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經濟全球化飛速發展大背景下,人們對英語越來越重視,如何有效地開展高職院校英語課程成現階段教育者關注的熱點話題。本文從“浸入式”教學法的理論入手,結合高職院校英語課程的實際教學,提出了幾點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為全面提升高職學生的英語技能提供借鑒。
【關鍵詞】浸入式教學法;高職英語;實施路徑
【作者簡介】楊丹,湖北職業技術學院。
英語是大學教學中一門工具性極強的課程,在發展職業教育的背景下,探究英語的實用性越來越重要。但是,由于我國高等職業院校的學生英語基礎相對薄弱, 因此,若想在短期內實施全英語教學,且要保證教育的成效還是有一定難度的。
一、浸入式英語教學模式概述
浸入式教學法指的是用第二語言作為教學語言,開展教學活動,于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傳入我國。這種全英文浸入的授課模式,能夠讓學生完全沉浸在英語環境中。英語是學生學習的工具,也是學生學習的目標。浸入式英語教學的側重點在于學生的認知學習和情感表達,能夠讓學生自然習得語言,并能提高自己的英語技能。教師在課堂上全程用英文進行教學,不斷地給學生在口頭上示范和糾錯,幫助學生掌握英語發音技巧等,因此,我們也可以認為浸入式英語教學具有融合性的特點。同時,也具有聽說領先和習得性的特點。
首先,融合性是指英語和學生的學習內容以及日常生活等相互融合。
其次,習得性是指浸入式英語教學和學生習得母語的模式基本一致,教師在創設的英語環境中引導學生自然習得英語。
由于浸入式教學法在語言的學習上遵循聽說領先的原則,學生的聽說能力能夠在此模式下得到充分的發展。
二、浸入式英語教學在高等職業院校的實施途徑
高等職業院校明顯區別于普通高校,因此,在高職院校實施浸入式教學,就要與在普通高校實施有所別。
1.創設教學情境要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語言源于生活,不管學習任何一種語言,都要與日常生活相融合。教師在備課時,就可以準備真實事物的模型、圖片或是視頻資料等,傳遞教學信息,先讓學生對事物有一個直觀的感受,這樣做能夠促進學生對所學知識的內化與吸收。除了要完成課堂上的基礎內容的學習,對于課后鞏固、口語技能等方面的內容就可以圍繞生活中常見的情境展開活動,創設接近生活的語言環境,組織學生進行模擬表演,讓學生重視語言的學習,提高學生的運用能力和學習興趣。以航空專業或是國際酒店專業的學生為例,教師在課前可以給學生播放一段外國人用餐時的視頻,先了解他們的用餐禮儀,因為他們在實習或是正式參加工作時,就有可能隨時接待外賓,這時,對外國背景的了解和一口流利的英語對他們就顯得重要多了。
2.將學習內容與實訓相融合。因為高職院校學生的英語基礎薄弱,教師有時也會忽略英語學習,因此,可以擴大學生實訓室的業務考核范圍,讓學生和教師對英語都重視起來。教師在使用浸入式英語教學法的過程中,要注意教學的側重點,即要正面強化學生的英語反應,弱化漢語反應。也就是說,在學生出現錯誤的時候不要著急、直接地糾正學生的錯誤,要不斷重復正確的內容,整句輸入,讓學生擺脫對英語語法的顧慮,最終實現教學佳境。以日常采買環節為例,比較簡單的句型如“how much is it?”,學生可以流利地說出來,并能夠具體回答相應的內容時,教師就可以把真實的生活情境搬到課堂上,讓學生模仿現實生活中的購物場景,提高他們用英語對話的頻率,綜合訓練學生的口語技能。
3.與TPR教學法相融合。學生感覺到比較難的應該是整句的輸入與輸出,教師在教學時就可以融入一些與句子內容有關的肢體動作或是比較有韻律的英語歌曲,活躍課堂氣氛,不能因為學生不理解這句話就放棄,英積極提高英語學習的趣味性,調動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另外,高職教師要積極儲備中英文知識,雖然高職院校的學生英語基礎薄弱,但是并不代表教師可以放低對自己的要求,相反,教師為了將枯燥乏味的語言系統變得生動有趣,就應該掌握更多的授課模式和知識點的轉換能力,結合學生多個學習領域,將英語學習與學生的其他學科密切聯系起來,帶給學生愉悅的學習體驗。
此外,除了正常的課程學習外,學生還要在課后不斷為自己創設英語環境,多看看美劇、英文原版書籍刊,或是學唱一首簡短的英文歌,都能夠擴大學生接觸英語的范圍,經常磨耳朵,鍛煉自己的口語等。當然,起到的效果是因人而異的。
三、結語
現階段,浸入式英語教學仍在實驗階段,且實驗范圍在不斷擴大,希望能夠為高職院校的英語教學提供更多可借鑒和應用的教學模式。對于高職院校中對英語聽說技能需求比較明顯的專業,如國際旅游管理、高端的酒店服務類等,浸入式英語教學模式要立刻實施起來,讓學生像習得母語那樣,自然地習得第二語言,若想實現這一目的,還需要教師不斷地研究與探索。
參考文獻:
[1]于東.體驗式教學法在高職英語教育教學中的應用[J].文化創新比較研究,2018,2(28):192+194.
[2]陳震.“浸入式”教學法在高校學前英語課程中的應用研究[J].中國校外教育,2017(S1):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