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菊
摘 要:綠色金融是綠色“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亞投行自從其成立以來,在開展綠色金融建設經驗交流,推動跨境綠色債券投資,開展綠色信貸項目,構建綠色金融合作平臺等方面進行了大膽的探索。然而亞投行在推動綠色金融建設中還面臨著資金不足、制度缺失、風險要素和環境問題等方面的挑戰。為此,亞投行應該積極構建多層次的綠色金融資金來源體系,不斷提升綠色金融實施的透明度和法治化,打造綠色金融區域合作機制和對話平臺,成立專門的綠色金融部門,構建綠色金融實施標準和信批機制。
關鍵詞:亞投行;“一帶一路”;綠色金融;生態環境
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下稱亞投行)作為中國政府主導的多邊金融機構,自從其成立以來,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基礎設施建設提供了大量的融資,取得了明顯的成效。截至到2019年9月份,亞投行的成員國數量突破了100個,累計發放各類貸款超過100億美元,大大推動了中國與沿線各國的經貿合作。商務部數據顯示,2018年中國企業對沿線國家的非金融類直接投資金額達到了158.9億美元,與2017年相比增長了4.98%;沿線各國對中國的非金融類直接投資金額達到了61.9億美元,與2017年相比增長了10.9%。在貿易方面,2018年中國與沿線國家的貿易總額達到了1284億美元,比2017年增長了10.8%。隨著中國與沿線國家之間貿易投資往來日漸頻繁,風險也開始呈現。有鑒于此,亞投行作為“一帶一路”的重要融資平臺,如何有效地推進沿線綠色金融建設,對降低中國企業的投資風險具有重要意義。
一、亞投行推動“一帶一路”綠色金融建設的實踐
(一)開展綠色金融建設經驗交流
2017年5月,中國環保部、商務部等4部委聯合發布了《關于推進綠色“一帶一路”建設的指導意見》,明確提出了要加強“綠色絲綢之路”建設,并就綠色“絲綢之路”的實施方式提出了初步的政策構建。在中國政府綠色“一帶一路”政策的引導下,亞投行積極推動沿線各國金融機構關于綠色金融建設的經驗交流。2017年7月,亞投行在江蘇宜興召開了“一帶一路”綠色金融與環保產業投資的國際研討會,沿線國家的48家金融機構、102家相關企業代表出席了會議,就“綠色金融與一帶一路投資方式創新”開展了深入的交流。2017年12月,亞投行與中國環保部、聯合國環境規劃署三方簽訂了《共建綠色“一帶一路”諒解合作備忘錄》,由亞投行牽頭成立“一帶一路”綠色投資國際聯盟,為沿線各國綠色金融政策及標準提供一個交流的平臺,為各國的綠色金融實踐提供指引。2018年1月,亞投行聯合歐洲投資銀行、中國綠色金融委員會、新加坡金融管理局等機構召開了“國際綠色投資可持續論壇”,發布了《“一帶一路”綠色金融共同語言》的白皮書,系統闡釋了綠色金融實施標準構想。2018年5月,亞投行與國際金融公司(IFC)等機構在北京共同舉辦了綠色金融領導力研討班,來自于印度、俄羅斯、孟加拉國、巴西、哈薩克斯坦等40個國家的150名金融機構高級管理人員參加了研討班的學習。2018年11月,在英國倫敦召開的“一帶一路”建設與綠色金融發展論壇上,亞投行就沿線國家綠色金融合作、綠色投資等問題做了系統闡釋,同時還就沿線國家的綠色資產證券化、金融機構綠色信息披露等問題與參會的各類金融機構開展了深入交流。
(二)推動綠色債券跨境投資
綠色債券跨境投資是降低綠色金融成本的重要方式之一,特別是在基礎設施建設等重大項目實施過程中,綠色債券跨境投資是其主要的融資方式。美國等發達國家的金融機構早在上世紀90年代就致力于推動綠色債券跨境投資,旨在打造一個全球化的綠色債券市場。2016年11月,亞投行在英國倫敦證券交易所發行了第一只綠色資產擔保債券,到2017年全球有20余家金融機構和企業購買了亞投行發行的綠色資產擔保債券。2018年4月,國家發展改革委提出要充分利用香港的國際金融中心地位來作為推動亞洲綠色債券市場建設的平臺,鼓勵中資企業在“一帶一路”建設中發行綠色債券進行融資。2018年9月,亞投行第二只綠色跨境投資債券在香港證交所掛牌交易;10月,第三只綠色跨境投資債券在盧森堡證交所上市,首單就獲得了5億歐元的融資。
