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信息技術高速發展的時代,我國經濟發展迅速,人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升,人們對精神生活的追求越來越高,這對基層群眾文化建設的提升也有了更高要求。本文結合實際,對基層群眾文化建設的現狀進行分析并提出研究對策。
關鍵詞:基層群眾文化建設 現狀分析 對策研究
一、新形勢下基層群眾文化建設現狀
新時代,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群眾的思想文化水平和審美能力不斷提升,廣大人民群眾對精神文化生活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在經濟不斷發展的同時,基層文化工作卻不甚理想,與廣大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差距較大。本文對基層群眾文化建設發展現狀進行分析。
(一)基層群眾文化建設資金投入不足,工作難以開展。近年來,文化部門的送戲、送電影、送書下鄉的活動經費,藝術創作經費,文物經費及其他經費的實際需求與財政列支相差太遠,無法按要求正常開展相關工作。大多數鄉鎮也因各項工作任務重、開支大,而大大削減文化費用的支出,文化經費雖然已納入鄉鎮財政預算,但花錢也是能省則省,能不開展就不開展,這就使鄉鎮組織開展的文化活動次數和形式有限,文化活動的形式單一,固定在公益演出、公益電影等幾個方面。鄉村文化生活更加貧乏,除了廣場舞、健身操以及極少數地方群眾自發組織的有限的廣場活動外,幾乎無其他文化活動。
(二)基層群眾文化人才現狀堪憂,專業人才匱乏。一是文化部門專業人才青黃不接。文化部門專業技術人才缺乏,老齡化嚴重。只有少數工作人員具備開辦藝術培訓班的專業素質,整體文化服務能力不強,嚴重制約著文化事業的全面、協調發展。二是鄉鎮文化隊伍素質參差不齊。文化部門與鄉鎮文化站只有業務指導與被指導的關系,人事、編制等都隸屬鄉鎮,缺乏管理權和監督權,而鄉鎮在選擇文化工作人員時并未建立嚴格的考核機制,造成了個別不懂文化、不愛文化的文化專干管理文化。由于各方面原因,文化專干的業務得不到提高,缺乏必要的工作凝聚力,文化服務水平低。三是民間藝術人才缺乏。每個鄉鎮、街道擁有的文藝人才太少,但由于種種原因,在開展發掘、整理優秀傳統民間藝術等工作上,沒有有組織、有計劃、有系統的措施及辦法,大多面臨斷層、提高緩慢、后繼無人的狀況。
(三)基層群眾文化工作矛盾突出,專業人員不固定。鄉鎮普遍存在文化站工作人員不專職、不固定,調動頻繁,業務銜接不暢的情況。很多文化專干常年兼職或承擔其他事務工作,如包村包點,下鄉入戶,鎮里的其他工作都要靠上,并納入個人考核考評,而文化活動不涉及文化專干利益,導致文化站工作人員業務多、責任大、壓力大,文化專干只得把重點放到鄉鎮其他工作上,而無法顧及本職工作,有的因承受不住壓力和勞累,甚至調離群眾文化工作崗位,導致銜接不暢。
二、如何進行基層群眾文化建設
通過貼近實際、貼近群眾、貼近生活,豐富群眾文化生活、提高群眾文化品位、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需求的基層群眾文化,如何在新的形勢下不斷加強基層群眾文化的發展創新,如何在構建和諧社會中發揮作用,已成為基層文化工作者認真思考的問題。
(一)推進共建共享,整合轄區內文化資源。本著資源共享的原則,結合轄區的實際和區域優勢,樹立“共建互助”的理念。第一,積極吸納社會力量辦文化。改變單純由政府辦文化的組織方式,從以往直接抓管的形式向扶持、引導的方式轉變,對區域內的有效資源加以利用,鼓勵轄區企業、學校、個人投資或利用現有資源共同興辦圖書室、娛樂中心、健身房等文化基礎設施,合社會之力辦文化。第二,建立基層文化網絡。在現有的文化館、站、屋三級網絡的基礎上,充分利用現代科技文明成果,建設數字信息共享工程,將文化資源的信息在網絡中進行交流,成立鄉鎮之間的各種文化網絡共享,使各企事業單位及個人的文化資源能在網絡中得到充分的整合、利用,有效地將文藝骨干、文化活動積極分子及文化經營者維系在一起,共商共施發展文化大計。
