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菲 高越嵩 韓蕊
摘 要:高職教育作為與經濟社會發展聯系最緊密、與就業和民生關系最直接的教育類型,在精準扶貧、斬斷貧根中發揮著最為核心的作用。實現高職教育精準扶貧,高職院校學生資助工作承擔著最重要的基礎保障任務,文章通過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精準資助政策的探析,以期實現“職教一人、就業一人、脫貧一家”的重要目標。
關鍵詞:精準資助;教育扶貧;高職院校
一、精準資助
2015年11月,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扶貧開發大會”上提出“堅持精準扶貧, 重在提高脫貧攻堅成效”“治貧先治愚”。2020年我國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同時2020年也是脫貧攻堅決戰決勝之年,扶貧先扶智,確保“不讓一個學生因家庭經濟困難而失學”,教育扶貧成為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重要途徑,高職院校就已成為精準扶貧的前沿陣地,在地區幫扶、學生資助、扶貧研究等方面負起重任。在“精準扶貧”整體戰略部署中,高職院校的學生資助工作是其中的一個重要環節,擔負了突擊隊的重任。新形勢下高職院校用什么方式去化解學生資助工作中的新老難題,精準施策,將精準資助政策落到實處,實現教育公平,已成為我國脫貧攻堅事業中的突出問題,也是高職院校學生資助工作當中的一個痛點問題。
二、高職院校精準資助政策的機遇
(一)高職辦學特色,社會認可度不斷提高
高職培養目標特色是為社會各行各業各個經濟領域輸送技能型、應用型人才,高職學生的全面發展促進了素質教育進程,提高了社會人才整體水平,為“中國制造”提供了后備力量,中國產業競爭力有效升級。近十年,高職教育乘上了國家大力發展職業教育這艘政策大船,實現了其辦學快速上漲,據2019 年教育部的統計數據顯示,我國普通高等學校2956所,其中高職院校1423所。高職教育正在被越來越多的人民接受和選擇,特別是校企合作的教學模式,在專業教學中實現產教結合,學生在專業學習中提前踏入社會、了解社會、適應社會,有效提高就業競爭力。據了解,近幾年職業院校畢業的學生的一次性就業率高達95%以上,高職院校學生因動手實操能力強廣受用人單位的喜歡。
(二)政策支持優勢,推進精準資助進程
完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標準列為需重點研制標準的領域,2018年11月8日,《教育部關于完善教育標準化工作的指導意見》(教政法〔2018〕17號)發布,要求加快建成適合中國國情、具有國際視野、內容科學、結構合理、銜接有序的教育標準體系,實現教育標準有效供給。《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明確提出:“制定教育質量國家標準”,“建立和完善國家教育基本標準”。《國家教育事業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也提出:“建立健全具有國際視野、適合中國國情、涵蓋各級各類教育的國家教育標準體系”。根據國家建設和完善國家教育標準體系的要求,加快資助標準體系的建設,對資助工作人員快速上手,依策資助,精準資助,都會有極大的幫助和促進,也將對促進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2019年2月13日,國務院印發《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提出(十六)健全經費投入機制。提出:進一步擴大職業院校助學金覆蓋面,完善補助標準動態調整機制,落實對建檔立卡等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傾斜政策,健全職業教育獎學金制度。2020年1月10日,教育部 山東省人民政府發布《教育部 山東省人民政府關于整省推進提質培優建設職業教育創新發展高地的意見》提出:在山東建設國家新舊動能轉換綜合試驗區和自由貿易試驗區框架下,把在山東整省推進、提質培優、建設職業教育創新發展高地作為推進“兩區建設”的重大行動,打造新時代職業教育現代化樣板和標桿。
在國家和各省政策推動下,各高職院校也充分發揮辦學特色、專業優勢,將教育扶貧、學生資助等工作與專業建設等其他工作相結合,培養提高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專業素質、就業競爭力、創新創業意識,幫助其具備帶動家庭脫貧致富奔小康的能力。
(三)資助政策公平性的迫切需求
學生資助工作應始終堅持公平公正的原則,從受助學生群體利益角度著手精準資助政策的制定和實施,引導學生在受助成長的過程中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讓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切實感受到教育公平。國家資助政策的實施,不少因家庭經濟困難已工作的青年重返學校,接受職業教育,學習專業技能,使職業教育真正成為面向人人、面向社會的教育。根據《財政部 教育部關于調整職業院校獎助學金政策的通知》(財教〔2019〕25號)要求,從2019年起擴大高等職業院校獎助學金覆蓋面、提高補助標準,進一步健全了學生資助制度,提升了職業教育吸引力,激勵職業院校學生勤奮學習、勇于實踐、提升技能水平,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為實現資助公平,以精準確定資助對象和資助力度為突破口顯得尤為迫切。
三、高職院校精準資助現狀及挑戰
(一)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占比高
對于高職院校的學生來說,解決就業問題是他們入學的主要目的,所以特別受“老、少、邊、窮”地區和廣大農村地區的人民所歡迎,他們中的大部分可能是貧困家庭學生,高職院校會出現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數量大、比率高的現象。且因現資助模式主要以無償資助為主, 部分學生存在“等靠要”心理, 不僅不愿意通過勤工助學等有償付出方式獲得資助, 甚至對無償資助缺乏感恩之心。
(二)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精準認定有差距
