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淑梅


“從踏入初中開始,我就幻想著我的班主任是一個溫柔漂亮、善解人意的大姐姐,可當我第一次在教室里見到那個男人,我美好的夢想便消失得無影無蹤,就像肥皂泡被扎破,與大地融為一體,埋入地下……”
這是一個男生的隨筆,雖然不能全當真,但是反映了學生的心聲。看來,“以貌取師”還真不是個別現象。可是,教師都是要老的,如何長久保持自己的“高大形象”,以個人魅力吸引學生“親其師信其道”?
《道德經》中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其實,教育中最好的道就是順應學生的心理。學生喜歡符合他們心理特點的教育方式,喜歡以親切隨和的方式與教師相處。若教師能有些幽默感,能漂亮活潑時尚,那就是學生心中的明星了。廣東煲湯有名,也是在于煲出了食材的原味,讓人陰陽平衡。所以,筆者借用煲湯之原理,來談班主任的“軟實力”。
時尚活潑“敗火”
班主任的臉譜,嚴肅;說話模式,以“你們要注意……”開頭;說話語氣,永遠是反問“難道你不知道……”這種教育方式很容易讓學生麻木,無動于衷。更可怕的是,有的學生逆反心很重,“你越讓我這樣,我偏那樣”,脾氣很大,火氣十足。因此,班主任要善于加進“時尚活潑”的“藥材”,讓湯新鮮美味,悄無聲息地瀉掉學生旺盛的反抗之火,讓他們不由自主地將你的要求變成他們的行動。
我幾年前接手的初二(7)班,據說一年換一個班主任,是那種讓老師進教室就腿打戰的班級。我知道我的情境教育、互助式帶班在此班肯定行不通,一時無策,那就無為吧,先靜觀其變。果然,沒過一周他們就“有為”了:英語課4個“刺頭”自動調位說笑,作業越交越少,公然辱罵數學老師……但奇怪的是,他們竟沒有聯合起來與我作對。我以為是班主任的“官銜”讓他們有所敬畏,后來發現原因完全出乎意料。有一天,幾個班級活潑分子邀請我周六陪他們逛街,我以為他們想在校園外捉弄我,所以當即以家中有事拒絕了。沒想到,第二天,他們打電話給我,問我常穿的那條牛仔褲是在哪里買的,他們找了幾條街都沒找到。我這才想起,他們常談論我的衣服,說這個掛件很可愛,那個背心的蕾絲有特色。我沒有批評他們“不務正業”,而是擺個搞怪的姿勢或嘻嘻哈哈和他們聊起來,可恰恰是這種“不正經”的方式,贏得了他們的心。
有了這個發現后,以后我無論教育哪個孩子,都盡量不執著于“規矩”,而是先試著了解他們,再勸說他們,即使被他們氣壞了,我也不表現出來。后來接手的班級,無論是優秀還是一般,學生無一例外地對老師的著裝感興趣。他們常在隨筆中評論老師的穿著,哪個老師穿著知性,哪個老師有品位,哪個老師的“黑白配”吸引著自己整節課都積極回答問題。所以,教師千萬不要被日常事務弄得灰頭土臉,著裝不要太古板,打扮可以時尚些,符合他們求新求異的心理,讓學生眼前一亮,如此,學生才會與教師產生親近感。
叛逆期的孩子,經常會沒理由地反對或支持一件事,如果教師不注意他們的心思而執意捍衛自己認為對的教育方式,如果教師的主張與興趣與他們相反,很不幸,教師就成了他們的“假想敵”。而當教師活潑隨意,貌似不堅持,打扮追求與他們相似,甚至能引領他們追逐潮流,他們就把教師當成“戰友”,當成“明星”崇拜,那么,教師的教育就如藥材滲透到湯里,瀉掉那股叛逆之火。
大氣睿智“補陽”
老師和家長常感嘆,現在的學生提起學習就蔫兒,玩起游戲就顛兒。這些問題的出現有社會因素,也有教育體制因素,但班主任可以盡力改變這種狀況。試想,如果學習不枯燥,也和游戲一樣刺激,是不是也能調動學生的精氣神兒,激起他們的活力?
