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曉英
摘? 要:當下,我國在中小學階段都在推行素質教育,在這樣的大環境下,核心素養概念在小學數學課堂中廣泛推行,數學建模能力也成為了衡量學生綜合數學能力的重要指標。在小學數學課程改革途中,建模思想是數學能力建設的主要方向,不僅能夠提高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同時能接軌國際,使數學教學工作能夠跟上時代發展趨向。該文將通過探討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核心素質的培養方式,為教育工作者提供參考。
關鍵詞:核心素養? 小學數學? 建模思想? 教學
小學數學的核心教學目標是培養學生個人發展與社會進步所必需的關鍵品質與思維能力。其中,建模思想的培養即是小學數學核心素養的關鍵要求之一,需在教學中加以重點設計。所謂建模思想,即利用抽象思維構建相應數學模型,從而形成解決數學問題的能力,建模思想具有慣性,要求學生不僅需要掌握基本知識,同時也要有一定的邏輯思維能力,這也是核心素養視角下小學階段教學的主要任務。
1? 建模思想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價值所在
(1)提供教學的生活化突破路徑。
數學教學涉及的方面較多,不僅需要基本的教材知識,同時還需要結合現實,進行數學建模教學時,教師應該以真實背景為基礎,教導學生學會運用生活經驗,學以致用,并且進行跨領域思考,以建模思維解決實際問題。例如,教師以生活中常見的物品、器材為支撐物開展教學,一方面能夠讓學生樹立問題意識,認識到數學學習的價值所在;另一方面也能夠抓住問題突破口,激發學生的思維力,最終以具有邏輯性的理性思維去解決問題[1]。
(2)滿足學生的個性化發展需求。
首先,小學生階段是建模的思想培養的最佳時期之一,學生這一階段的思維模式與建模思想特點存在高度契合點。一方面,小學生的年齡階段決定了其想象力、創造力處于旺盛階段,對待具有挑戰性的問題容易產生濃厚的探究興趣,在建模過程中更易形成內在驅動力;另一方面,建模思想可與小學生的認知基礎形成配合,如通過選擇迎合學生認知習慣的問題,從而深化建模元素的應用價值,同時在教學中,踐行因材施教原則,充分尊重及支持學生的個性化發展需求;最后,教學進行循序將進,基于學生的學情進行推進,使學生能夠在遵循基本發展規律的前提下循序漸進地達成學習目標。
(3)指明問題的邏輯性探索方向。
在建模思想滲透過程當中,學生不僅可以進行新知體系的建設,還能夠將各種抽象的知識可以放在問題情境當中,以此思考培養自身問題意識、溯源意識[2]。在教師引導學生對問題進行解讀的過程當中,學生能夠形成以建模為導向的數學思維,并且學生從教師創設的問題情境中抽取出平均數的問題,其實就屬于建模的過程。同時,教師在小學數學教學當中應當主動為學生指明問題的邏輯性探索方向,而非直接對照標準答案進行解析,從而不斷滲透一些在學生可理解范圍之內的數學建模過程和方法,以此潛移默化地培養其建模思維。
2? 目前小學數學教學中建模思想的滲透與應用困境
(1)教學模式老舊,建模意識匱乏。
在當下,應試教育模式在小學階段的教學工作中仍影響頗深,許多教師也出現了追求分數、忽視素質教育的情況。在大部分小學數學的課堂上,陳舊的授學模式占主導位置,教師職責停留于教授理論知識及公式,并沒有將數學問題與實際生活相結合,對于建模思想的建設意識也處于相對匱乏狀態,甚至完全忽略。在這樣的情況下,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難以得到構建,易形成公式依賴心理,不利于對數學問題的深層解讀。
(2)教學體系滯后,建模指導困難。
現如今,在小學數學課本中,理論教學比較豐富,但存在著一個較明顯的短板,即教學體系滯后且老套,與核心素養建設要求不符,建模思想的滲透也自然相對缺乏踐行平臺[3]。例如,教學體系中尚未建立完善的機制去測量師生的建模水平,難以發現當下兩者存在的不協調指出,以及需要進行怎樣的提升規避教學漏洞。針對這一現象,相關人員應致力于創新教育體制、教學體系的構建,打造良好建模指導平臺,奠定核心素養基礎。
