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社會創業在獲得越來越高認知度的同時,高校的社會創業教學也在積極探索有效的實踐教學方法,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國家在課程體系打造上已經取得顯著成效,我國高校如何圍繞當前社會經濟環境進行社會創業人才的培養和儲備,是高校社會創業課程面臨的困境和亟待解決的問題,文章從社會創業教育和服務學習教學法的契合性入手,探討提升社會創業課程實踐教學有效性的路徑。
關鍵詞:社會創業;服務學習;實踐教學;有效性
社會創業(Social entrepreneurship)緣起歐美,盡管國內學者們從不同視角界定了社會創業的內涵,但都包含“創業”和“社會”兩個主要特征:其一,在創業維度上,社會創業者將創新創業的經濟目標與社會目標進行整合,從長遠來看,一個成功的社會企業要能實現財務可持續;其二,在社會維度上,社會創業致力于解決社會問題,為弱勢群體服務并提供有益于社會的產品,即創立一個社會企業最初和最根本的目標是應對和解決某種社會問題。因此,只要涵蓋了上述兩個特征的創業行為,均可稱為社會創業。社會創業因其在政府、企業、公益慈善團體社會三大部門之外發揮著有益的補充作用,迅速引起廣泛的關注,社會創業教育也在高校教育中逐步成長為創新創業教育的重要構成部分。
社會創業教育打破把創業教育單純地理解為商業創業教育的局限,培養能夠用商業的手段整合社會資源去應對和解決社會問題的應用型人才,使高校創業教育真正助推社會進步。社會創業教育的現實意義已經得到認可,歐美國家乃至與我們相鄰的日本和韓國也已經有相對成熟的社會創業教育體系。
國內諸多高校以課程的形式開展社會創業教育的嘗試已經初具規模,中國香港、中國臺灣地區許多高校的嘗試也取得了累累碩果。中國大陸地區有北京師范大學、上海財經大學、湖南大學、寧波諾丁漢大學、廣東韶關學院、青海師范大學、廣西民族師范學院、云南滇池學院等為數不多的高校在積極探索社會創業教育的有效途徑,力圖明確基于中國情境的社會創業教育在師資力量、課程定位、課程體系以及實踐教學方面的科學方案,將“社會使命”、“公民責任”和原有的創業教育內容相結合,啟發社會創新精神并鼓勵更多的人去識別社會創業機會,提升社會創業綜合能力。相對于理論教學,社會創業課程的實踐教學展開的形式靈活多樣,校外有社區服務、社會調查、社會創業實驗等;校內有創業計劃書撰寫、創業項目路演演練等。這些實踐教學手段都是作為培養學生創新性解決實際問題這一能力的重要手段。作為課程實踐教學環節設計者的教師要以課程教學目標為導向,引導學生去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學生依據自己的知識儲備和觀察視角去尋找解決方案并驗證方案的有效性。換句話說,學生是否具備“使用商業的手段去解決社會問題”的素養是判斷課程實踐教學效能的關鍵指標。在具體的教學工作中,社會創業實踐課程體系建設還在摸索階段,開展實踐教學的經驗不足,因此教學的有效性得不到保障,暴露出諸多問題。在探索社會創業課程實踐教學有效性提升路徑的工作方面,服務學習實踐教學法在國外已經取得有價值的經驗,可以作為我們設計、實施這類課程的有益參考。
服務學習(service-learning)于上世紀90年代在美國高校獲得突飛猛進的發展,如今已經是美國教育領域公認的有效的實踐教學手段。服務學習是社區服務和學術學習有機結合,在提供勞動服務滿足社會需求的同時,實現學習者理論知識的內化和動手能力的提升,需要學習者通過周期性的勞動服務和反思來促進學習。學習者通過與他人的合作,將所學知識運用到實際問題的解決中,從而獲得對社會問題更深刻的理解,也養成積極思考、善于觀察、敢于動手實踐的良好學習習慣。服務學習與寒暑假期的專業實習和社會實踐的區別主要在于:首先,前者需要學生在課程進行過程中一邊學一邊從事相關的社會服務,在服務勞動中驗證自己能否靈活調用專業知識,從而及時反思學習方法或服務方式的恰當與否,即課程學術知識的學習和服務學習是同步的;后者則是把某一階段的課程學完之后,利用課余時間進行的校外短期臨時性勞動服務,多是在學校聯系好的服務單位完成指定的簡單勞動即可。
服務學習與社會創業教育有相同的底層邏輯。服務學習是獨立于教師和學校,帶著課堂所學的知識滲入到社區,去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的學習過程,并沒有預先設定好的任務目標,具體會遇到什么樣的問題完成什么樣的任務,與參與者的觀察感悟能力、專業技術技能緊密相關。深入基層關注民生是服務學習者擬定任務的先決條件,社會創業教育把關注的焦點放在發現和解決社會問題,尤其是“金字塔底層”的民生問題。所以說服務學習和社會創業教育從教學設計原理來看,有著極高的契合度。
服務學習能夠從以下六個維度上保障社會創業課程達成既定教學目標,提升課程實踐教學的有效性。
