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育紅
摘要:隨著科技的發展和國際形勢的變化,社會進入高風險時代。基礎教育領域也存在各種風險,包括系統外部的風險:政策性風險、社會性風險和突發性風險等;系統內部風險:教學風險及管理風險等。基礎教育領域風險化解的辦法有:強化制度規范,從源頭減少風險;提升防范能力,讓愛保駕護航;整合社會力量,建設韌性社會等。
關鍵詞:教育風險;風險預測;風險化解
中圖分類號:G4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9094(2020)02A-0012-04
風險常用于表示不確定性,尤其與難以預料的損害相關,在世界上享譽極高的倫敦特許保險學會在其資格考試用書(教材)中將風險定義為:“對大多數人來說,風險意味著在特定情況下某種結果發生的不確定性,即某件事情發生,其結果并不是有利于我們的,也不是我們所期望的”[1]。教育系統同樣存在不確定性,教育風險是客觀存在的。近年來,屢減不輕的學生負擔,日趨緊張的親子關系,學校及教師權威性的下降,網絡世界對學生的影響越來越大等等因素,都使教育風險有愈演愈烈的趨勢。教育風險具有普遍性、復雜性、變異性等多種屬性,教育風險的預測與防范是復雜的系統工程,對于國家安全、社會穩定、人才培養具有重要意義。
一、基礎教育風險的預測
(一)教育系統外部的風險
1.政策性風險
教育具有廣泛的社會性、公益性,政府的決策對教育具有巨大的影響力。近年來,隨著人民對教育的要求越來越高,教育決策的風險性逐步加大。基礎教育與千家萬戶密切相關,政府的每一個決策都可能引發民意的巨大反響。稍有不慎,輕則降低人民對教育的滿意度,重則可能引發社會性事件。
2.社會性風險
中華民族具有重視教育的優良傳統。孔子曰:“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目前,教育資源的配置問題是源于外部社會的最大風險源。階層固化、寒門難出貴子等輿論反映了民眾的焦慮。進城務工人員子女入學問題、留守兒童問題、規模化辦學引起的教育同質化、農村撤校并點引發的上學難問題、升學競爭帶來的焦慮……都是潛在的風險點,極有可能引發社會危機,必須引起充分重視。此外,現代社會信息來源多,網絡信息良莠不齊,處于成長期的學生辨識能力弱、模仿心理強,因此網絡在擴展學生知識面,增強學生能力的同時也帶來了很多問題,如對學校教育的認同度降低、網癮少年的增多、青少年犯罪低齡化等,也成為教育風險不可忽視的方面。
3.突發性風險
教育系統與其他系統一樣,是社會大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各種突發性風險同樣可能發生在教育系統。一些突發性災害或安全事故,都可能損傷師生安全。如地震造成的校舍損壞,暴雪引起的上學困難、各地偶發的砍傷學生事件,學校組織學生春游、秋游中出現的交通安全事故,突如其來的疫情(如流感、非典、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等等。這些突發性風險會影響正常的教學安排,甚至造成人員傷亡,必須引起充分警戒。
(二)教育系統內部的風險
1.教學風險
不同學段、不同學科存在著不同的教學風險,風險系數、風險點也各不相同。如學生在課堂、課間會發生跌倒、碰撞,體育鍛煉、體育課上有運動損傷等風險;課堂上的師生關系、生生關系是否和諧,課后的學生作業量是否恰當等有可能成為影響學生身心健康的風險;理化生實驗、勞動技術實踐存在一定的操作風險。由于未成年人對風險的預測性差,教師作為責任主體之一必須充分考慮到可能出現的風險,嚴格按照規范程序操作,做好相關的教育管理工作。
2.管理風險
在學生集聚的校園內,學生的“衣食住行”都存在潛在的風險點。住校生的身心健康,學生的上學、放學路上的安全等都是學校管理不可忽視的風險點。學校是一個小社會,由于中小學生屬于身心不成熟的未成年人,不能完全客觀地對待校園中發生的一些事情,再加上獨生子女多以自我為中心、包容性差,一些生活中常見的小問題,如自己不小心摔跤造成的小損傷、同學間的小沖突、教室座位的正常調整,等等,往往會引發師生矛盾、家校矛盾,成為管理風險的重要誘因。
師生的身心健康也是當下重要的風險來源。由于優質教育資源相對不足,學生的升學壓力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日益嚴重。在中學階段,由于心理問題而引發的學生休學、退學甚至輕生的現象時有發生,而且有上升趨勢。另外,正值青春叛逆期的學生精力旺盛,會出現校園暴力事件,甚至發生中學生打死(傷)教師、同學的惡性事件,校園欺凌現象也逐漸浮出水面,這都是與學校管理密切相關的風險。與社會其他行業相比 因為教師“學高為師,身正為范”的職業特點,教師的師德問題、廉潔問題往往被社會輿論放大,更易引發危機。來自教育行政部門的各種檢查、教研部門的各項評比、班級排名的壓力、家長的過分要求,會讓教師不堪重負,教師的身心健康問題成為教育新的風險源。