(二)強化文化骨干帶隊伍,夯實文化基礎。在群眾文化工作中,建設好一支優秀的文化隊伍,是發展文化事業的中堅力量。第一,組織管理隊伍建設。鄉鎮、街道的干群是基層文化的直接管理隊伍,他們自身的素質、文化涵養及對基層文化工作的重視程度直接關系到基層文化的命運。在新的機制下,必須在加強組織管理隊伍建設的同時,將文化工作做細做實。第二,文化藝術隊伍的建設。文化藝術隊伍在基層文化建設中起著主流、引導、推動的積極作用。因此,我們必須把培養專業文化藝術人才作為活躍基層文化事業的戰略任務來抓。在提高從業人員政治思想素質的同時,采取專業與業余并重的方針,通過自學、專業培訓等多種渠道、多種辦法積極培養各種人才,并用優惠條件吸引人才、留住人才,讓他們在基層文化建設的舞臺上盡情發揮才能。
(三)豐富文化活動載體,提高群眾文化內涵。文化活動是基層文化的生命,健康向上、生動活潑、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不僅可以陶冶人的情操,使群眾得到美的享受,也是豐富基層文化內涵、提高整體文化品位的一個重要途徑。要把開展群眾性娛樂活動作為豐富群眾業余生活、滿足群眾精神文化活動的有效載體,以活動促進群眾交流、提高群眾良好文化素養、構筑和諧人際關系、營造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圍。適時舉辦各項綜藝性的文化活動。(1)推行節日文化活動。每逢民族傳統節日,鄉鎮單獨或與轄區單位搞聯歡活動,推出鄉鎮文化的“知名品牌”,通過群眾自編自演、自唱自樂的節目,在豐富精神生活的同時,記住歷史,繼承傳統,創新未來。(2)豐富廣場文化活動。以建立文化廣場為重點,建立娛樂場所、活動陣地,舉辦秧歌、歌舞,拔河比賽、棋類比賽等綜藝性活動,以點帶面,推動文化活動的全面開展。
(四)加強特色文化品牌建設,提升文化品位。隨著社會的進步,人們文化素質的提高,有些久存于社區的民族民間文化越來越受到青睞,受到廣大群眾的歡迎。第一,挖掘、保護特色文化和民間藝術資源。收集、挖掘、整理民族民間文化作品,特別要注意搶救隱于農村的一些民間老藝人的作品和瀕臨失傳的作品,有些可以作為資料保存,有些可以作為創造新文化特色的借鑒,有的可以直接用來為群眾服務。第二,利用、創新特色文化和民間藝術資源。如古跡、古遺址、名人故居、紀念館及民間藝術、傳承文化等等。民間藏有無數身懷絕技的藝人、工匠,要充分利用這批寶貴的人才資源,在書畫、地方曲藝等方面不斷擴大品種,結合資源因地制宜、打造特色品牌,提升文化品位。我們要在挖掘、傳承、創新本土特色文化的同時,加快文化交流,發展本地特色文化,讓當地的文化品牌走出村莊、走向大江南北。基層群眾文化工作者應站在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高度,始終堅持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結合本地工作實際,認真解決基層文化發展工作中所遇到的難題,不斷推陳出新,加強基層群眾文化全方位建設,貫徹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描繪出一幅“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振興圖景。
參考文獻:
[1]張良.發展農村文化建設的幾點思考[J].讀寫教育教學刊,2017(02).
[2]喬鴻翔.淺議農村文化建設對策[J].河南農業,2011(11).
[3]廖新宇.對新時期農村文化建設反思與建議[J].科教導刊(上旬刊),2011(12).
(作者簡介:李蘭臻,女,本科,山東省臨沂市沂水縣黃山鋪鎮人民政府,館員,研究方向:群眾文化)(責任編輯 劉冬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