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紅紅
摘要:我國當前對中學語文教育的素質需求拓展已經達到新的層次階段,尤其對人文素養的要求正在逐漸成為重要的教學評價指標。中學階段作為學生價值觀以及人生觀形成的重要階段必須對其進行正確的引導,讓其在正確的人文素養中成長為符合國家需求的棟梁之材,同時也能為社會做出更多貢獻。在這一鍛煉培養的過程中,人文素養實際上體現為一種循序漸進的培育過程,需要教師通過潛移默化的手法形成對學生的影響。可以將其概括為春風化雨、潤物無聲式的教育方法,作為中學語文教育者首先應該自身具備這樣的素質品質,才能在對學生的教學中滲透正確的人文素養精神。
關鍵詞:語文;人文素養;教學滲透
我國初高中教育中對語文學科的定位一方面將其作為學習語言知識能力的工具型學科,另一方面語文教育本身又是人文學科中最具有影響力和代表性的類型,所以對弘揚人文精神具有極高的價值。教學實踐過程中以往過分重視語文學科的工具屬性,難以將其中蘊含的人文精神進行正確的滲透引導。新時代的教育應該重新將初高中教育的路徑引導至人文教育的大道上,促進學生的處事方法以及社會交往層面的能力提升,為培養健全人格的全面型人才做好充分準備。
一、培養人文素養對中學時期學生的價值內涵
人文素養本身是對人文學科的專業研究能力以及自身的綜合素質的一種表征性體現,語文學科作為人文領域的重要代表,體現的是人的內在品質,而這種品質簡言之就是對文化的理解以及自身知識底蘊的綜合體現。從個人的性格培育以及知識技能積累來說都具有重要的影響,甚至對一個人的社會評價以及為人處世方法都會產生重要的影響。因此,在培育中學階段的學生時,務必要以正確的方法進行引導,做到對學生培育全面發展目標。這樣也是對學生的積極生活,心態產生一種促進性效果,讓學生能在面對生活和學習中的障礙時,以更加積極的心態突破障礙和壁壘,獲得自身更高水平的成長。
所以,人文素養在中學教育過程中務必要重視方法的選擇以及效果的實現程度,以往傳統教學中教師總是以訓導者的姿態出現,這樣對學生的教育效果雖然能夠達到一定程度的水準,但是卻難以再有提升。同時嚴厲的教學態度有時會適得其反,導致學生的逆反心理更加嚴重。所以循循善誘以及對學生采取柔性策略的方式反而能取得更好的效果,這也是潛移默化的培養正確價值觀以及處事方法的一種途徑。學生在人文素養集中的環境下能夠對自身的性格品德培養產生積極的作用,讓其在后續的社會生活中養成更加良好的生活作風習慣,在為人處世方面也能獲得更高的評價,語文學科的教育在這方面所要完成的目標也就得到充分的實現。
二、當前中學教育的人文素養培育狀況
我國強調應試教育的狀況現在已經得到有效的改善,素質教育的口號提出后對中學階段學生身體素質、社會生活品質的提升都有著重關注,而在學科教育角度這種提升也有充分的體現。語文學科在綜合素質以及人文素養培育方面也在逐漸轉變以往存在的空虛的教學標準以及缺乏實際社會應用價值的文章分析內容。實踐教學過程中語文學科轉向專業化教育的同時并沒有放松對基礎知識內容的培養,如對于歷史知識以及傳統文化的講述。在中學教材中以《鴻門宴》為例,講述了在秦末亂世紛爭的年代,項羽、劉邦兩位梟雄在逐鹿天下的過程中的一次經典交鋒。全文雖無干軍萬馬奔騰廝殺的浩蕩場面,但卻在講求文明與禮節的限度范圍之內上演了寸土必爭的不流血的戰斗,鴻門宴在后世也因此成為先禮后兵暗藏謀略的代稱。教師在講解這一文章的過程中應該充分滲透時代背景,將傳統文化以及歷史時期的特征向學生進行說明。這樣不僅有利于學生進行記憶和了解,同時還能夠激發學生在課下自我研究的興趣,尤其對于兩種類型的歷史人物,學生產生的疑惑可以通過課下的自我探究完成。教師通過課上的引導使學生對課文的理解能夠逐步加深,在滿足課程標準對文章內容掌握需求的基礎上加深學生對中國傳統歷史文化的掌握效果。這也是在語文學科教育中滲透歷史文化以及傳統文化知識內容的一種有效方法。