3? 核心素養視角下小學數學課堂運用建模思想的主要路徑
(1)以情境設計為導向,鋪墊建模思想基礎。
在小學課程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創新教學模式來展開基礎鋪墊,期間可結合學生的心理特點或興趣傾向,在課堂中注入趣味化元素,使之與核心素養視角下“以學生為主”的理念相融合。例如,借助情境設計模式,令學生置身于建模場景當中,以身臨其境的體驗來體會建模思想在實際問題當中的解決效能。首先,由教師找出生活中與數學有關的元素,以此為切入點,完成情境設計,達成建模思想鋪墊效果。以“植樹”這一生活中常見活動為例,教師可受到引導學生各自找出與“樹木”這一元素有關的道具,如小木棍、筆桿等,隨后引導學生代入植樹場景,讓學生將手中道具想象為樹木,再利用道具完成植樹動作模擬。做好場景鋪墊后,教師再向學生提出與場景有關的問題,例如,“樹木適宜埋深范圍大概多少”等,為學生提供足夠的自主思考空間,從而建立起初步的建模思想認知。為便于學生理解,教材編寫人員在設計教材框架時,還可適當加入數學廣角相關內容,由側面提供數學問題的解決思路,同時引導學生根據各種已知的數學模板展開分析研究,順著知識內容的脈絡解決實際數學問題,最終達到鍛煉解題思維、鞏固建模思想基礎的最終目的。
(2)以邏輯思維為脈絡,注入生活問題要素。
不同個體運用數學建模思想的方向也各不相同,要讓學生明白萬物皆有聯系,引導學生利用建模思維深挖出隱藏的問題,并加以解決;在課本內容學習的過程中,教師可通過注入生活中的相關問題來引導學生學會思考、學會推導,由“解決問題”的方向出發進行邏輯構建。例如,在進行圖形面積計算公式教學時,教師可以先讓學生進行自我推導,再結合生活中的常見問題,例如,“我的房間面積有多大?”等,并讓學生進行小組間的討論,交換各自的觀點,從而完成公式的推導過程,達到鍛煉邏輯思維能力的教學目標。
(3)以自主探究為形式,規范設計數學模型。
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循序漸進,在學生已經建立了簡化的建模思想體系基礎上,進一步深化教學內容,規范設計數學模型,引導學生展開延伸思考。例如,教師在傳授比例這個知識點時,可以通過具體的兩組數據變量來引發學生思考,將其中5、10、20及6、12、24設為數據變量,在引導學生進行運算后,讓他們在探索中發現變量關系,以此掌握比例的概念,于無形中利用建模思想挖掘數學邏輯,達成自主探究的目標。另外,數學建模思想講究邏輯性,于其本身發展而言,本就是分階段的,因此,在進行教學時,教師應該基于實際進行教學設計,建立科學的科目教學機制,用于配套教學,規范學生的建模認知,奠定后續建模基礎。
4? 結語
總而言之,建模思想的一大功能即為學生提供一個信息提取和體系化的再生加工平臺,使學習經驗和課本知識通過數學模型的建立而得到更高效的利用。因此,在建模思想的有效利用下,有助于深化我國數學教學改革,落實核心素養教育,進而使建模思想在數學研究上的作用達到最大化。
參考文獻
[1] 唐華.建模思想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運用[J].魅力中國,2017(45):222.
[2] 嚴以紅.芻議建模思想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運用[J].新課程導學,2017(5):56.
[3] 武長軍.小學數學教學中的建模思想滲透與應用[J].新課程,2016(9):141.
[4] 張智明.數學建模思想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研究[A].教育理論研究(第十一輯)[C].重慶市鼎耘文化傳播有限公司,2019.
[5] 練海燕.如何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數學學科核心素養[J].西部素質教育,2019,5(14):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