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敏

摘要:讓幼兒走到戶外、親近自然,能更多地在自然環境中接觸多樣事物、感受豐富世界。本文從兒童立場出發,闡述了對幼兒園戶外環境整體規劃和改造的過程,用心營造自選式、體驗式、創造式的戶外游戲場地,能給予孩子自然、真實、開闊的探索空間,讓每一位孩子在戶外運動場中健康成長、快樂成長、智慧成長。
關鍵詞:戶外游戲;兒童立場;成長
作為蘇州市幼兒園課程游戲化前瞻性實驗項目環境改造研究共同體成員單位之一,我們始終將戶外環境的整體規劃改造與游戲材料的有效投放使用作為重點進行研究。隨著項目研究不斷推進,我們不斷向自己發問:如何對現有的環境資源進行分析與改善,讓戶外活動的開展更加貼近幼兒的實際發展水平;如何在兒童立場的引領下,投放適宜、豐富的活動材料,引發幼兒在戶外活動中能持續、深入地學習;如何在兒童視野下,有效地將戶外運動場向游戲場、學習場、體驗場轉變……帶著這些問題,我們且思且行,且行且思。
一、立場“有恒”,共生共長
(一)明確方向
全體教師圍繞“戶外環境與材料”進行了深度思考,通過多層次、多角度的系列研討,大家首先明晰了立場:“讓幼兒做有意義的事”是每一位成幼人應有的態度與出發點,只有真正地從兒童立場出發,教師才能從起初的關注形式真正轉變為關注兒童發展。所以我們努力將“真實、開闊、自然”三大理念融入我們的思想與行動之中,我們將戶外活動空間進行了重新規劃,從觀賞性向體驗性、從單一性向整體性、從浮于表面向真實聚焦、從華而不實向共生共長,深入挖掘戶外課程發展走向與空間,明晰兒童立場下園本課程建設的基本理念。
(二)專家援助
幼兒教師不缺實千熱情,但是缺少理論支撐、理性思維、精準評價。針對這些短板,我們邀請了南師大原晉霞教授及研究生團隊,每月一次以“立足實踐、基于問題”為原則,開展真實、有效的研究實踐。還邀請了臺灣新竹教育大學周淑惠教授、省教科院葉小紅博士、市教科院戈柔老師、區教研室傅萸老師,針對成幼實際情況進行剖析與指導,在原有環境中進行大膽改造與創新,不斷改造陳舊觀念,生成新的理念。
通過“制訂計劃——行動實踐——觀察分析——反思評價——再行動——再改進”的循環上升的研究路徑,邊學習、邊實踐,在專家引領之下用心打造互動式環境、對話式環境、浸潤式環境的校園,努力做有教育主張的、有文化烙印的、有課程要素的、有幼兒足跡的戶外環境。
(三)整合資源
在戶外游戲過程中,始終關注“自然生命力”元素,督促我們不斷尋找適合自己的、可持續發展的東西。在崇尚自然的過程中也使得我們的戶外活動環境不斷優化,活動材料不斷豐富。如二樓操場中,最初提供的材料有木梯、油桶、輪胎、鉆籠、萬能工匠,隨著挑戰難度的增加,孩子提出了很多可行性方案,借助本園地處裝飾城,部分家長能提供相關資源的優勢,逐步收集、補充了紙簡芯、PVC管、紙盒、塑料罐等材料,使活動情境不斷豐富,挑戰難度不斷升級,從原來的體能循環——大型迷宮——旅途大挑戰。我們努力把更多話語權、主動權賦予幼兒,隨著游戲內容不斷豐富進行及時的補充與更新,使得我們的活動更有生命力。
(四)廣納智慧
幼兒園環境、氛圍能真實呈現這所幼兒園所有教職員工的兒童觀、教育觀。所以在戶外游戲推進過程中,不管是管理者還是教職員工,都會盡可能地以開放的心態、廣闊的視野、創新的思維來貢獻智慧。通過專家引領、理論學習、集體沙龍、小組研討、外出觀摩等各種方式打開思維,用尊重、理解的態度對待孩子出現問題與錯誤,吸納不同領域的知識,從原來單一的教育視角逐步走向多元。全園上下將教師、員工、家長、共建單位、社區的各項資源有效整合,挖掘潛力、統籌改造,在環境中真正彰顯幼兒意愿,凸顯課程行走的足跡,讓幼兒成為環境的主人。
二、支助“無痕”,共融共享
(一)空間改善
