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現階段,由于多元化的價值觀念與文化直接影響著我國高校學生的價值判斷與思想觀念,進而造成部分大學生缺少正確的是非觀念,缺少一定的道德意識,并且加之電腦、網絡等多樣化信息工具的廣泛普及,雖然為人民帶來了巨大便利但也影響著學生的學習生活。所以,應做到教師先行、言傳身教,充分把握當中的薄弱環節,基于“三全育人”的引導筑建高校班團文化高地,文章也將對有關建筑路徑進行簡要分析。
關鍵詞:“三全育人”;高校;班團文化
對于班團文化而言,其是建設校園文化的核心要素,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作為班團文化活動的主要指南,將多樣化的文化活動作為重點載體。通過班團文化建設高校文化品位、創設文化育人環境,而且在高校育人體系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一、簡析“三全育人”和立德樹人之間的關系
第一,“三全育人”是實施立德樹人任務的主要路徑之一。關于“三全育人”,其主要圍繞著以下幾方面教育問題“如何培養”、“培養怎樣的人”、“為誰培養”,做好學校各種教育工作與育人因素的協調整合,充分調動所有育人因素將校內外資源充分挖掘,從而使大學生能實時得到其自身發展需要的各種資源,進而實現大學生的綜合性發展。借助“三全育人”有助于將學生培養成具備正確“三觀”,具備扎實的專業技能的高素質和高層次人才,從而提高和“立德樹人”之間的契合程度。所以,“三全育人”能夠將立德樹人任務落實到高校中提供相應的實踐路徑。
第二,立德樹人落實是開展“三全育人”的中心目的。一切教育工作應將“立德樹人”中的“德”作為根本,也就是說不僅要將知識傳授給學生,并且在高等教育培育體系中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念。至于當中的“樹人”則需要高校教師能認識到大學生的主體性地位,依據大學生成長管理與教書育人客觀規律,對學生的道德情操進行有效培養,使其成為具備正義感、責任感、明辨是非的能力,從而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在“三全育人”中彰顯德育的重要地位,對于“育人”而言其整個過程,不僅要注重全方面而且要在全員范圍內落實。與此同時,也體現出我國高校思政工作在科學性、思想性以及全面性方面相結合,其所強調的概念是系統性的。將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落實到高校中,需要把教育工作的核心與主線,與社會實踐、知識文化與思想道德等教育環節有效結合。只有將教學、學科、教材體系均圍繞該目標進行設計,高校教師將該目標與教學相結合,高校學生將該目標與學習相結合,才可以增強凝力提高實效,從而為高校人才培養提供更為科學有效的制度保障。
二、簡析筑建班團文化高地的路徑分析
第一,通過內涵建設助力班團文化建設。學會使用周圍環境、高校學生主體所創造的各種情景、內涵十分多彩的集體精神世界進行教育工作,便會發現其在教育進程中的奇妙。重視班團文化有關事項的構建,做好內涵發展工作。基于客觀現實層面來看,高校所進行的教育教學改革工作應與當下社會發展的新形式相符合、嚴格遵守客觀變化規律突破以往教育思想觀念的桎梏,助力于高校學生培養良好的“自律”習慣,這樣學生便不再處在被動管理的狀態,而是實現自我管理。對于“人培方案”而言,應在其中融合終身學習思想、內涵教育以及創新教育。針對人才培養目標應達到以下幾點:扎實專業基礎知識、擴展專業范圍、提高學生綜合素質與學習能力等,從而進一步提升高校教育質量。不應只關注高校學生某一方面的實際發展,而是應該和學生個性特點相結合,推動學生全方面發展,尤其是實現學生能力水平與知識結構等方面的協同發展,幫助學生制定科學的職業規劃,正所謂“智者不惑、仁者不憂”。
第二,重視思想引領。在高校學生教材與教師授課過程中,應積極融入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除此之外使得教師與學生在互動過程中領悟其中的真諦,進而提高學生思考能力。教師應積極引導學生打造“寢室文化”、“班團文化”等,這樣有助于班級乃至于學生寢室均可以具備和諧良好的“室風”與“學風”,以深入淺出的方式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念所涉及的精神傳達給學生,有利于思政教育深入學生心中,進而提高學生的獨立性與自主性。實現“思政課程”逐漸朝著“課程思政”方向去改革,進一步推動感恩教育、愛國教育、心理教育等,引導學生建立科學的人才觀。我們需要注意的是,“三全育人”不應該只停在表面,應確保構架體系的完整性而且是所有工作的重中之重,與此同時應轉變以往理念,在突出信息化特征的基礎上打造品牌特色,從而促進“三全育人”體系的合理建構,一方面有利于提高育人力量,另一方面還能促進思政工作的開展。
