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小青
摘要:打通課內閱讀與課外閱讀的渠道,拓寬語文學科教學的范疇,是構建完善的閱讀教學模式的重要舉措。在新課改的背景下,培養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目標。語文核心素養包括語言表達、文化傳承、創新思維、知識應用四個層面的能力。要全面提升學生的語文綜合素質就需要在語文閱讀教學的實踐中下功夫,優化語文閱讀教學結構,轉變閱讀思維,引導學生進行自主閱讀、合作探究,搭建體系完善、多向聯動、目標統一的學習共同體。
關鍵詞:小學語文;學習共同體;閱讀模式
學習共同體(亦稱“學習社區”)的概念就是在一個目標一致、組織協調、層次清晰的學習團體或組織中,成員之間共同合作、自主探究,完成共同的學習任務,提升整體的知識和能力水平。學習共同體的構建要體現明確的學習目標、有序的學習活動、系統的學習任務、有機聯動的學習模塊。閱讀教學是語文學科的重要模塊,也是連接語言詞匯、口語交際、寫作等各個模塊的重要紐帶。
一、設置閱讀主題,形成學習合力
語文閱讀教學是以班級為單位進行指導。在引導學生進行閱讀學習時,教師要巧妙地將每個學生都納入閱讀活動中。如果在班級學習活動中,學生沒有形成合力,而是一盤散沙似的學習,那么學習目標將很難實現,學習的有效性也難以得到保障。因此,在指導學生學習語文知識時,教師要設置明確的教學目標,創設具有探究性的閱讀主題,引導學生進行合作探究,構建課堂閱讀活動的學習共同體,讓學生朝著學習目標共同努力,探究閱讀中遇到的問題,優化閱讀教學結構。
例如,在指導學生閱讀《竊讀記》一文時,教師就明確了教學目標,在教學實踐中,教師旨在構建課內外閱讀的學習共同體,激活學生的探究性思維,引導學生參與到課內外閱讀活動中。教師先讓學生閱讀課文,運用“圈點勾畫”的方法,歸納整理課文中的生字詞,劃出課文中的重點句子。引導學生含英咀華,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在此基礎上,教師引導學生進行探究:“開卷是否有益?”融合閱讀與口語交際,指導學生進行討論,完成學習任務。當學生完成課內閱讀任務之后,教師指導學生結合學習主題,進行課外閱讀。這篇課文選自林海音的《城南舊事》,教師可以以此為契機,指導學生閱讀林海音的這部小說,全面了解林海音,進行拓展閱讀。通過創設明確的閱讀主題,引導班級的學生共同參與到閱讀探究活動中,讓學生能夠合作完成閱讀任務,在班級的閱讀活動中,又能夠充分發揮學生的個性和創造性,這是閱讀教學的重要突破口。
二、拓寬閱讀范疇。提升教學導向
閱讀教學的重要性不僅僅是讓學生多讀書,更主要的是引導學生參與到閱讀活動中,鍛煉學生的思維,開拓學生的視野,完善學生的認知模式,提升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因此,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拓寬閱讀教學的范疇,構建課內外閱讀的學習共同體,拓寬課內閱讀與課外閱讀通道,培養學生自主閱讀的習慣。很多學生對閱讀學習提不起興趣,這是因為在閱讀教學中,教學方法比較單一,學生無法在閱讀學習中體會到樂趣。此外,學生對閱讀產生了偏見,認為閱讀的作用不大。教師在指導學生進行閱讀時,需要提升教學的導向,引導學生進行有效閱讀。
教師在指導學生進行課內閱讀時,就構建結構清晰的教學模式,從字詞、語句、文章結構、寫作思路、表達技巧等各個層面指導學生進行閱讀梳理,這樣就能夠讓學生形成科學的閱讀方法和理念。由此引導學生進行課外閱讀,并且將閱讀與寫作融合起來,以閱讀促寫作,提升學生的語言文字表達能力。例如,在指導學生學習《海上日出》時,教師引導學生理解課文,并且要求學生課外閱讀巴金的相關散文,完成“生活中的美景”的主題寫作。有學生的作文有一句精彩的句子:“星星好像嵌在天空中的寶石。”教師批改此文,詢問學生,學生回答說,因為自己課外閱讀了巴金的《夜空》,看到了這個句子,就記下來了,運用到寫作中。由此可見,在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要轉變思維,以創造性的思維指導學生進行閱讀。在語文閱讀課堂中,要構建多向聯動的課內與課外的閱讀模式,以課內閱讀推動課外閱讀,同時又可以用課外時間促進學生參與到語文探究性活動中。
三、結語
總而言之,在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從閱讀的實際出發,以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為目標,制定明確的教學目標,開拓閱讀教學的思維,引導學生參與到閱讀探究活動中,并且形成良性互動的閱讀課堂模式。既要增強課內閱讀的引導性,還要激發課外閱讀的自主性。要培養學生形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將閱讀與字詞學習、文學鑒賞、口語交際、寫作等不同的模塊有機融合,構建完善的學習共同體。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關注學生,強化學生的參與性,讓班級的學生都樹立學習共同體的意識,協調一致,構建完善的閱讀模式,形成全員參與的課堂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