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4日,河南墜子表演藝術家徐玉蘭去世,享年87歲。徐玉蘭生于1932年,幼年隨母學唱梨花大鼓,后改唱河南墜子,9歲登臺演出,1952年參加山東省人民廣播電臺曲藝隊。1957年之后扎根甘肅,為甘肅文藝事業發展作出重要貢獻,1987年退休。徐玉蘭在長期藝術實踐中博采眾長,逐漸形成了曲頭空拍起板,曲尾歸音的行腔特色。代表曲目有《林沖發配》《寶玉哭黛玉》《晴雯補裘》《十女夸夫》《小黑驢》等。(曲訊)
3月21日,中國曲藝牡丹獎終身成就獎獲得者、河南墜子表演藝術家郭文秋去世,享年85歲。郭文秋生于1935年,9歲學藝。23歲時以新編河南墜子《送梳子》在全國首屆曲藝會演上一舉成名,被樹為全國曲藝界四面紅旗之一。在長期的藝術實踐中,郭文秋吸收喬派河南墜子藝術精髓,形成了自己吐字清晰流暢、行腔和潤脆亮、嗓音高低自如的藝術風格。她的代表曲目有《玉堂春》《藍橋會》《送梳子》《韓英見娘》《鬧場院》《黛玉悲秋》《偷石榴》等。(曲訊)
北京時間3月18日,應3月16日意中經濟文化交流中心負責人、意大利《世界中國》雜志社社長胡蘭波女士邀請,中國曲藝界推出了以快板為主要表演形式、配有意語字幕的抗“疫”助力宣傳片《羅馬—北京》。該片于意大利時間18日下午3時(北京時間22時)登陸《世界中國》雜志Facebook賬號。截至北京時間3月19日凌晨3時,該片在線觀看量已達到2萬次,并有500余次轉發,近200條評論。(曲訊)
受疫情影響,原定于2月4日至7日舉辦的第十五屆馬街書會優秀曲藝節目展演被取消。為滿足廣大曲藝愛好者的要求,中國曲協主辦“第十五屆馬街書會優秀曲藝節目網絡展播”專題活動,從3月16日開始,曲藝雜志融媒陸續推送了第十五屆馬街書會優秀曲藝節目展演的24個入圍節目,讓更多觀眾能在線領略曲藝的藝術魅力。(曲訊)
3月14日,戲曲曲藝理論家包澄潔因病去世,享年79歲。包澄潔生于1942年,1958參加工作,1961年考入中國戲曲學院戲曲音樂系,1963年畢業。歷任《中國戲曲志》音樂編輯、編輯部副主任,中國戲曲史陳列室主任,《中國曲藝志》特邀編審、出版責任編輯等職,于戲曲的聲腔和劇種、戲曲音樂、曲藝史、曲藝音樂等均有深入研究,有專著《清代曲藝史》《中國戲曲音樂近代史》《藝海沉浮》《曲藝、戲曲生活六十年:包澄潔自述》等,有合著《說唱藝術簡史》《中國戲曲藝術》《單弦牌子曲》《東北亞說唱藝術散論》等。(曲訊)
3月18日,中國曲協致信30個海外合作伙伴,向各國深受疫情影響的說唱藝術家和民眾表示慰問,并介紹中國抗“疫”取得的積極進展。各方對中國曲協的慰問表示感謝,對中國在抗“疫”之戰中取得的階段性勝利表示祝賀,對中方分享的抗“疫”經驗、給予的支持表示贊賞。(曲訊)
3月10日上午,有55年黨齡的87歲中國文聯終身成就曲藝藝術家、上海滑稽表演藝術家童雙春,主動捐出3萬元的特殊黨費助力抗“疫”。童雙春表示,雖然自己年事已高,不能參與防控疫情的一線工作,但還要發揮黨員的帶頭作用,為抗“疫”貢獻力量。(曲訊)
隨著國內疫情好轉,中國曲協推動2020年重點工作有序開展。3月2日,中國曲協下發《關于推薦第十屆中國曲藝節參演節目的通知》《關于報送第九屆全國少兒曲藝展演節目的通知》,對參演節目的題材內容和報送方式做了具體要求,對展演的時間做了預估性安排。(曲訊)
日前,中國曲協正式授予宿州市埇橋區“中國曲藝之鄉”稱號,這是繼鳳陽縣和蒙城縣之后安徽省第3個獲得此稱號的縣(區)。近年來,埇橋區在打造群眾性曲藝品牌活動、推動曲藝進校園等方面取得了扎實有效的成果,有力促進了曲藝藝術的傳承發展。(曲訊)
2月21日,成都、武漢近30名文藝工作者以“云合唱”方式傾情演繹,由成都電視臺制作完成的抗“疫”公益MV《我相信》正式發布。該作品是各地文藝工作者主動出擊,助力抗“疫”的又一典范。(曲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