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互聯網時代下,高校的網絡輿情工作是高校意識形態工作的重要方面,高校在應對網絡輿情方面積累了一些經驗,但高校網絡輿情應對仍面臨著主體性特殊、監管困難、職責不清的問題。同時,應對的經驗總體欠缺,應對方式過于單一。做好高校的網絡輿情工作,要從建設高素質專業化的網絡輿情監管隊伍、加強對新媒體的監管和大學生網絡素養的培育三個方面著手。
關鍵詞:網絡輿情;監管;互聯網
根據中國互聯網協會正式發布的《中國互聯網發展報告2019》顯示,截至2018年底,中國網民規模達8.29億人,普及率為59.6%。互聯網的快速發展,給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帶來了重大的機遇,也帶來了巨大的挑戰。高校的網絡輿情工作,作為高校網絡意識形態工作的重要方面,研究其傳播規律和傳播特點,對于快速準確應對緊急突發事件,占領高校的網絡陣地,掌握意識形態工作的領導權具有重要意義。
一、高校網絡輿情的分類
根據網絡輿情的事件情況,高校的網絡輿情可以分為四類。一是社會熱點問題的網絡輿情。是指一些突出的社會事件或政治事件,主要涉及時事政治、民生權益、教育輿情、公共安全、醫療衛生等話題。二是與師生利益相關或校園突發事件引起的校園網絡輿情。此類輿情事件具有特定的群體,主要涉及獎學金評定、后勤服務、教育管理、校園安全、師生案件及糾紛等問題。比較具有代表性的是“山東大學研伴”事件。三是民族宗教問題。近幾年,越來越多的少數民族學生和海外留學生不斷增加,社會因素對在校學生的不斷滲透,從而引發因風俗習慣、宗教信仰等輿情。四是意識形態網絡輿情。主要包含師德師風建設、學生不當言論引起的網絡輿情。
二、高校網絡輿情建設困境
網絡的匿名性,使師生群體比現實生活具有更強烈的權利訴求。增加了傳播信息的可信度。針對某個事件的吐槽,一旦引發師生群體的共鳴,就會引起旋渦式的蔓延轉發,從而釀成網絡輿情。與社會網絡輿情相比,高校網路輿情往往波及人群較窄、影響范圍有限、更容易控制。但統觀高校網絡輿情的應對,確實存在一系列困境。
(一)高校網路輿情的主體具有特殊性
高校網絡輿情的主體是在校師生,且學生規模較為龐大。當網絡輿情與學生個體利益無關,學生一般會保持沉默。當話題與部分學生個人利益相關,會出現借機發泄、圍觀哄炒的學生。學生對某個話題的熱議,往往經過微信群、QQ群等強關系網,傳播的主體以同學、朋友、老鄉為主,信息來源的可靠性增強了信息的可信度,共同的價值判斷助推了網絡輿情的形成。
互聯網的迅速發展,各種繁雜的社會信息,使高校教師越來越感受到職業理想信念和現實社會需求的矛盾。反應到高校網絡輿情方面是以教師為主體的網絡輿情事件頻發,比較為公眾所關注的廈門大學教師周運中事件、南京大學梁瑩事件等。這些事件的發生都是因為外邊媒體的介入,倒逼學校去進一步加強師德師風建設,也不斷提高網絡輿情的應對水平。
(二)高校網絡輿情監管困難
高校的輿情監控往往由宣傳部負責,但宣傳部往往缺乏專門的輿情監控人員。市場上第三方輿情機構很多,但水平參差不齊,有的高校寄希望于上級部門統一購買安排,因此,采用第三方輿情監測機構的高校并不多。即使是購買第三方輿情監測軟件,但也只是對文字的監測,還無法做到對圖片和視頻的監測,監控設備和監控水平較低。
高校日益認識到網絡輿情監管的重要性,輿情監控不斷加強,學校發生輿情之后,相關負責老師一般能摸清事情的來龍去脈和積極參與的學生,學生擔心對影響自己的學業,表達觀點會變得更為謹慎、更為隱蔽。加之,在新媒體時代的背景下,高校各二級單位也在充分利用新媒體的優勢,不斷加強新媒體的建設,高校新媒體數量眾多,尤其是現在QQ群、微信群日益成為網絡輿情發生的高風險平臺,但還沒辦法做到監測。有的新媒體由學生負責管理,受到認識水平的局限,學生辨析意識形態的水平較低,易引發網絡輿情。比如“河北石家莊工程技術學校團委”發布調侃烈士的微博消息,由學生作為新媒體管理人員引發了學校網絡輿情。
(三)高校網絡輿情應對缺乏有效經驗
原因不明、趨勢不清是高校網絡輿情的主要特點,受定于輿情事件解釋和披露的程序性,高校管理部門在輿情事件發生后,無法第一時間做出有效回應。今年熱炒的廈門大學“潔潔良”事件,廈門大學在“潔潔良”事件發生兩天后才回應,且回應部門為環境與生態學院,而不是學校宣傳部。網友針對這種回應,認為廈門大學回應的時間太慢,且回應的部門級別不夠。正是因開始的回應不力,導致8月網友借廈門大學教師周運中的不當言論再次提及“潔潔良事件,”直到廈門大學黨委宣傳部對涉事師生給出了處理意見,輿情才算平息。此外,高校對于網絡輿情的應對,往往限于發布信息或在上級主管部門的幫助下刪帖,對學生在多個平臺的跟帖、評論缺乏有效回應和引導,尤其是貼吧、論壇等地,還有一些已經畢業的學生在校時建立的有名的微博、微信等,在師生群體中有一定的影響力,但本身的管理權限不被相關部門掌握,一旦發生輿情,則很難快速刪帖和引導,而導致情緒化的信息泛濫。
