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紅
摘 要: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我國對創新型人才的需求不斷增加,而高層次的法學創新型人才對我國的法制建設具有重要的意義。然而目前舊的教育體制在新形勢下凸顯出許多問題,主要表現為課程設置單一、教學方式固化、學生自身素質不高等問題。針對此問題,本文從法學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的內在因素改善和外在環境的創造兩個方面提出對策。
關鍵詞:研究生教育;法學創新型人才;創新能力;培養
一、法學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的意義
人才是推動經濟和發展的重要因素,而高層次的創新型人才對國家發展有著極大的推動作用。具有較高創新能力的法學研究生對法治中國建設具有重要作用,我國法制建設的完善與進步與法學研究生創新能力的高低息息相關。因此,提高法學研究生的創新能力,通過加強法學研究生教育培養出一批具有極高創新能力的高層次法律人才是我國法制建設的需要。
創新能力包括人的悟性、記憶力和創新素質。其中,創新素質包括4部分:一是好奇心和性質;二是直覺和洞察力;三是勤奮刻苦和集中注意力;四是人文素質。而在學術研究領域,學生的創新能力需要通過科研成果來體現。研究生的科研能力成為衡量法學研究生創新能力的重要指標。因而法學研究生教學在注重理論傳授的同時,也要注重培養法學研究生的創新能力。教育部2005年下發《關于實施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進一步提高培養質量的若干意見》中明確提出要注重培養研究生的創新能力。
法學學科是一門理論性和實踐性都非常強的學科,而法學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的目標是具有較強的辯證思維、創新思維,具備高度的社會責任感、實踐性以及適應性都較強的合格的法律職業人。從法律實務角度講,法學學生需要掌握各種難記難懂的法律條文,以便應對實踐中各種復雜的法律難題。然而法學學科的理論知識無窮無盡,法律條文不斷更新,法學研究生不可能在學習期間窮盡所有法律條文。因此,只有當他們具備了辯證思維以及創新思維,才能從容應對各種復雜的現實問題。從法學理論的研究和教學來講,社會不停的發展過程中也會凸顯出各種新的法律問題,這就要求法學研究生能在原先掌握的法學理論知識的基礎上,運用自己已有的知識和創新能力,提出自己獨特的相關思路和見解。
二、制約法學研究生創新能力的影響因素
高素質的創新型人才是法制建設的必要條件,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我國對創新型的法學人才的要求越來越高,這就要求法學研究教育要培養出更多創新能力強的高水平人才,然而目前我國舊的研究生教育體制在新形勢下也凸顯出很多問題。
(一)課程設置單一,缺乏深度和廣度
學習知識是一個層層遞進的過程,從學習基礎知識到學會學習知識的方法,最后再在已有知識的基礎上創造知識。本科階段就是獲得知識和方法的過程,而研究生階段則是對所學知識探究運用,從而創造出新的知識成果。
而目前的課程設置根本達不到讓法學研究生創造出新的知識成果的目的。法學研究生的課程設置主要有兩個問題。從內容上看,各大高校的法學研究生課程設置主要包括法理學等基礎學科以及各自領域的專業知識。相比較本科的課程設置,研究生的課程設置更加細致,法學研究生獲得的依舊是知識和方法的疊加,而并沒有獲得研究原理、發現問題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從結構上來看,法學研究生只專心研究各自的領域,而忽視了學科與學科之間的交流。在實務中,法律與各個學科的知識相交融,而目前的課程設置忽略了關聯學科、交叉學科的聯系。這樣的課程設置使得法學研究生的視野非常狹窄,涉獵不夠廣泛。
(二)教學方法固化,不具有啟發性
法學研究生在研究階段的能力獲得主要依靠兩個方面,一是通過日常的課程獲得知識和技能,二是跟隨自己的導師學習知識和技能。從研究生的課程教學來看,研究生的教學方法基本上沿襲了本科生的教學方法,選擇在課堂上對課程內容進行講解,且課程內容不能及時更新,甚至多年沿用一個版本。學生被動接受知識,缺乏分析問題以及解決問題能力的訓練,而課程考核依舊是依靠考試成績。而想獲得一個好的考試成績只需要將教師在課堂上所講內容記牢即可。如此以來,法學研究生長期被動接受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沒有得到訓練。此外,由于一位導師帶的學生數量眾多,任務重,很多情況下,為節省時間以及提高效率,導師往往不會從原理上去解答學生的問題且導師無法顧及每一位學生,導師在教學方面的作用體現得并不明顯。
(三)學生自身素質不高
要想培養出創新能力高的高層次法學研究生,研究生階段的培養是關鍵因素,學生本身的素質也是非常重要的因素。如何選拔出創新能力強、具備培養潛質的法學學生是培養法學研究生創新能力的基礎。而目前的研究生招生考試無法選拔出綜合能力高的學生。研究生招生考試分為公共課和專業課考試,其中專業課考試大多由高校自主命題,而高校出題的依據基本為教材或者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著作,試題重復率極高,考生只需要將這些書籍、近五年真題讀熟或者背熟,也可以獲得一個好成績,然而那些綜合能力較高、具有培養潛質的考生可能會因為考試成績偏低而落榜。外校生甚至跨專業考生的初試分數往往會比該院校本專業考取本學校的考生初試分數高,然而在后續的研究生學習中會發現,本校生的研究能力和學習能力往往比外校生高。這樣一來,研究生招生考試對于導師而言沒有實質性幫助,無法幫助研究生導師選取高素質、高水平的學生。
