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高校思政教學實踐中,由于紅色文化資源具有體驗性、參與性及主動性等優勢,有利于弘揚與傳承紅色文化、豐富高校思政教學內涵以及推動高校思政教學改革。因此,有效運用紅色文化資源輔助高校思政課教學,成為了高校思政課教學主動適應思政教育教學新特征進行創新改革的勇敢嘗試。針對當前思政課實踐教學中存在問題進,探索出基于紅色文化資源的高校思政課教學的機制、方法及模式,即以教學目標為主線選擇紅色文化資源,以教學內容為導向整合紅色文化資源。
關鍵詞:新媒體;紅色文化資源;高校;思政課教學
紅色文化資源是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精神凝聚,承載著中華民族在長期革命與建設實踐中波瀾壯闊的斗爭史、奮斗史以及發展史,蘊含著革命先輩至誠報國的愛國情懷與堅定理想信念。在高校思政教學中運用紅色文化資源輔助教學,通過組織學生觀看紅色影視作品、游覽革命博物館紀念館等紅色文化活動,能夠幫助大學生在紅色文化的洗禮中,樹立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思想與行動自覺、堅定理想信念,具有提高思政教學實效性的現實價值。
一、紅色文化資源在高校思政課教學中的現狀分析
高校思政課教學是高校幫助學生確立正確人生追求的關鍵課程,紅色文化資源是中國共產黨在進行民族解放戰爭、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偉大實踐中形成的文化載體與精神瑰寶,對于高校思政課教學創新改革具有推動作用。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是我國高等教育事業順應新時代新形勢塑造“德智體美勞”時代新人的主渠道、主陣地,是高校幫助學生確立正確人生追求的關鍵課程。在新媒體時代背景下,如何利用新媒體改革與創新高校思思政課教學,促使其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是現階段思政教育教學亟待解決與不得不面對的問題。弘揚紅色文化是高校思政課教學的客觀要求與價值訴求,高校思政課教學要充分利用紅色文化資源,自覺弘揚革命傳統與紅色基因。在高校思政教學實踐中,由于紅色文化資源具有體驗性、參與性及主動性等優勢,在一定程度上為傳統單一的思政理論教學內容作出了有益補充,彌補了以灌輸說教方式的理論教學課堂的缺陷。因此,有效運用紅色文化資源輔助高校思政課教學,成為了當下高校思政課聯系實際、主動適應新時期思政教學新特征并進行創新改革的重要手段與勇敢嘗試。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開門辦思政課,“要把紅色資源利用好、傳承好以及發揚好。傳承好紅色文化、利用好紅色文化資源與新時期高校思政課教學在價值導向上具有融合性,在教學目標與內容上具有高度契合性,是高校思政克教學的重要素材。因此,利用紅色文化資源開展思政課實踐教學,通過開展紅色文化主題活動為思政教學注入強大精神動力,提高教學實效性與質量,具有切實的科學性與可行性。當下,社會實踐活動形式是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的主要形式,比如說組織學生參觀革命遺址紀念館、開展暑期社會調查等。然而這種實踐形式雖然能夠讓大學生增加對革命歷史、紅色文化的了解,但是也往往存在著活動形式化、教學指向空泛、學生覆蓋人群較少等問題,因此,要想真正提升思政課實效性,充分發揮紅色文化資源的教育價值與功能,促進紅色文化資源與高校思政教學有效銜接迫在眉睫。
二、新媒體背景下紅色文化資源在高校思政課教學中的價值
紅色文化資源是由愛國情懷與崇高理想信念構成的革命遺跡與精神紐帶,是連接厚重的黨史國史文化、中華文化基因的歷史脈絡。運用紅色文化資源開展思政課教學,有利于弘揚與傳承紅色文化、豐富高校思政教學內涵以及推動高校思政教學改革。
(一)有利于弘揚與傳承紅色文化