(三)構建區域綠色金融合作平臺
2017年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和世界銀行共同發布的《可持續發展的綠色金融路線圖》,為全球綠色金融建設提供了一個基本思路。在該路線圖的推動下,亞投行于2018年11月成了綠色金融合作委員會,致力于推進亞洲地區綠色金融合作框架的建立,為“一帶一路”亞洲各國綠色金融合作構建了一個國際平臺,進而實現亞洲地區綠色金融的持續健康發展。該委員會的成立,為亞洲各國提供一個綠色金融實踐創新的交流機會,進而引導更多的社會資本投資綠色產業,幫助各國提升綠色金融建設的發展水平,推進綠色金融的區域化合作。
(四)強化環境風險防范的交流合作
2017年12月,亞投行聯合中國、法國、日本等8個國家的中央銀行和銀行業監管機構聯合成立了綠色金融監管合作網絡(NGFS),就開展綠色金融監管方面進行經驗交流和學習研究。NGFS作為一個交流平臺,還鼓勵各國金融機構就綠色金融完善信批制度,構建綠色金融評價體系。
(五)開展綠色金融業務
截至到2018年底,亞投行已經審批的41個貸款項目中,有13個項目是綠色項目,占到了貸款總額的37.9%,合計達到了38.01億美元。綠色貸款主要投向了新能源領域,如天然氣、水電建設等,還包括購買沿線國家發行的基礎設施綠色投資基金。比較有名的項目有埃及太陽能光伏發電項目、土耳其天然氣儲氣庫擴建工程、印尼的區域基礎設施發展綠色基金等。
二、亞投行推動“一帶一路”綠色金融建設面臨的挑戰
(一)資金挑戰:投向綠色金融的資金難以增加
綠色金融建設需要大量的資金,而綠色項目的融資量也往往會超過一半項目。按照世界銀行的估算,在2030年之前,為了應對全球氣候變化,亞洲地區每年的基礎設施建設及改造需要1.7萬億美元的投資。面對如此龐大的資金規模,僅僅依靠亞投行的資金顯然是不夠的。亞投行的資金主要是來自于各成員國的資本金,2018年底亞投行的總資產也只有1284.45億美元,負債約為12.3億美元,負債率的偏低使得亞投行的資金擴張受到較大限制,2018年的資產規模只比2017年增加了4.89%,如此投向綠色金融領域的資金就更少。
(二)制度挑戰:綠色金融標準難以協調和統一
第一,沿線各國經濟發展水平的不均衡使得難以制定出統一的綠色標準。沿線各國既有少部分發達經濟體,絕大多數國家是發展中國家和新型經濟體,還有部分是極不發達國家。2018年沿線國家的人均GDP,最高的是新加坡,達到了58471美元,最低是阿富汗,還不到600美元,超過58%國家人均GDP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經濟發展水平的巨大差異,使得沿線各國在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關系認知上也存在較大的差異。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發布的《2018年環境績效指數報告》中顯示,在接受評估的全球180個國家當中,歐洲國家的環境指數遙遙領先,在前30位的排名中占到了26個,亞洲地區各國的排名差異較大,如以色列的環境指數排在第19位,卡塔爾能夠排在第33位,而孟加拉國、緬甸則排在第179位和154位。這實際上可以反映經濟發展水平與環境保護水平之間的關系,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的巨大壓力,使得各國對環境保護不太重視。在這種環境保護及可持續發展理念存在巨大差異的情況下,如何制定出綠色金融實施的統一標準,對亞投行而言是個巨大的考驗。
第二,亞投行在短期內很難制定出一套完善環境評價體系。盡管亞投行在投融資過程中極為重視環境保護,對環保項目的投入力度也比較大。但畢竟其成立時間不長,綠色金融實踐經驗比較匱乏,加上沿線各國經濟發展的復雜性,在短時間內要制定出一套適合于沿線各國的環境評價標準是十分困難的。2016年2月亞投行發布了《環境與社會框架》,試圖引導各國建立相對統一的綠色金融評價標準。這個框架出臺后引發了很多環保組織的擔憂,它們認為這個框架并不成熟,需要不斷完善。部分環保組織還認為,框架磋商的程序過于簡單,時間安排較為倉促,利益相關者參與度不足。世界銀行在2018年的一份報告中指出,亞投行公布的這個框架,存在著銀行作為義務缺位、排除列表過于簡單、問責機制不明等問題。