現學生申請認定家庭經濟困難,申請表不再要求蓋章,改為個人承諾,信息是否虛假,核實工作量過大,學校難以準確掌握學生真實的家庭經濟狀況;由于我國各地區經濟發展水平不均衡, 在全國層面缺乏統一科學的評判標準, 因此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資助工作的精準性。
(三)資助資金依靠財政,社會渠道少
《2018年中國學生資助發展報告》中,2018年,財政資金占2018年度高校資助資金總額的46.10%,銀行發放國家助學貸款占28.30%,高校從事業收入中提取并支出的資助資金占24.22%,社會團體、企事業單位及個人捐助資助資金占1.38%。從中我們可以看出,高校資助經費主要還是依賴財政資金,資助政策基本為國家和省設立的獎助政策,雖學校每年會提取一定的資助經費,但覆蓋全體家庭經濟困難學生還是有一定的困難;企業或社會團體設立的獎助學金多集中在國家和省的知名重點高校,有知名高校社會捐助資金設立的獎助學金能達30多項,但在高職院校中社會捐助資金設立的獎助學金項目基本在個位數。
四、高職院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精準資助政策探析
(一)加快資助標準建設,推進資助工作精準化
高標準才能有高質量,沒有標準化的進步,就沒有質量的提升。標準化建設已經逐步成為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基礎制度和重要方法,對加快教育現代化、建設教育強國、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具有支撐和引領作用。為確保資助對象、資助標準、資金分配、資金發放的精準,提升學生資助工作實效,應積極推進學生資助管理工作標準化建設。
資助標準的制定應盡可能地聽取各相關部門及受助學生意見,并吸納社會相關機構的參與,提高標準的針對性,并應加強標準執行督查力度,提高標準的效力; 根據教育扶貧對高職院校資助工作的要求,以及學生、社會的需求,動態修訂和完善資助標準,促進精準資助有效落地,保證教育公平。
以山東省為例,2018年,山東省已在全國率先發布《山東省學生資助綜合管理標準體系》,獲教育部全國學生資助管理中心推廣。2018年12月,山東省《學生資助服務規范》地方標準由山東省市場監督管理局批準發布實施。該地方標準內容規定了學生資助服務范圍、機構設置與人員配備、服務內容與要求、投訴處理、監督評價等要求,標準內容科學、合理、先進,可操作性強。標準實施后將有效規范和指導山東省學生資助工作的開展,實現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認定標準與流程統一、資助程序統一、資助崗位職責與工作標準統一,確保資助對象精準、資助標準精準、資金發放精準。
(二)開發大數據共享平臺,提高資助政策定位精準性
建立高職院校與教育系統、民政部門、商業平臺等無縫對接的共享大數據平臺,精準識別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有效性、精準性和識別效率會得以大大提高。有了這個平臺,相當于有了一個精準資助的大數據庫,家庭經濟困難學生以往受資助情況、家庭經濟情況等信息可一鍵獲取,真正實現資助對象的精準識別、精準服務和精準管理,讓精準資助更精準。
依靠大數據平臺精準分析貧困人口需求。學校根據大數據提供的信息, 采取因地適宜的教育精準資助措施, 實現教育精準扶貧的針對性。同時,對受資助學生的學習狀況、就業狀況和生活狀況進行監督,不斷進行調整, 以幫助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實現過程性成長。
大數據共享平臺實現了學生資助項目精準、對象精準、資源配置精準的目標,將大數據運用到教育精準扶貧政策中, 將會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實施多元化資助措施,增強資助政策充分性
拓展資助項目和資助方式,轉變單純以學習成績作為惟一評價標準的現象,同時關注進步明顯或在某一方面有突出表現的學生,如學生在見義勇為、志愿服務、技能大賽等方面的突出表現,及時給予激勵,引導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全面發展。合理規劃資助經費的分配,按需分配,避免有限的資助經費過度集中和重復資助到少數家庭經濟困難學生上,前期調研統計每名學生在校生活學習甚至提高技能所需的實際資助,根據已獲資助,匹配與學生實際期望獲得資助的差額,通過各種形式進行全覆蓋的資助。如針對即將畢業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主要資助方式為提供就業指導,技能提升培訓、就業實習機會等,幫助其提升就業競爭力。
(四)構建精準資助評價機制,提高資助政策效益
雖然全國和各地教育經費的投入比例每年都在增長,但學生資助的經費畢竟是有限的,必須構建精準資助評價機制,強化學生資助經費使用的監督作用, 合理利用學生資助經費, 把每一分錢都用在最需要的地方,提高學生資助經費的使用效率。
建立以精準資助成效反饋為主要內容,工作態度、能力及學生滿意度相結合的評價體系,一可以根據反饋的結果優化精準資助政策和措施,提升資助的有效性,二可以通過規范、科學、制度化的考核,實現資助工作隊伍的規范化管理,爭取盡快創建專業化、職業化學生資助工作團隊,提高學生資助工作的實效性。
參考文獻
[1] 侯宇晶,朱惠東.德國“雙元制”師資培養模式對“雙能型”教師師資隊伍建設的啟示[J].教學考試,2017(09).
[2] 武立勛.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政策優化研究——基于公共政策評估理論視角[J].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03).
[3] 學生資助十年砥礪奮進教育公平邁出重大步伐——《中國學生資助十年發展報告(2007-2016年)》要點[J].教育財會研究,2017(05).
[4] 陳英杰.從”粗放型””保障型”到”精準化””發展型”資助——以臺灣中原大學資助育人工作為例[J].高校輔導員學刊,2017(06).
[5] 石利剛.高校學生資助資金精準管理和監督[J].中國管理信息化,2017(14).
基金項目:文章系山東省學生資助工作研究項目一類課題“依托育人工作室建設開展高職院校精準資助模式探究”的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SDZZ17A14。
作者簡介:孫菲,女,山東城市建設職業學院輔導員,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高職院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