(四)缺少網絡輿情監管的專門隊伍
很多管理者認為,網絡安全屬于保底,只要師生訴求沒有外邊媒體介入就可以,對網絡安全的重要性認識不深。對網絡安全工作的重視大多體現在口頭上,缺少相應的人員配備和經費支持。通過對天津30所高校的調查,發現在網絡輿情監管的人員構成上,從事網絡輿情監管工作的兼職人員較多,專職人員較少,且沒有設立專門的網絡輿情工作機構。學校的教師網絡評論員,沒有基本的資金支持,只靠老師們的自覺與奉獻,老師們的積極性較低,有的老師理論水平較高,但年紀較大,對新媒體不太熟悉,無法起到真正的網絡引導的作用。學生網絡評論員多由新媒體社團的學生擔任,社團學生流動性較大,不利于網評員工作的連續性,學生網評員的發聲往往經過社團老師的指導,其網評內容無法得到學生真正的認可。
(五)高校網絡輿情監管職責不清,協調配合不夠
當前,根據職責劃分,高校的網絡輿情作為網絡意識形態的一個重要方面,歸屬宣傳部負責,但宣傳部不直接接觸學生,只能負責網絡意識形態工作文件的制定、政策的講解與落實工作。學校的二級學院和學工部、研究生部等直接接觸學生的部門,后勤、保衛等作為引發校園輿情的重點監測部門,缺乏網絡輿情監管的人力、物力支持。一旦自己管理的師生引發了輿情事件,怕承擔責任,一般會自己先去處理,實在處理不了,再上報學校宣傳部。 網絡與信息化部門掌握技術,缺乏網絡意識形態安全和輿情監管的責任意識。一旦學校遇到緊急事件,各部門之間協同配合的弊端顯現,使校園網絡輿情監控處于被動,在輿情應對上錯失有利時機。
三、網絡輿情監管路徑
(一)建設高素質專業化的網絡輿情監管隊伍
輿情監管不是一個人或一個部門的事情,各部門在明確職責分工基礎上,更應互相配合,認識到網絡輿情監管的重要性。高校管理要對網絡輿情有全面、深刻地認識,完善校園網絡輿情的制度建設。同時,對網絡管理員開展形式多樣化的教育培訓,將專家授課、網評員交流,校內培訓與外部培訓結合起來,不斷提高網絡管理員的技術水平和網絡安全意識。要不斷提高師生的網絡素養水平,加強網絡評論員隊伍建設,充分發揮教師骨干、優秀學生、師生黨員在網絡輿情中的監管作用。加強學校教師師德師風建設和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不斷提高師生的網絡素養。
(二)規范校園新媒體的管理
高校新媒體為學校的宣傳工作提供了支持,也為負面新聞、網絡輿情的傳播提供了條件。微信群、QQ群作為高校日常辦公的主要交流渠道,存在很大的安全隱患。作為一名高校工作人員,經過對學校微信群、QQ群的梳理,高校大小微信群、QQ群共計500多個,給高校新媒體管理增加了困難。新媒體的管理需要上下聯動,借助第三方監測機構,做好新媒體的備案管理工作。同時,新媒體平臺的主要負責人員,要準確掌握學校新媒體發布的信息。
(三)加強大學生的網絡素養教育
當前,復雜的虛擬空間與信息爆炸,需要大學生有一定的信息辨別、信息篩選和信息使用能力。對高校大學生而言,成為 “高校好網民”,在日常教學工作中,要不斷增強大學生對新媒體傳播信息的辨識度,增強自我教育能力,抵御不良的社會信息,自覺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積極踐行者。高校要積極宣傳網絡管理的新規定、新提法,與學生分享高校網上輿情事件和網絡謠言,樹立學生不造謠、不信謠、不傳謠的意識。要打通高校上下聯結渠道,針對學生吐槽較多的問題,建議相應部門設立意見箱,或新媒體交流群,能及時回應師生關切,將輿情消滅在萌芽之中。
綜上所述,高校網絡輿情引導工作對于高校意識形態建設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高校網絡工作人員,要多方面著力,不斷提高自身的理論素養和水平,為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營造晴朗的網絡空間。
參考文獻
[1] 中國互聯網協會.中國互聯網發展報告2019[R].http://www.cac.gov.cn/2019-07/17/c_1124763323.htm,2019-07-12.
[2] 毛宇鋒.“沉默的螺旋”理論下高校突發事件網絡輿情應對機制[J].中國成人教育,2018(09):75-78.
作者簡介:孫蘇威(1986.05- ),女,碩士學位,天津商業大學,科員,政工師,研究方向:網絡安全與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