第一,服務學習的意義性。社會創業課程的服務學習環節要讓提供服務的學生和被服務的群體都受益,要對個人和社會都有積極價值。課程服務學習當中遴選何種服務項目、提供何種服務內容的依據為是否具有社會效應。關于社會效應,有兩種解釋,廣義的社會效應是指對社會道德倫理的重塑、社會經濟結構的重構、新的生產加工方式、以及在社會企業業務運營過程中所體現的民主賦權的治理結構和所有權結構;狹義的社會效應則是指直接為弱勢群體或欠發達地區創造就業機會或者提供產品和服務來滿足他們的需求。在對服務學習項目選擇做指導時,狹義的社會效應能夠簡潔明確地指引學生做出判斷,知道自己關注的項目是否有意義有價值。
第二,服務學習與課程的結合度。政策環境解讀的章節是社會創業課程理論講解部分的重難點,旨在引導學生多研究政府文件,從字里行間找商機;多關心社區生活,從生活點滴找疏漏。例如,就業、教育、社保、醫療衛生領域是當下社會廣泛關注的普遍問題,作為微小的學生團隊,思考如何找到應對這些問題的切入點,并把尋找問題的解決方案作為服務學習項目,就是在嘗試著把社會創業課程的理論知識實現課內課外的遷移和轉化。
第三,服務學習過程中學習者對自身能力素質的反思。與牢記知識點應付書面考試的課程不同,社會創業課程的實踐教學之所以要借助服務學習作為手段,就是要讓學生在身處現實問題的場景中,就個人發展、社會問題、解決方案等有深入的、可持續的分析和思考。這時,教學目的并不僅僅是讓學習者記住某些知識點或者某個技術,而是將學習置身于真實的社會生活之中,幫助他們體驗和發展“生而為人”最重要的品質和能力:創造能力、獨立思考能力、溝通能力、好奇心、合作能力、勇氣、公民素養,等等。所以,社會創業課程的服務學習在促進個人、團隊和組織的知識獲取、共享以及行為改善方面成效較好。學習日記和小組的項目匯報等也常常作為考查學習情況,評定學習效果的依據。
第四,服務學習的多元文化環境有益于培養學習者的適應力。理論知識的講解免不了在假定的情境下作出假設,并給出特定情境中特定問題的解決模式。這樣的教學雖然從效率上而言具有顯著的優越性,但也往往缺乏靈活應變的適應性,難免有畢業生埋怨說到了工作崗位還得從頭開始學習,因為高校課堂上講授的知識要么早已經遺忘,要么無法按部就班拿來就用。社會創業課程的服務學習要在學習理論知識的同時在自己選定的項目中驗證和使用課堂習得的東西,現實場景遠比假定情景復雜多變,需要服務學習的參與者理解、尊重、接納社會文化中的多元差異,調適自己以便能夠融入新環境,與老師和同學以及熟人圈之外的人合作,共謀一事,達成目標。這其中勢必要遇到的波折和困難正是對未來的社會創業道路上可能會遇到的艱辛的應對模擬訓練。
第五,服務學習賦能、賦權的學習體驗是社會創業中企業家精神養成的必要手段。通過課堂的理論講解,使學生知曉社會創業的基本知識框架和理論依據,領悟社會企業家精神的內涵和驅動力,并引導大學生用社會企業家精神的準則來規范自己的生活和學習,是賦能的過程;服務學習時,在規定的框架范圍自主擬定學習計劃、執行步驟和學習效果評估標準,給予學生充分的決策權,是在賦權。在社會創業課服務學習實踐教學過程中,學生所遇到的問題不是網絡上有現成答案的,而是從身處的真實社區生活場景中發現的問題。此時,可能會遇見生態、教育、就業、養老、扶貧、城市管理、交通疏導、流動人口、衛生保健等等復雜紛繁的內容,根據社會創業的“社會創新、社會資本、社會效應”三個基本要素去思考自己憑借現有的資源和能力可以提供什么樣的公共服務,從而完成一次社會創業課程服務學習的完整訓練過程,就是在踐行社會企業家精神。
第六,服務學習是合作聯盟。服務學習涉及學生、教師、家庭、社區及其他的社會組織的參與,大家因為共同的目標走到一起,共享資源,各自即是受益者也是奉獻者。服務學習中,學校教學活動不再是孤立于生活之外,而是要憑借人際關系獲得社會支持,反過來又通過服務學習項目的開展來服務和回饋社會。這是學習者個人與社會之間雙向的“給予-獲得”良性循環。所以,建立服務學習的合作聯盟其實也就是在練習社會創業基本要素之一“社會資本”的動員和使用。
綜上所述,社會創業教育的宗旨是培養具備創新性解決社會問題素養的人才,所以要求課程設計和實施不能脫離訓練內容目標的社會性和方法方式的創新性。在課程的實踐教學中,學習者面對的是社會問題這個大題目,尋求解題方式時,要綜合使用個人的社會交往能力、決策能力以及時間管理能力等優良的素養能力。社會創業教育因為擔負著提高大學生關注和解決社會問題能力的責任,更加迫切的需要避免課程社會實踐環節流于形式的弊端,更加需要去思考如何打破學校和社會之間的壁壘,突破課堂教學的局限,讓學生真正走入社會開拓視野、了解民生。于是,把服務學習和社會創業課程結合便成為值得嘗試的實踐教學手段。
參考文獻
[1] 姚梅林,郭芳芳.服務學習在中國:現實需要與推進策略[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03).
[2] 傅穎,斯曉夫,陳卉.基于中國情境的社會創業:前沿理論語文題思考[J].外國經濟與管理,2017(03).
[3] 施永川.新時期創新創業教育面臨的問題和發展方向[J].世界教育信息,2018(24).
[4] 劉明陽.中美高校社會創業教育的比較及啟示[D].溫州大學,2019(05).
作者簡介:時敏(1981.03- ),女,云南宣威人,碩士研究生,講師,研究方向:社會企業、社會創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