三、法學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的路徑
(一)法學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的內在因素改善
1.完善入學選拔制度
優秀的生源是培養法學研究生創新能力的基礎,也是招生工作的重點和難點。如果在招生環節就能選拔出具有培養潛力、綜合能力高的學生,就能為后期培養法學研究生的創新能力打下堅實的基礎,要想選拔出綜合能力較強的學生,就需要改革考試內容。當前考試通過大量背誦就可以取得一個好的成績,無法考察學生的一般能力。因此,應在考試內容中添加一般能力測試,考察考生的創新能力、思維能力、想象能力等一般能力,同時在研究生復試考試中應加大考察力度,杜絕出現讓復試成為形式的情況。此外,高校應擴大導師的自主權,提高導師與考生的匹配度,淘汰一些初試分數高但知識面狹窄、基礎知識掌握較差、培養潛質不高的學生。
2.加強研究生學習階段的創新能力訓練
目前,各大高校依舊只注重傳授理論知識而忽略培養法學研究生的創新能力。要想培養高素質的創新型法律人才,就必須在研究生階段加強創新能力訓練。首先,設置培養法學研究生法律思維模式的課程,培養學生如何運用法律思維去解決現實問題,如何在案件的處理過程中體現法律的精神。其次,設置論文寫作課程。法學學生在進入研究生階段之前,接觸論文少,大部分學生不熟悉寫論文的流程,而法學研究生的創新能力很大程度上體現在論文上。高校應設置論文寫作課程,為學生講述論文如何選題、如何搜集資料、研究的一些方法等,避免學生在寫論文時出現思維混亂的狀態。
(二)法學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的外部環境創造
1.充分發揮導師的作用
導師是培養法學研究生創新能力的重要因素,在研究生階段要充分發揮導師的作用。隨著教育規模的擴大、高校碩士點設置增多,碩士導師數量也不斷增加。高校要嚴格選拔碩士導師,導師本身要具有較強的創新能力。導師要嚴于律己,不斷進行學術研究和關注前沿問題。導師自身的學術能力強是必須具備的,同時導師也要注重培養研究生的方法,學會啟發學生創造性思維的能力。另外,研究生導師的數量有限,而研究生規模不斷擴大導致導師無法顧及每一個學生。在這種情況下,高校可完善雙導師制度,充分培養每個學生。
2.完善評估制度和淘汰制度
目前,法學研究生的畢業率極高,從而導致很多法學研究生在校期間“混日子”,只想獲得一紙文憑,并不認真學習,因此必須建立一個有效的評估機制和淘汰機制,調動法學研究生的學習積極性。建立一個有效的研究生創新能力評估制度,有利于提高研究生的培養質量,促進創新人才脫穎而出。考核內容除了研究生在校期間的各科成績之外,要重點考察與學生的學術和創新能力有關的內容。與此同時,高校要建立起與研究生創新能力評估制度相適應的淘汰制度,對沒有學術創新的學生給予警告和懲罰,而對學術表現突出的同學進行表彰。
3.優化專業課程設置,創新教學方法
在設置課程時應建立選修課和必修課,通過選修課關聯學科以及交叉學科的內容,另外增加思維訓練課程以及論文寫作課程,不斷優化課程結構。此外,高校還應增加實踐課程,如律師實務、企業法務等課程,進一步增強學生的創新意識。同時,教學方式要多樣化,可以通過討論式的教學方式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引導學生獨立思考,或者通過案例分析教學法,讓學生在現實問題中提高對法律的認識。在教師授課的同時,可聘請知名的律師、法官或者其他高校的教授為學生授課。
參考文獻:
[1]吳宏翔.我國研究生創新能力不足的表現[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05(9).
[2]陳天勇.基于素質模型的高校創新型科技人才培養研究[J].現代營銷,2015(9).
[3]烏云娜,宋彥濤,邸擇雷.高校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研究[J].教育教學論壇,2017,336(46).
[4]張翠芳,韋漢吉.以創新能力為導向的研究生培養路徑[J].教育觀察,2017,159(23).
[5]蘇喆,宋玲,宋健.文科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模式研究——以網絡條件下法學專業研究生培養為例[J].學理論,2009(18).
[6]郭潔,閆海.法學碩士研究生培養模式的改革與創新[J].教育與教學研究,2009(9).
[7]王少君,毛雪梅.碩士研究生創新能力形成中培養機制的相關問題探討[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4(11).
[8]史靜,周立群,吳培軍,等.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背景下導師組制培養模式的構建探析[J].云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