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寧 陳岑
【摘 要】教育資源與平臺的融合和優質普惠公平的教育實踐,孕育出未來教學形態轉型的萌芽。“線上+線下”融合的新型課程形態,逐漸成為向“以學為中心”轉型的一種創新路徑。當然,在線教育的推進還存在諸多問題,如公共資源服務體系有待完善、深度公平未能實現、技術耦合度不強、教師專業能力結構不完善、家校協同育人機制有所缺失等。運用好線上教育,必須加強政策引導和調控,完善教育數據公共治理和服務評價體系;加強教育對技術更新的引領作用,推進優質學習資源整合和深度應用;加強教師職前職后一體化培養,實現教師“云端”升級與終身發展;加強家校“云端”協作,建構新型家校合作教育生態圈。
【關鍵詞】在線教育;學習資源;數據治理;教育生態
【中圖分類號】G526.5?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5-6009(2020)90-0010-03
【作者簡介】1.陳寧,江蘇教育報刊總社(南京,210036)蘇派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主持工作),副編審;2.陳岑,江蘇教育報刊總社(南京,210036)蘇派教育研究中心實習編輯。
2020年9月,蘇派教育研究中心對疫情以來江蘇在線教育情況進行了媒體觀察,結合經濟社會發展形勢及教育發展趨勢分析,形成了對“后疫情時代”在線教育的基本認知與發展研判。
一、在線教育的現狀
1.平臺資源急速融合助推在線教育資源供給體系建立。
2020年初,江蘇在省級“互聯網+教育”平臺基礎上,正式上線“江蘇智慧教育云平臺”,從管理上,建立省、市、縣(區)、校聯動機制,形成多級協同保障體系;從功能上,全力打造滿足疫情防控和線上教學需要的精品應用服務,完善平臺網絡學習空間功能,搭建“網上虛擬課堂”,提供課前導學、作業答疑、在線檢測等多元服務。各地教育系統因地制宜,探索適合的教育科研舉措和在線教學模式。這種“1+X”型的在線教育模式兼顧不同區域、學校的實際情況,為區域、學校提供了自主發展的空間,建構了在線教育的頂層設計與多元操作系統模型,有效提升了在線教學的效果。
2.在線教育向教育優質普惠公平的線上解決方案升級。
“后疫情時代”,在線教育由“教育被迫中斷”期間的替代性教育舉措迅速升級為探究教育公平優質均衡發展的創新路徑。江蘇利用“省名師空中課堂”開展“抗疫助學”公開課服務,以直播和點播的形式,為廣大師生提供省內名師高品質教學課。
根據《江蘇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2020年,江蘇將在2019年新增師生網絡學習空間200萬個的基礎上實現全省師生“人人有空間,人人用空間”的目標,建設城鄉結對互動課堂,實現城區優質學校與鄉村“兩類”學校(鄉村小規模學校和鄉鎮寄宿制學校)備課同步實施、課堂同步互動、教師同步研修、資源同步共享。趨向優質普惠公平的在線教育正在江蘇實施。
3.云端技術助推課程形態和教師角色轉變。
目前,直播課堂、網絡點播、在線輔導、在線翻轉課堂等已經成為學校開展線上教學的重要方式。越來越多的地區和學校將線上教育的多元教學、場景交互等技術手段作為線下教學的補充為學生的發展賦能,全新的“融合型”課程結構探索從“以教為中心”真正轉向“以學為中心”。在線教育資源的無限豐富和課程形態、教學方式的轉型,意味著教師正逐漸脫離知識傳授者的身份,逐漸向學習的支持者和個性化學習的引導者轉化,從課程的實施者向學習資源的開發設計者與課程實施的綜合應用者轉化。
4.線上教育孕育家校合作教育圈新生態。
疫情期間的家校合作不僅體現在學校對家庭教育的知識輔導、心理支撐和行為指導方面,更體現在對學校教育管理的功能互補之中。“線上家長會”“家長云課堂”“家庭課程”“家校合作教育圈”等新型家校合作方式開始涌現,對標家庭教育實際問題的家校合作新模式的開發,對于提升家庭教育的科學性和教育能力,支持學生過“正常而積極的童年生活”顯得更有意義。
二、在線教育存在的問題
1.數據治理和教育評價體系相對缺失。
作為公共資源服務體系,在線教育目前仍處于資源聚合、平臺重構和實踐探索階段,與之相配套的公共教育資源管理和服務體系仍需進一步完善。在線學習效果的數據監測、教學評價與反饋機制相對缺失也是影響在線教育效果的重要原因之一。