二、基礎教育風險化解的策略
風險社會理論創始人貝克指出:“中國正在全面邁向現代化,中國用30年的時間走完西方兩三百年現代化里程,其間社會轉型的痛苦、震蕩是不可避免的,宛如一個饑腸轆轆的人快吃一盒壓縮餅干,短時間內可能還尚無飽意,但不久腸胃脹痛與不適就會接踵而來。”[2]因此,增強駕馭風險能力,健全風險防控機制,是基礎教育的當務之急。
(一)強化制度規范,從源頭杜絕風險
古人云:“君子以思患而豫防之”很多風險是由于規章制度不規范而造成的,因此,強化制度規范是從源頭上杜絕風險的根本措施。
1.立法立規,厘清權責
面對風險挑戰,最好的防范方法是變被動為主動,用法律規章為教育立起一道保護墻,杜絕風險的發生。
為保障教育工作,特別是基礎教育工作的順利開展,我國已經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簡稱《教育法》)《義務教育法》《教師法》《職業教育法》《民辦教育促進法》《未成年人保護法》等多部法規,還有《學校食堂與學生集體用餐衛生管理規定》《學校體育工作條例》《學生傷害事故處理辦法》等多個條例規定,近期出臺的《關于完善安全事故處理機制維護學校教育教學秩序的意見》《中小學教師實施教育懲戒規則(征求意見稿)》,為學校依法治校、依法辦學,教師管教有據、懲戒有度提供了依據。但是,與教育事業的飛速發展相比,立法工作仍需加強。例如,為防范校園欺凌、規范校園安全管理機構、職責、制度,厘清家庭、政府、社會的保護責任與義務等,亟需制定“校園安全法”等一系列教育法律法規。
目前,安全事故頻發,問責形勢嚴峻,許多學校以安全的名義限制學生的實踐活動,如取消春游、秋游,限制學生出校門,甚至有老師將體育課改成室內課、學生分組實驗改成演示實驗,以防風險。因此,必須通過法律法規為學校的正常教育教學活動護航,嚴禁為防止發生安全事故而限制或取消學生應該正常進行的各項活動。出現安全事故時,要用法治思維方式化解矛盾,解決糾紛,嚴禁校鬧。
2.風險管控,防范未然
習近平總書記在闡述風險治理時要求“要堅持守土有責、守土盡責,把防范化解重大風險工作做實做細做好。要強化風險意識,常觀大勢、常思大局,科學預見形勢發展走勢和隱藏其中的風險挑戰,做到未雨綢繆。”[3]在有關教育的重大決策、重大項目出臺前,應先進行社會穩定風險評估,從源頭上預防風險的發生。各級政府、教育行政部門、教學管理機構必須有強烈的風險防范意識,有與自身權責相適應的風險評估機制,有完善的應急管理方案,確保減少風險發生、減輕風險帶來的傷害。基礎教育風險管控體系主要涉及風險識別、風險評估、風險控制、風險報告和風險審查等方面,從任課教師、班主任到校長、教育局長,每個人都應該有自己的風險管控體系和內容,并將之應用到日常工作中去。
風起于青萍之末,小的風險如果處置不當,就可能發展成為大的危機,甚至可能發展成災難。要重視可轉化為危機的突發事件、網絡輿情等,提前預判,化解風險 。
(二)提升防范能力,用愛保駕護航
當法律規范完善后,起決定作用的因素就是人。教職員工對學生在校學習、生活有教育、監護之職,對其校外生活有引導、督促之責。教師特別是班主任老師是與學生接觸最多的人,也是學生最依賴的人,教師也是學生與學校、家長與學校的主要聯系人,這些關系處理好了,教育風險的治理就找準了著力點。教育行政部門要強化對教職員工的職業技能、職業道德、安全條例的培訓,要提高教職員工的法律素質、道德素質、心理素質,讓他們“目中有人、心中有愛、行動有規”。
學校應重視學生安全意識的培養和安全能力的提高。要定期對學生開展法制教育、安全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并根據年齡、性別差異安排不同的教育內容,展開針對性的防護訓練。中小學安全教育不僅應著眼于學生當下安全,還應立足學生終身安全需求,將珍愛生命、規避危險等安全意識內化到學生的觀念和行為中。
教育是培養人的事業,教育工作既要有法度,更要有溫度。與嚴肅的法律法規、硬性的規章條例相比,人是具有主觀能動性的。教師要時刻牢記自己的教育對象是未成年人,需要師長的扶持和關愛,不能因為規避風險而將學生關在教室里,高度的責任心和強烈的風險意識是教師組織各項活動的成功法寶。愛是教育的永恒主題,愛心是化解教育風險的最佳利器。尤其是在留守兒童較多的農村學校,師愛要部分替代父愛、母愛成為護衛學生安全的屏障。
(三)匯聚各方力量,建設韌性社會
教育風險與絕大多數風險一樣,不是一元化、孤立的風險,而是多種風險因素長期累積、相互疊加、相互作用的產物。以社會關注度高、極易引發風險的高考改革為例:我國一直強調高考的重要社會功能與工具價值,高考不僅是高校選拔合適人才的主要途徑,還引導著中小學教育教學改革方向;同時還承擔著促進社會階層流動、跨越城鄉二元結構的功能,更承擔著維護社會穩定與公平的功能[4] 。另外,社會進入轉型期,各種現實問題與矛盾也影響著學校的安全環境,如社會治安環境的復雜化使學生人身傷害事故發生率上升、社會食品環境令人擔憂的現實給學生食品安全帶來潛在風險、轉型時期的許多現實問題導致青少年自殺的案例不斷增加,等等[5]。因此,治理教育風險,不是教育系統僅憑一己之力就能應對的,必須匯聚全社會的力量。