在環境改造中,我們堅持“盡空間所能極兒童所需”的宗旨,與孩子一起賦予空間新的生機。如車庫外墻是真石漆,表面粗糙易積灰,存在安全隱患。我們在圍墻上了亞克力板、木板、輪胎,增加顏料、畫筆、畫布,形成了戶外藝術暢想空間;沙池面積過小,完全不能滿足孩子活動需要,將轉角綠化做調整,保留部分樹木,開辟了一個沙池與水池有機融合的小天地,流水、水管、瓶子、竹筒、樹枝以及各類自然物的提供,使沙水游戲主題更為豐富、建構更有創意、情境更為生動。異形土坡是我園的獨創活動空間,孩子們對其進行N次變身,讓土坡充分演繹了“魔法魅力”:體鍛中它是環形跑道,也是各種挑戰的最好“舞臺”;在建構活動中運用各種自然物,能搭建出孩子們最熟悉的大運河、彩云橋、橫塘驛站,呈現“橫塘山水”的風光美景;二樓平臺上500平方米的封閉灌木叢造成了空間資源的極大浪費,我們進行了整體規劃,用心打造了一個生態、豐富、鮮活的戶外平臺,在快樂驛站長廊中幼兒可以盡情地涂鴉、挖掘、搭建、測量、運動……成為最受大家喜愛的快樂驛站。
(二)材料支持
材料是游戲推進的物質基礎,運用什么樣的材料就決定了幼兒將進行什么樣的學習。以戶外游戲“動物樂園”為例:孩子們首先搭了小鳥家,大家找來紙筒芯、竹竿、易拉罐做成了一棵大樹,還用竹籃做了一個鳥窩,方便鳥媽媽在窩里孵蛋;在猴園中,將彩色塑料管子豎在空地中間,可以方便猴子上躥下跳;在猛獸區,用罐子搭了加高兩層的欄桿,并累加松果,代替為刺剌的陷阱,他們說這樣猛獸就不會跑出來傷害游客和小動物了;在河馬的家里,在家門口用積木規劃出一個大池塘,為的是讓河馬可以隨時洗澡……多樣的材料讓游戲的豐富有了更多的可能,這些材料的創造整合過程就是孩子們合作嘗試、探索與暢想的過程,也使活動脈絡更為豐富。在真實生活、真實情境中探索與發現的問題才是真問題,解決問題后獲得的經驗也是印象最深刻的、受益終身的。
(三)共情指導
以共情的理念與方式沉浸到游戲指導中,能讓我們更全方位地走近孩子、走近游戲,真正與孩子共生共長。《春天里》主題中,大二班孩子對幼兒園附近的上方山公園表現出濃厚興趣,在戶外游戲中,大家提議分組搭建了上方山的“上山路”和“下山路”,第一次的“山路”平坦無奇,玩了幾下便沒興趣了,講評中孩子提出了“要挑戰”“要難度”,教師給予了肯定與支持。第二次活動中孩子們結合自己心目中對山“高”“大”“險”的印象,嘗試在高高的油桶上鋪好輪胎和攀爬架,組合搭建出“高高的上方山”,且一路設置各種挑戰與障礙,還延伸出了“渡橋”,二次攀登上方山,可謂是歷經艱險才到達。春游上方山后,孩子們發現公園里會提供“上方山路線圖”,他們激動地向教師要來一張大紙,打算把上方山搬進幼兒園。
可是上方山有那么多景點和建筑,該怎么設計布局呢?商議后第一次只畫了大家最喜歡的游樂場和寶塔,但是景點太少孩子們覺得不過癮。第二次大家決定將各景點縮小,終于《自制版上方山路線圖》完工。油桶、輪胎、PVC、紙箱、萬能工匠、迷彩網、泡沫長棍、墊子……材料在不斷豐富中,熱鬧的上方山里引來了更多的“游客”。但是,擁擠、插隊的情況時時出現,“設置安全提示牌”“增加安全檢查員”……孩子們自發思考如何保障自己的安全問題。在接下來的游戲前,凡是挑戰難度大的地方都會有“安全檢查員”事先進行認真檢查,同時也應運而生了“檢查員”的這一角色,負責提醒或幫助“游客”。游戲情節不斷豐富,勇攀山頂者可以拿到獎勵性的“紅旗”,旗幟的數量、顏色、放置的地點由孩子們自主商量完而定,這一舉措讓攀登活動變得更有序、更有趣。
在課程游戲化前瞻性項目的進行中,我們以追求細節、追求完美的,心態,精心打造自由、自主、創造、愉悅的戶外活動空間,讓我們的孩子在自然、積極的戶外游戲中健康、快樂地成長,讓我們的教師在寬松、活力的工作環境中幸福、優雅的成長,讓我們的成幼在和諧、有序的環境氛圍中踏實、活力的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