第三,不同金融機構的綠色金融標準難以統一和協調。世界銀行、亞洲開發銀行、歐洲開發銀行等多邊國際金融機構,因其開展綠色金融業務較早,在這方面積累了一定的經驗,建立的綠色金融標準也得到了國際社會的認可。亞投行在制定綠色金融標準過程中,原則上需要與上述各個多邊金融機構保持協調。事實上,亞投行在對“一帶一路”沿線各國基礎設施建設綠色項目投資的過程,往往也有上述金融機構的參與。如果各金融機構的綠色金融標準難以統一,在投融資審批過程中就往往難以協調一致,會加大投融資成本。亞投行在《環境和社會框架》中對綠色金融標準的規定比較簡單和原則,只有原住民、非自愿移民、生態及社會環境影響等幾個方面,而世界銀行在2019年最新公布的《環境與社會保障政策框架》中就環境與社會發展標準制定了12條具體細則,并在透明性、社會包容、平等性、公眾參與等方面做了大膽的探索。
(三)風險挑戰:影響綠色金融實施的成本及效果
“一帶一路”覆蓋歐亞大陸,涉及到眾多國家,其中部分區域還長期存在戰爭沖突和恐怖主義等問題,錯綜復雜的地緣政治矛盾也比較突出。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發布的《2018年度中國企業海外投資風險評級報告》顯示,沿線國家的投資風險普遍較高。從對35個國家風險評估結果看,低風險級別的國家僅有新加坡;中等級別風險國家達到27個;高風險級別共7個。風險較高就意味著綠色金融項目的實施成本較高,同時還會影響項目的最終實施效果。世界銀行對沿線57個國家接受其綠色金融項目做了一個滿意度調查,其中非常滿意的國家只有11個,比例為18.9%;滿意的國家24個,比例為41.3%,而極不滿意的國家占了6個,比例為10.3%。從這個角度看,綠色金融對于這些國家而言,接受度并不是太高,推廣及實施成本過大。
(四)環境挑戰:阻礙綠色金融的實施
中國社科院在2018年對沿線38個重點國家進行了資源績效評估,結果顯示,這38個重點國家普遍存在經濟落后和發展方式粗放;資源集中且消費度高;人類開發與環境承載力之間矛盾突出。從整體上看,沿線國家尚處于經濟增長與能源消耗相等的階段,資源消耗是推進經濟發展的動力,環境壓力較大,可持續發展理念尚未深入人心。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發布的《2018年環境績效指數報告》中沿線國家絕大部分國家排名靠后,很多國家排名在100位之后,這就說明這些國家環境壓力較大,不利于亞投行綠色金融的實施。
三、亞投行推動“一帶一路”綠色金融建設的路徑選擇
(一)發揮主導作用,構建多層次綠色金融資本來源體系
如前所述,僅僅依靠亞投行的資金是無法滿足沿線綠色金融資金需求的。亞投行在推進“一帶一路”綠色金融建設過程中,除了要繼續擴大自身資金規模之外,還應該發揮主導作用,聯合其他金融機構或鼓勵社會資本參與,構建一個多層次綠色金融資金來源體系。具體而言:第一,擴大綠色金融所需的資金來源。一方面,亞投行可以借鑒世界銀行等機構的經驗,擴大綠色債券發行量,多方面籌措資金,加大對發達國家綠色氣候基金的投資,爭取獲得更多收益;不斷強化與絲路基金等中國政府主導的專項資金體系的合作,擴大亞投行綠色資金的來源渠道。第二,通過完善綠色金融政策體系來吸引社會資本參與“一帶一路”綠色基礎設施建設。亞投行是一個多邊性的國際金融機構,在投融資過程中可以聯合國際上其他的多邊開發機構和金融機構,充分發揮政府、市場機制的雙重作用,通過前期的資金投入來緩解社會資本對綠色基礎設施建設投資的顧慮,以此來推進私人資本、商業資本參與到沿線綠色基礎設施建設中來。第三,鼓勵沿線基礎設施建設的開發方進入資本市場融資。亞投行作為一個開發性質的金融機構,需要通過明確的政策指引來引導項目投資主體進入資本市場,進而更好地擴大建設資金來源。在這個過程中亞投行有責任推動亞太地區債券市場的完善,鼓勵項目主體發行中長期債券來參與融資,解決綠色基礎設施建設的資金不足問題。
(二)完善環境政策框架,提升綠色金融運作的透明化和法治化