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其實主要依靠自身的興趣引發學習的動力,這一點無論是小學時期抑或中學時期都是如此。所以,教師如果能通過更具趣味性和探究性的內容,首先引發學生的求知心理,那么在后續的講解以及學習中學生自身就會自發進行探究和研究,能夠有效提升語文課堂的教育成果,加強學科建設以及學生綜合素質尤其是人文情懷的積累效果。
三、掌握人文素養的培育特性,選擇恰當方法
對人文素養的培育不僅需要教師投入足夠的時間和精力,還應該選擇正確的方法。因為人文素養不同于單純的知識教學,具有自身的特性,尤其在語文學科的應用過程中教師應該結合課文內容特點以及類型進行分析,同時也能幫助學生拓展課外延伸內容的選擇。尤其在課堂學習過程中教師可以分享對語文課文的學習方法以及重點內容,讓學生關注其中蘊含的人文素養的影響,使其學習過程具有更加完備的體系特性。
例如,中學課本中的《師說》以及《拿來主義》兩篇文章分別是不同時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提出的理論。師說是漢語在古代社會中根據教育者的身份地位,以及應該完成的事業目標寫就的尊師重道的理論具體體現,其具有重要的思想文化內涵,尤其和我國傳統文化中的尊師重教以及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的教育思想的具體體現,時至今日仍舊具有極高的教育內涵。教師通過課堂的講解應該體現出傳統文化在今時今日的應用方法,才能讓學生對人文素養的培育具有更深刻的內涵和認知。
而對于魯迅先生的拿來主義,這種民國時期的批判性文字的解析需要學生具有更強的文學基礎以及理論分析能力,對中學階段學生來說存在較大的難度。教師應該首先從魯迅的個人背景以及社會經歷幫助學生梳理對其思想體系的理解方式,促進學生對魯迅本人以及拿來主義的批判方法有一個正確的認識。這樣才能充分體現出時代特色對教育和文化接受思想的差異性。
四、人文素養教學中的細節關注點
除了教學方法的提升之外,教師對人文素養培育中的細節內容也應該有更加充分的關注。首先是對自身的提升加強,教師也并非完人,需要在不斷學習中充實和補足自身在教學經驗以及理論積累層面的不足,切忌在教學過程中故步自封、不接受新知識的引入,這樣只會造成教學成果以及教學理論的固化和落后,在教育過程中還會引發和學生之間的矛盾沖突。作為教師首先要有海納百川的精神意識,才能在教學工作中循序漸進的為人文素養的積累和提升起到良好的效果。
其次,在教學中體現人文素養也要重視情感方面的促進。教師對學生的態度應該以更為親近具有親和力的方式體現,而并非傳統意義上的嚴厲教育。與學生成為朋友對中學階段的學生來說是更加有效的相處方式,如在日常班級活動中語文課程可以組織學生進行課本內容的劇目演練,加強教師和學生之間的話題溝通性,同時也通過實踐方式鍛煉學生的社會交往能力,如經典劇目《雷雨》就可以讓學生在角色體驗中獲得更好的人文素養積累。另外,在課堂朗誦以及背誦考察過程中,也是教師檢驗學生學習知識情況的一個重要途徑,這些細節都直接決定教師能否在教育工作中實現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潛移默化的教學目標。
五、結語
人文素養的培育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教師應該讓這種教育模式形成潛移默化的影響效果,以春風化雨的姿態和潤物無聲的方法讓學生在生活、學習、自己身邊的環境中逐漸培養高尚的道德情操以及思想素質,在應對語文學科的理論研究問題時具備足夠的專業性。同時在面對社會生活時也具有積極的態度和良好的品質,使其能夠成為對社會具有積極作用的人文型人才。這樣也是對全社會民族人文素養提升的一種促進體現,為社會文明水平的強化帶來根本性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