紅色文化資源是中國共產黨在進行民族解放戰爭、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以及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偉大實踐中形成的文化載體,也是連接厚重的黨史國史文化、中華文化基因的歷史脈絡,更是讓學生在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中了解黨和國家發展的輝煌歷程最好的營養劑。[2]紅色文化資源中蘊含著大量的紅色文化,是我國高校進行思政教育與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素材,具有重要價值導向作用,有助于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提高運用馬克思主義解決現實問題的能力,以辯證的眼光看待歷史事件與人物。將紅色文化資源融入高校思政教學,能夠運用紅色文化資源開展形式多樣的關于黨史國史、新中國輝煌成就以及愛國主義教育活動,開發與利用紅色文化資源,進而幫助學生了解中華民族與中國共產黨的斗爭史、奮斗史與發展史,傳承紅色文化基因,宣講紅色文化故事。通過弘揚與利用紅色文化資源,讓學生銘記初心之源,真切體會與親身感悟黨的光榮傳統與馬克思主義、社會主義為什么適合中國國情等問題精神密碼所在,鼓勵學生勇做實現偉大中國夢的奮進者與建設者;同時也能夠推動思政小課堂與紅色大文化結合,促使思政教師在紅色文化資源中尋找、解讀以及宣講紅色文化,為保護與傳承紅色文化拓展新路徑新途徑。
(二)有利于豐富高校思政教學內涵
新媒體背景下,科學技術在帶給教育教學便利的同時,也為高校思政教學帶來了部分問題。充斥與互聯網與智能手機的信息資訊難以分辨真假,這為一些不良媒體人制造虛假夸張資訊信息帶來了可乘之機,由于大學生社會經驗較為匱乏,長期生活于大學校園這座象牙塔,部分大學生往往會收到一些負面新聞與輿論的影響,三觀與理想信念亟待矯正與正確引導。作為高校教育教學實現立德樹人目標的重要工作,思政教育教學的內涵與功能需要拓展與延伸,應不至于傳統教學任務下的培養高尚品德與愛國情操,更要幫助大學生筑牢信仰之基,篤行報國之志。紅色文化資源是一部又一部的革命家可歌可泣的革命史和奮斗史,是一座座由愛國情懷與崇高理想信念構成的革命遺跡與精神紐帶,在一個又一個的紅色文化資源中,其廣泛涉及到政治、文化、道德等多重內容,內蘊著愛國主義教育資源、思政教育資源、意識形態教育資源,是革命先烈與中國共產黨留給人民群眾的先進文化與寶貴資源,更是新時期高校思政教學創新改革的資源優勢與必不可少的教學資源。面對新媒體時代對當代大學生思想與行為的沖擊,紅色文化資源以客觀詳實的歷史史料,讓大學生感受到無數仁人志士對黨的領導的信任、對社會主義道路的堅定以及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執著和奉獻,感受革命先烈的愛國情懷、崇高風范與革命精神,進而幫助學生樹立愛國情與強國志,用勇敢擔當與忠誠奉獻的革命精神走好實現中國夢的長征路。
(三)有利于推動高校思政教學改革
對于現代大學生而言,以抽象的高深理論為內容、以灌鴨方式為手段的傳統思政教學難以激發學生的學生欲望與興趣,學生在思政學習過程往往呈現出提不起神、不愿學習的消極狀態,這是當下高校思政教學創新改革的難點與痛點。使得學習內容與學生需求完美對接、達到供需平衡的狀態,又以一種教育且娛樂性較少的形式開展思政教學、并確保思政教學整體目標不變,正是現階段改革高校思政教學的客觀要求。紅色文化資源是一幅幅圖片、一部部電影作品,是一座座革命遺跡、一首首紅色歌曲,與思政教育教學具有高度契合性,能夠讓思政教學變得可視可聽可感,讓學生真正感受到思政教學與紅色文化的魅力,對于思政教學實效性提升具有重要意義。合理選擇與適度融入紅色文化資源,將思政教學內容與紅色文化資源進行有效銜接與適度滲入,運用新課程理念開發紅色文化課程資源,能夠改變現有實踐教學方式中主題不鮮明、教學指向空泛、學生覆蓋率與參與度不高、考核不規范等問題,同時還能起到教學反哺科研、弘揚中國精神等作用。紅色歌曲、電影、圖片與革命遺址紀念館等紅色文化資源開展紅色文化教育,有利于增強實踐教學育人效果,打造學生 “真心喜愛、終身受益、畢生難忘”的實踐教學新形式,推進新時代人才培養目標下思政課教學改革與創新。
