高標準建設項目
對園區重點項目實行一個項目、一套人馬、一個方案、一個標準的“四個一”負責制,嚴把項目質量關。同時,主動與市直部門溝通聯系,爭取上級政策支持和職能部門的幫助,及時解決項目建設中的問題,確保了項目早落地、早投產、早見效。
4?以科技應用提升生產效益
科技是園區建設的支撐。在工作中,紅石溝重點實施“三個工程”。
4.1?“園校”合作工程
積極與中國農科院、中國農大、北京農學院、河北農大、河北省農林科學院等國內10多家高等院校及科研機構建立長期穩定的合作關系。與河北科技師范學院結為“校企”合作單位,成立了“沙河綜合實驗站”,承擔的省級科研項目《藍莓新品種引進及配套栽培技術研究》、《野生歐李資源收集及開發研究》正在實施中。確保園區技術先進和信息來源。
4.2?科技推廣工程
把引進推廣新技術、新品種作為增強自主創新能力的重要手段。近年來,農場先后引進北京全保果樹技術服務專業合作社“蘋果矮化密植辯證管理技術”、臺灣“立體設施栽培技術”10多項,通過示范推廣立體栽培、間作套種、資源循環、重大災害防控等新模式,園區科技支撐體系逐步完善。
4.3?農民培訓工程
市政府將園區農民培訓納入全市科技人才培訓范圍,加大了培訓力度。園區根據生產需要,定期舉辦新品種、新技術、新模式、新機制“四新”培訓班,提高農民素質,提升管理水平。截至目前,園區擁有高級農藝師2名、農藝師5名、農業技術人才10名,為園區發展提供了人才、技術保障。
5?以創新模式增加農民收入
創新是園區建設的動力。在工作中,紅石溝大膽探索“三個模式”。
5.1?“兩區”同建模式
把園區參與農村社區美麗鄉村建設作為園區發展的切入點,結合實際,重點實施。近年來,先后投資1500萬元,對中國傳統村落樊下曹村進行了大面積修復完善工作,既挖掘了歷史文化,美化了村容,又保留了鄉土韻味、鄉村風貌,提升了樂園區旅游觀光質量。
5.2?股份合作模式
園區依托主導產業、特色基地,成立了紅石溝農業種植和不老莓2個專業合作社。引導社員以土地資金、個人資金、扶貧資金等入股參加合作社,參與園區建設,與農民形成利益共同體。現在社員在園區打工掙薪金,租地拿租金,入股分股金,農民合作社社員真正成了“三金”(薪金加租金加股金)農民。
5.3?融合發展模式
在種植業規模發展的基礎上,搶抓機遇,充分利用產業優勢,發揮園區的生態休閑、旅游觀光、文化傳承的功能,大力發展旅游、觀光、采摘業。進一步拓展了產業鏈、價值鏈,確保了企業增值、農民增收。據統計,2016—2019年,園區每年接待游客達5~8萬人,收入1000~1500萬元,為當地農民提供上千個崗位,農戶人均增收7000元。
6?結語
綜上所述,紅石溝休閑生態農場緊緊抓住了近幾年國家大力推進休閑農業發展這個機遇,明確發展定位,創新發展方式,打造發展特色,積極發展休閑觀光農業,真正做到了一、二、三產業的完美融合。紅石溝發展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在科技創新、文化創意、“三產”融合、助力脫貧等方面的成功經驗,為全國各地發展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提供了學習、借鑒的示范樣板。
參考文獻
[1] 宋利學.太行山東麓發展休閑農業的優勢與思路——以河北省邢臺市為例[J].農業展望,2014,10(12):33-35.
[2]剛愛書.加快邢臺市休閑農業發展的建議[J].現代農村科技報,2015(20):7.
[3]剛愛書.邢臺市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主要模式和類型[J].河北農業,2016(03):63-64.
[4]辛陽.休閑農業推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研究[D].石家莊:河北科技大學,2016.
[5]王志軍,張秋生,吳鴻斌.河北省農業品牌宣傳系列叢書休閑農業旅游篇[M].石家莊:河北美術出版社,2017:230-231.
[6]張秋生,吳鴻斌,劉莉.河北省休閑農業實踐與探討[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17:106-109.
[7]劉秀艷,辛陽,韓景豹.河北省休閑農業支撐服務體系的構建與完善[J].河北農業科學,2018,22(05):101-103,108.
[8]尚丹,許皓月,余國新,等.休閑農業在現代農業園區中的應用—-以灤南縣現代林果產業園區為例[J].農學學報,2019,9(05):87-92.
[9]賈楠,張翠綿,胡棟.休閑農業園區的主要類型與設計[J].現代農村科技,2020(01):113.
[10]王湘茗.新經濟下農村產業融合策略研究——以鞍山地區為例[J].現代營銷(信息版),2020(02):184.
(責任編輯?常陽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