具體而言:第一,亞投行應該借鑒其他國際機構的環境評價標準來完善自身的環境政策框架。盡管亞投行已經發布了《環境與社會框架》,但該框架依然存在較多的問題,與其他國際金融機構的環境標準難以協調。因此可以借鑒世界銀行、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等機構環境政策的標準體系,結合“一帶一路”綠色金融需求,不斷完善自身環境政策框架,特別是要完善借貸方不履行亞投行設立的環境標準應該承擔何種法律后果,盡量減少投融資風險。第二,不斷提升綠色金融運作的透明化和法治化水平。亞投行作為一個多邊機構,其對環保的態度以及自身的環保理念是其能否得到國際社會認可的重要標準。美國就一直以來將亞投行在環保、治理結構等方面的不透明性作為借口,阻撓亞投行信用等級的提升。因此,亞投行在推動綠色金融建設過程中要借鑒世界銀行等機構的經驗,既要關切全球重大問題,同時還要改善自身治理結構、提升綠色金融運作的透明度,建立利益相關者共同參與的協商機制。在這種情況下,再推進綠色金融制度體系創新,借鑒國際先進標準,形成綠色可持續的綠色金融運作體系。
(三)構建綠色金融建設的區域合作機制,加大風險管理力度
具體而言:第一,亞投行要發揮紐帶作用,構建綠色金融區域合作機制與對話平臺。沿線國家地緣政治復雜,各國經濟發展水平差異較大,經濟及法律制度體系也差異較大,對綠色金融的認知以及運作同樣存在差異。基于此,亞投行應該打造一個能夠保持各方平等參與的區域合作機制和對話平臺,鼓勵沿線國家的政府、項目開發者、投資人等利益相關者參與協商和對話,加強綠色金融政策的協調以及資金使用去向的監管,提升綠色金融建設的規范化程度。第二,亞投行在投融資過程中要加強項目管理,降低投資風險。亞投行在投資之前,應該強化對項目所在國的經濟政治及社會風險等綜合評估,充分評估項目實施過程中的生態風險,以此作為貸款前期的審核工作的標準。在項目運作過程中,同樣要加強項目實施過程的監管,特別是對資金使用過程及使用方式要強化監督。同時,要創新運用PPP模式,構建一個多方參與的風險共擔機制,加強綠色證券、綠色保險等業務的使用率,進而起到降低投資風險的目的。第三,在綠色金融決策中要強化多方合作體系建設。一方面亞投行要與各類政府間國際組織加強對話與合作,如歐盟委員會、經合組織等,另一方面,還要與世界銀行、歐洲開發銀行、國際金融公司(IFC)等金融機構建立長期的合作體系,強化綠色金融政策、標準的交流和協調。此外,亞投行在綠色金融決策中還要充分利用好專業第三方的智慧,如律師、環保組織、智庫機構,提升這些專業第三方力量在項目評估過程中的參與度,降低其決策風險。
(四)成立專門的綠色金融機構,建立綠色金融標準和信批機制
具體而言:第一,亞投行應成立專門的綠色金融部門。由綠色金融部門來主導運作綠色金融業務,不斷提升其業務運作的專業性。在這個過程中,要定期發布綠色金融實施報告,建立綠色金融大數據體系,強化綠色金融實施及相關標準的研究,構建亞投行綠色金融實施的框架體系。第二,在現行的環境與社會框架基礎上,盡快構建綠色金融標準。當前國際上綠色金融還為形成統一性標準,亞投行作為中國政府主導的國際多邊金融組織,在構建綠色金融標準的過程中就意味著中國政府在新型國際金融規則制定中享有更多的發言權。為此,亞投行要抓住這一機遇,在自己現有的環境及社會發展框架上,構建自身的綠色金融標準,確立標準實施的具體細則。第三,建立并完善綠色金融信息披露機制。信息披露是亞投行業務透明化建設的根基。在項目實施中,除了應客戶要求進行綠色金融信息披露之外,還應該對項目實施中的各類信息、生態環境信息、民眾投訴信息等進行披露。加強信息披露制度建設,一方面可以提升亞投行業務運作透明度,有助于獲得國際社會認可;另一方面可以倒逼項目開發者認真執行環境標準,降低“一帶一路”建設的生態風險。
參考文獻:
[1] 張偉偉、李天琦、高錦杰. “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綠色金融合作機制構建研究[J]. 經濟縱橫,2019(3):63-71.
[2] 王霞. 亞投行與綠色“一帶一路”:實踐回顧、現實問題與路徑選擇[J]. 山東財經大學學報,2019(4):31-40.
[3] 杜婕、張墨竹. “一帶一路”倡議對綠色金融發展的促進作用研究[J]. 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9(3):49-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