2.線上教育出現表面公平與深度差異的矛盾。
線上教育的深度差異體現在兩方面。首先是個體差異。學習資源供給公平,并非意味著學習效果的公平,真正的教育公平應該是滿足不同個體學習需求、促進不同個體充分發展的深度公平。目前,大部分學校線上教育轉型還處于技術應用和線下課程線上直播的初級階段。“線上+線下”融合課程的設計、開發與實施還不能滿足學生深度學習、個性化學習的實際需要。其次是區域差異。農村地區應用線上教育設備的條件與能力不足,開展優質線上教育課程的意識與資源也有所欠缺。
3.教育與技術融合應用的耦合度不強。
前沿技術與教育理念的深度耦合將決定“教育先行”作用發揮的程度。目前,前沿技術和前瞻教育理念在不同行業領域之間的合作往往處于偶發、零散或由技術企業主動推進的狀態。教育和技術的合作型研究與開發力度遠遠落后于其他系統,教育系統未能完全掌握技術研發主導權,教育信息協同研究與推進機制尚未確立。
4.教師專業能力結構不完善。
無論是教育理念的更新,還是網絡技術的應用,大部分教師面對突發情況都感到不知所措。教師的困難主要體現于在線課堂管理和學習效果監督,學習資源、工具和平臺的選擇與適應以及缺少硬件設備等方面。在線教育能力成為教師專業能力的短板,大部分教師需要參加培訓以優化自身的能力結構。
5.家校協同育人機制有所缺失。
疫情期間“書房變課堂”“客廳當操場”,教育監管的責任由教師轉移到家長或學生自身。部分家庭教育督促保障不到位,所處環境不適合學習,或者學生居家自主學習習慣存在問題,無法抵制網上誘惑等不良因素,都會導致學生學習進度跟不上,誘發不能學、不想學、不會學等問題。家庭教育能力及家校協同機制缺失成為掣肘線上教育效果的現實問題。
三、未來在線教育發展的對策與建議
1.加強政策引導和調控,完善教育數據公共治理和服務評價體系。
一是加強在線教育的系統管理,建立省級、地方、學校三級聯動的管理機制,明確責任主體和實施要求,引導在線教育規范化開展。二是加大數據治理系統建設力度,推動在線教育治理體系的現代化轉型。三是擴大在線教育資源匹配供給,在全覆蓋基礎上適度向農村薄弱地區、薄弱學校傾斜,確保每一個學生都能實現終端接入,享受優質公平的教育資源。四是加大科技投入,進一步優化在線教育網絡平臺,為各級各類學校線上教學的有序開展提供良好的技術支撐、專業服務和環境保障。五是建立健全在線教育評價體系,以科學評價引領在線教育的持續健康發展。
2.加強教育與技術耦合,推進優質學習資源整合和深度應用。
“后疫情時代”,想要真正實現“以學為中心”,必須改變由技術驅動教育的現狀。教育系統須承擔起教育信息化革命的主導責任,建構教育管理部門主導,教育科研機構引領,前沿技術系統支持的協同推進機制,以教育理念創新引領教育技術更新,以教育技術革命驅動教育形態變革,實現教育創新與技術創新上、中、下游的無縫對接與耦合,形成覆蓋全域、全員的教育資源系統和涵蓋場景學習、項目學習、深度學習、個性化學習、無邊界學習的未來學習方式,從而實現全域和更深層次的教育公平。
3.加強教師職前、職后一體化培養,實現教師“云端”升級與終身發展。
學習的云端變革必然導致教師的角色變革。如何結合“云上”“云下”資源重塑課程形態,實現綜合育人功能,成為教師專業發展的新命題。一是要加強職前培養,改革師范教育課程結構,強化在線教育專業基礎,提升未來教師在線教育實施力。二是要構建基于網絡的教師終身教育服務體系,進一步豐富師生學習資源庫,為在職教師持續提供平臺使用、教學策略、線上互動等方面的專業培訓,補全教師專業發展的信息素養短板,在“云端”實現教師終身可持續發展。
4.加強家校“云端”協作,建構新型家校合作教育生態圈。
“后疫情時代”,家校將從“主配角”關系轉變為“雙輪”關系,通過“云端”系統賦能,共同驅動學生自主學習、個性化學習,使其獲得終身學習的能力。在線教育的家校協作實踐形態需緊緊圍繞學生“學習力”的真正實現來建構,通過“云端”課程數據的管理與反饋,協同家長和社會系統,形成對學生有效學習和生命發展的全域支持。
未來,在線教育如何利用好技術優勢和優質教育理念是其發展的關鍵。相信新一代的教育人會在實踐中修正與創新,合理地運用科學的教育技術,調整教育治理形態,為未來教育營造公平、優質、均衡的生態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