2018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的講話中明確提出“各級黨委和政府要為學校辦學安全托底”。各級政府應加大教育投入,改善各級各類學校辦學條件,大力促進教育公平,滿足人民群眾對優質教育日益增長的需求。政府還應協調相關部門,為教育事業發展提供安全可靠的大環境。要推廣校園警察制度,建立健全學校法律顧問制度、風險管理顧問制度,為學校處理安全問題提供警力支持、法律支撐。推廣學生社會實踐活動時家長與學校簽免責協定,借助保險等多種機制化解學校安全責任。
目前,國際上通行的應對風險策略是增強韌性。韌性(resilience)原本是物理學概念,韌性越好,材料發生脆性斷裂的可能性越小。現引申為面對嚴重威脅,個體或社會的適應與發展仍然良好的現象。從系統管理角度,增強韌性要從注重包容性、強化連接性和增加能動性三個方面入手。
韌性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我們首先要培養學生“得之泰然,失之坦然,爭其必然”的韌性,適度地進行挫折教育,讓學生經歷風雨,在德、智、體、美、勞多方面獲得發展。其次要縮小社會分配差距,改變職業準入標準過度強調學歷的傾向;要引導媒體宣傳去精英化,強化社會對不同類型人才的包容,以此減輕各方面壓力、減少教育風險。然后要施行人性化的教育管理,進行全方位、多元化地評價,開展多渠道交流,開通暢言的渠道,關懷“弱勢群體”。
要有效地化解教育風險,要從法規上完善國家和地方教育行政決策風險防控機制,促進教育決策模式轉型;要提高從業者素質,讓每一個教育工作者用愛心和擔當構建“防風林”;要培育積極的風險文化,強化社會韌性,推行風險清單管理,推進教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
參考文獻:
[1]王健康.教學風險管理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 2012:4.
[2]烏爾里希·貝克.世界主義的觀點:戰爭即和平[M]. 楊祖群,譯.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8:5.
[3]張洋.提高防控能力著力防范化解重大風險 保持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社會大局穩定[N].人民日報, 2019-01-22(1).
[4]鐘秉林,王新風.新高考的現實困境、理性遵循與策略選擇[J].教育學報, 2019(5):62-69.
[5]喻曉社.加強學校風險管理 建設和諧平安校園——新常態下教育行業風險管理工作的意義及創新[J].江西教育,2015(31):4-5.
責任編輯:顏瑩
Prediction of and Solution to the Risks of Basic Education
DENG Yuhong
(Nanjing No. 27 High School, Nanjing 210001, China)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the change of international situations, the society has entered the era of high risks. There also exist various risks in education, including external risks: policy risks, social risks and unexpected risks. On the other hand, there are still internal risks: teaching risks and management risks. Corresponding solutions can be employed such as strengthening the institutional norms to reduce the risks at the source, improving the ability of prevention to let love escort students, and integrating social forces to construct the resilient society.
Key words: educational risk; risk prediction; solution to ris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