三、新媒體背景下紅色文化資源在高校思政課教學中的應用方案
針對當前思政課實踐教學中存在的學生覆蓋面不廣、主題不鮮明,教學指向過于宏觀等問題進行改革,以教學目標為主線選擇紅色文化資源,以教學內容為導向整合紅色文化資源,探索出基于紅色文化資源的高校思政課教學的機制、方法及模式。
(一)以教學目標為主線選擇紅色文化資源
紅色文化主題活動的科學性設計是實踐教學育人效果落實到位的前提和根本。主要包括:主題的選擇。紅色文化活動內容及其寬泛,活動主題的選擇應以教學目標為導向,精準切入思政課程的相關教學內容,并考慮融合學生的思想特點和成長需要。形式的選擇。紅色文化主題活動形式多樣,有朗誦、演講、表演等。活動形式需要與教學內容、學生特點相契合,選擇與教學目標一致的紅色文化資源,能夠將紅色文化資源運用到思政教育全要素中,貫穿在思政教學全過程,實現紅色文化資源的最優配置,充分地發揮其育人功能。比如說,可以對開展紅色文化主題活動的院校從活動主題、活動流程和評價方法等方面進行調查研究,總結特色做法;對學校學生中開展問卷調查,對全部思政課實踐教學的開展情況進行總體了解,聽取學生反饋;在每次紅色文化主題活動開展結束后,通過教師制定訪談提綱,通過與學生面對面交談,對活動的主題、形式、組織實施、評價方法等進行進一步的調查。
(二)以教學內容為導向整合紅色文化資源
為改善抽象枯燥、空洞說教的傳統思政教學模式,應當促進紅色文化資源與思政教學進行有效銜接,并以教學內容為導向整合紅色文化資源,促使其轉化為優質教學資源,最大化發揮紅色文化資源的育人潛質。除此以外,要真正發揮紅色文化資源在高校思政教學中的文化熏陶作用,還應當改進思政教學方法與方法,打造富含參與性與趣味性的實踐教學課堂,構建以紅色文化為依托的主題教育活動,促進紅色文化資源與思政教學的融合共通。[3]比如說,舉報紅色歌典詠傳誦”主題活動,根據活動方案,分班級預賽、年級初賽、年級決賽三個環節進行,決賽結束后及時利用校園網、微信公眾號通過新聞稿、視頻、圖片等形式進行宣傳。并建立科學、合理的活動評價機制,確保紅色文化活動的具有導向性,激發學生的參與積極性和教師的組織積極性。要考慮三個方面:對學生的考核。考核上應有細致的考量和設計,不僅應重視結果考核評價,還應側重于實踐過程的考核評價和學生成長階段的考核評價。對教師的評估。思政課實踐教學效果如何,教師是關鍵。對教師的考核應與教學工作量、評優評先掛鉤。對活動本身的評估。活動結束之后,教師應充分聽取師生的意見與建議,召開專題備課會,總結經驗和不足,為下次活動做好準備。再如說,指導學生參加競賽,選拔、指導優秀參賽小組參加教育部組織開展的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大學習領航計劃系列活動之一——第四屆全國高校大學生 “我心中的思政課”微電影大賽。
高校思政課教學是高校幫助學生確立正確人生追求的關鍵課程,紅色文化資源是由愛國情懷與崇高理想信念構成的革命遺跡與精神瑰寶。因此,隨著思政教育教學的深化改革,應當加大對紅色文化資源的有效運用,為高校思政教學注入新鮮血液,落實立德樹人宗旨。
參考文獻
[1] 王宇龍.新媒體時代紅色文化傳播策略分析[J].傳媒,2019(05):76-78.
[2] 渠長根,聞潔璐.紅色文化資源研究綜述[J].浙江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42(02):179-187.
[3] 王晨艷.紅色文化視域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探索[J].黑龍江教育:高教研究與評估,2019(01):1-2.
基金項目:文章系河南工學院教育教學改革研究與實踐項目《紅色文化主題活動:思政課實踐教學改革與創新研究》階段性研究成果,項目編號:MKSZY-2019001。
作者簡介:王亞萍(1983- ),女,回族, 河南新鄉人,碩士,河南工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助教,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中國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