要找到這類“藥材”,還得分析學生學習中“陽氣不足”的原因。三點一線的生活,講解、作業、小測,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就算是大人也會厭倦,何況孩子?所以,班主任在進行班級管理時要大氣和睿智,用高遠與高尚引領學生脫離平庸和瑣碎。
我接班伊始就要求學生“四有”:志存高遠有追求,廣泛閱讀有情趣,獨立思考有頭腦,敢于承擔有責任。我先通過系列主題班會,以案例形式討論,讓他們明白:我會用制度保障常規,用激勵促進競爭。我們班的特殊制度有:最高獎賞歸于各科課堂上積極思考者,思考者最值得敬佩;教室是學習的場所,不準干與學習無關的事;每科作業半小時,避免磨蹭和成為“作業奴隸”;午后教室只準閱讀,讓書香啟迪智慧;早晨第一節課前被看出“目中無光”者,要為“晚打游戲嫌疑”積分。這些制度都著眼于拓寬學生視野,引導學生思考。再通過符合孩子個性的競賽、展示等活動,讓同學間、師生間互相熏陶。除用好學校平臺,鼓勵學生參與學生會、社團活動、各項競賽外,我班還把學校規定的“午訓”變成“午講”,每人講自己閱讀的內容,聯系現實談體會,還可提問答辯。為贏得大家的喝彩,學生由開始只追求大膽大聲,到后來追求完全脫稿,追求形神兼備,甚至還有人配上道具表演。而學生最期待的,是我的“隨身本”,因為那上面記了許多關鍵詞,如“思楊代人值日”“思宇電教”“彤昕口氣似我”等,這些是我每天放學時“感動點點”總結的素材。享受老師的感動,成為我班學生最大的榮耀。
當學生大腦不斷地被“未知”“新鮮”充盈,當學生的時間常常被有意義的事占據,當學生的自豪變成自己被“關注”“感動”而不是被“教訓”時,他們變得大氣了,他們的品位提高了,他們看問題的視角別致了。這時,班主任就可以從繁瑣小事中脫身,拿起書與他們閱讀,聽他們分享見解,看自己的理念在學生身上延續。
吹牛皮“滋陰”
我記得自己讀初中時,在廁所門口遇見我最喜歡的老師。我很興奮且唏噓半天:原來老師也要上廁所啊!其實誰不上廁所呢?但在學生眼中,似乎老師與一切不雅無關,他們會用老師喜歡聽的大話套話裝乖,而心里的八卦卻在發酵,到一定程度就通過別的渠道宣泄出來。如同人陰虛就會火旺一樣,所以廣東湯有很多是滋陰的,讓體內陰陽平衡,盡量不要等火上來了再去瀉火。班主任也要提供這樣的“藥膳”,不當主餐,妙在滲透。
老師若總是一副高高在上,遙不可及的樣子,學生就懶得追隨。所以,非正規場合,班主任大可隨意,與學生開開玩笑,吹吹牛皮,降低自己的高度,拉近與學生的距離。我看到學生看到計算題就拿起計算器,就不屑地說:“還用計算器?看看我的口算!”而當我口算還快過他們按鍵時,學生一片驚呼,我莞爾一笑:“沒辦法,老師就是厲害,我初中數學奧賽獲全省一等獎……”他們見我開始“吹牛”了,就“耶——”地亂叫,師生打成一片。有些學生比賽獲獎,我“波瀾不驚”地說:“做周老師的學生,想不出色都難!”有些學生屢教不改時,或是作文水平太差時,我會在班上痛心疾首地說:“你出去后千萬別說你是我的學生,丟自己的臉事小,砸老師的牌子事大啊!”這些寓教育于“吹牛”中的語言,經常被我班學生當口頭禪。有些同學在爭吵時,會說:“做周老師的學生,你怎么能這么庸俗呢?”考試時拿了全年級第一,他們會假裝平淡地說:“周老師的學生,那還用說!”
不妨和學生吹些牛皮,讓自己看上去不是那么高不可攀,學生更愛這種真實與真誠。教師的臉,可以親切,可以天真,可以家常,而有意吹牛、露怯,讓學生感到“接地氣”,他們就不會刻意疏遠老師了。
物質獎勵“祛濕”
孩子從小就知道,金錢能換來他想要的各種吃的、玩的。即使家長和教師一味強調“小孩子不要愛錢”“你吃的用的,我都替你買好了”,他還是渴望那份自己擁有的感覺,那份自己消費的快感。如果欲望長期得不到滿足,就如同夏天不停吹空調而體內的汗排不出一樣,會積成濕毒,到一定程度就會影響脾胃肝臟。所以,在教師引導學生正確看待物質利益,是很重要的教育。班級管理中,運用獎勵機制,加進物質獎勵這些“藥材”,適當滿足學生的物質需求,也能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物質觀念。
初中生對小紅花、獎狀、口頭表揚等再也不感興趣了,所以,我會用到物質獎勵,做法是賦予小錢以大意義。
我班實行“小組捆綁制”,即每周以小組為單位,從學習、紀律、衛生、特殊貢獻4方面進行考評,一月累積總分領先的小組有獎。每個月末,我要隆重地公布分數,大張旗鼓地頒獎。至于獎品是什么,我也是費了一番心思:我規定獎品價格上限,具體獎什么,由獲獎者定,只要獎品不超過我規定的金額即可。如夏天時可以每人獎勵一支雪糕。中考前,我給每個學生發一個紅包,里邊放一元錢,還放一張紙條,紙條上有我根據每個學生考前狀態寫的一句勉勵的話。更多時候沒有物質獎勵,而是“免作業”。學生很渴望有一個晚上不用做作業,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而學生參加學校的比賽,如朗讀、演講等,可根據參與情況免去一定的隨筆篇數。這些都吸引著學生去追求。
我深刻認識到,教育就如煲湯,要慢,有耐心,并且還應適時加一些適合孩子的“藥材”,既能促進他們身心健康,又能讓他們愛上這份“湯”。
(作者單位:廣東省廣州市番禺區市橋僑聯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