第三,重視文化引領。正所謂“潤物無聲”,這也是班級應該具備的文化氛圍,其主要被內外環境所影響,其中包括著感召力、凝聚力以及人文關懷,這和以往的德育模式不一樣,屬于一種新型科學的模式建構,屬于一種雖然隱藏但卻可以在無形中影響班級的強大教育力量,從而使得班級發展更具生命力與豐富的內涵[3]。首先,通過提高班級內部的聚合力,最大限度地號召學生能夠參到其中,達到各執其職的目的。其次,具有一定的價值引導趨勢,現階段學生所接觸的信息來不僅源廣而且接觸面積大、信息數量十分龐大。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是建設班級文化的重中之重。比如,可以借助多元化的班會形式,進行頭腦風暴、組織演講比賽、辯論賽等。此外,還應該幫助學生養成正確的做人做世原則,而這個培養過程是具有漸進性的,需秉承著謙虛的態度、堅持不懈的精神,良好的衛生習慣。從而彰顯班級獨有的核心思想,逐漸融入學生的思想與內心。
第四,重視制度引領。曾有一位學者提出這樣一個觀點:我們需要認識到教育工作需要達到的效果應該提高學生的自律性與自主性,不能依靠別人去管束。依據班級情況建立班規,把班規視為開展思政工作的約束工具與利器。使學生和別人進行教學過程中、在課堂中應該做什么,進而將“他律”逐漸轉變成“自律”。健全班級制度,增強班委關鍵成員力量,科學劃分每個人的職責;提高對學生責任心培養的重視程度,重點強調學生的自主管理;通過調動學生興趣程度的方法,增強高校學生的自主獨立能力;積極鼓勵學生開展自我獨立管理檢測工作,這樣有利于學生在進行自主管理時可以有據可循,并且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班級中有人可以主動管事并各執其職、班級成員均能進行相互監督并做好自我管理。
第五,通過立德樹人助力于班團文化建設。對于提高班團文化建設內涵,其核心點是質量而不是衡量“量”。應該做到不忘初心、以學生為本,以通過教育挖掘學生價值潛力為核心目標。在教育公平方面,需具有“將所有學生均可以成為可用之才”的態度,將學生放置于核心地位,教師應走進學生心中充分了解學生的真實想法,最大限度地擴展工作空間,從而推動學生群體可以實現綜合性發展;通過網絡現代媒體針對高校學生進行思想引導、生活輔導以及學習指導,積極開展陽光教育與底線教育,而其中的關鍵性因素就是建立科學正確的安全觀,關于底線教育包括著許多方面,例如感情、生命與生活等方面的教育;基于樂觀思想對教育進行引導也需要涉及困難教育、冒險教學、自立教育等方面。需不斷提高學生在解析、思考以及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使得學生能夠知道終身學習的重要作用,進而使終身學習為學生創造更大的價值,在實踐中有效應用這些知識創造更大的社會價值。除此之外,嚴格篩選骨干、重視激發與教育工作,認真進行發展入黨積極分子、黨員的有關工作,提高自身的服務意識,從而為班團與黨支部建設工作提供強有力支撐,充分把握動態性將正能量注入。總而言之,班團文化在高校學生成長方面十分重要,其肩負著健全高校學生人格、堅定其理想信念、實現個性化發展、擴展知識結構以及提升學生自身綜合性素質的責任,與此同時,也是構建高校育人體系、校園文化要素的關鍵性構成要素。
三、結語
對于廣大高等教育人員而言,應做到與時代發展與時俱進,依據現代高校學生特征與變化的新形勢、自身實際相結合。在實際工作過程中進一步創新與不斷探索,加大建設班團文化力度,只有這樣才可以實現班團文化氛圍的優化,推動高校學生素質、知識的協同發展,從為我國社會發展源源不斷地輸送高層次高素質的綜合型人才。
參考文獻
[1] 賁利.文化校園功能論:校園文化功能的文化學解讀[J].黑龍江教育:高教研究與評估,2007(07):29-30.
[2] 沈雪妹,謝鋼.試論當代大學生班級文化的特點及意義[J].江蘇大學學報:高教研究版,2004(07):58-61.
[3] 高金祥.試析大學文化功能的產生及構成[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2(05):65-67.
[4] 王一寒.高校“三全育人”系統化建設的四點認識[J].大眾標準化,2019(14):144-145.
[5] 吳學敏.新時代高職院校“三全育人”理念的實踐與創新——以南京工業職業技術學院為例[J].江蘇高職教育,2019,19(01):4-7.
作者簡介:胡穎蔓(1974- ),女,湖南株洲人,碩士研究生,副院長,副教授,研究方向:高職教育、校企合作、黨建、人力資源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