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高校思想政治隊伍建設情況直接關系著如何培養人,培養什么樣的人和為誰培養人的問題。習近平新時代背景下對高校思想政治隊伍提出了新的要求,也為如何進行高校思想政治隊伍建設指明了新的方向。文化自信與高校思想政治隊伍建設之間有著重要的關聯,文化自信對高校思想政治隊伍建設起到一定的引領作用,抵抗多元文化的沖擊。文化自信視域中高校思想政治隊伍建設,可以通過文化認知性、文化自覺性、文化自強性、文化創新性四個方面來構建。
關鍵詞:文化自信 高校思想政治隊伍建設 文化認知? 文化自覺 文化自強? 文化創新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20)06-0040-02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提出:“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文化自信”是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第四個自信。這是繼前面三個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論自信后的又一重要思想。他強調:“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它是新時代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內核,是高校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源泉。文化自信是一個囊括對中國傳統文化、紅色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內在的自信。文化作為一個民族的靈魂,在四個自信中是基礎、是根本,它最為寬泛,也最為深刻。
一、高校思想政治隊伍建設
1.引領作用
高校是一個國家培養人才的重要陣地,作為國家未來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大學生必須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具備過硬的政治品格和科學堅定的政治理想信念,這樣才能肩負起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榮使命和神圣職責。高校思想政治隊伍在培養人才方面是主力軍、沖鋒隊。因此,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有足夠強大的免疫力、抵制力和堅定的意志信念,這樣才能擔負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理應承擔的歷史重任和神圣職責。
文化自信是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重要保障,它涵養了一個民族的思想道德,傳承了一個民族的精神基因,同樣文化自信也為高校思想政治隊伍的建設指引了方向,奠定了基礎,堅定了信心。高校思想政治隊伍通過思想教育、價值觀為引導,以國家政策方針為引領,以傳授知識為載體立德樹人,更好地培養出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2.抵抗多元文化沖擊
縱觀世界,全球化的發展使各個國家,各個民族之間的聯系不斷增強。經濟一體化的到來,科學技術的突飛猛進,互聯網技術的日益發達,各個國家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上的交流不斷加深,一些西方的發達國家憑借其經濟、文化等方面的優勢,利用網絡逐步對外滲透其意識形態,比如西方的普世價值、個人英雄主義等。這些西方國家的文化侵蝕,對中國部分青年大學生產生負面影響。文化自信有利于高校思想政治隊伍堅定馬克思主義信仰,提升辨別能力與取舍意識。
二、高校思想政治隊伍建設路徑
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了“堅定文化自信,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昌盛”“加強思想道德建設”的思想。從文化自信的視域,研究高校思想政治隊伍建設工作,對高校思想政治隊伍建設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時也為如何進行高校思想政治隊伍建設指明了新的方向。文化自信需要建立在一定的文化認知、文化自覺、文化自強和文化創新的基礎上。一個民族只有具備了文化認知、文化自覺、文化自強和文化創新,才會形成自己民族的文化屬性。
1.強化文化認知
思想政治隊伍的文化底蘊直接影響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思想政治教育作為一種文化的輸出方式,同時也可以作為一種文化自信的表現形式。文化自信與思想政治教育有著密不可分的關聯,兩者互相促進,共同發展。提高思想政治隊伍的文化素養,豐富對中華文化的認知,正確理解和吸收多元文化。弘揚和繼承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加強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學習和領悟,將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和高校思想政治建設相結合。把握好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和高校思想政治建設的特點,找對切入點,找好融合點,保證學習的主動性,做到與時俱進。
2.提高文化自覺
文化自信是在文化自覺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通過強化高校思想政治隊伍建設的文化認知,將文化自信融入高校思想政治建設。文化自覺,就是對本民族的文化有充分的了解和正確的認識,包括民族文化的歷史淵源、發展中的各種演變、文化的獨有特點、優勢和不足之處。有了這種全面深刻的認識和準確的判斷,可以通過文化自覺清晰地獲得文化認同,使高校思想政治隊伍自覺地學習中華文化,包括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紅色革命文化、改革開放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等。高校思想政治隊伍要充分了解中國文化的深刻內涵,理解掌握高校思想政治建設的特殊屬性,樹立正確的學習目標,制定合理的(下轉第39頁)(上接第40頁)學習方案,通過實現文化自覺才能保證文化的持久生命力,才能真正做到文化自信。
3.提升文化自強
文化自信與高校思想政治隊伍建設的有機整合,即文化自覺。實現文化自強對高校思想政治隊伍建設有著重大意義。通過提升對中華文化的認同度,在文化自覺的基礎上實現文化自強,可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面對多元文化的沖擊下,始終能對自身文化保持優越性和自豪感。文化自強就意味著可以更好地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動性,有助于文化的獨立性和自主性,擁有文化的話語權。在多元文化的沖擊下去偽存真,學習外來優秀文化的同時,保護好中華傳統文化,不被外來文化侵蝕。
4.保持文化創新
文化是人類社會發展的產物,人類社會的發展本身就是一個不斷創新的過程,創新是文化自信的基本屬性之一。文化不是靜止的、一成不變的,它是流動的、變化的、不斷向前發展的。高校思想政治隊伍要培育更深厚的文化底蘊,豐富民族文化的內涵。在思想政治隊伍建設的過程中始終保持先進性,在遵循社會發展規律的前提下,不斷推陳出新,促進傳統與現代的不斷融合,豐富民族文化內容的同時,積蓄更強大的文化勢能。
參考文獻:
[1]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N].人民日報,2017-10-19(1).
[2]習近平.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6-07-12.
[3]陳先達.文化自信中的傳統與當代[N].光明日報,2016-11-23.
[4]李永勝.在文化自覺中增強文化自信[N].遼寧日報,2017-01-17(11).
[5]董朝霞.文化自信須以文化自覺為基礎[N].光明日報,2018-07-16(15).
[6]鄭忠梅.文化視野中的思想教育研究引論[J].黃岡師范學院學報,2006(2).
[7]齊衛平.基于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的思想政治教育反思[J].思想理論教育,2012(1).
責任編輯:楊國棟
[基金項目]吉林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18年度高校思政研究專項課題“文化自信視域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隊伍建設研究”(GS18113)。
[作者簡介]陳欣苗,吉林建筑科技學院助教,碩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