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自十八大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生態文明建設思想進入了一個新高度,習近平總書記就我國生態環境的總體情況提出了一系列的新思想、新理念,深化了我們對生態文明建設思想的新認識,追求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實現建設“美麗中國”的目標,為全球生態環境治理貢獻中國智慧。
關鍵詞: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思想;綠色發展
一、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觀念
十九大報告指出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人類必須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中國要把生態環境保護擺在最突出的位置重視起來。我們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不能只顧眼前的發展而犧牲長久發展的基礎。
首先,我們要尊重自然,馬克思曾說“人本身是自然界的產物,是在自己所處環境中并且和這個環境一起發展起來的”。也就是說自然是人類的生存發展空間,強調自然對于人類的生存發展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離開自然這個大環境,人類非但不能生存更不要提以后的發展了。也就是說人類的一切本源于自然,我們在滿足自身發展的同時,也要對自然存有敬畏之心,不能一味索取,不講節制。
我們還要順應自然,習近平總書記在指導經濟建設工作時曾講過“盡可能減少對自然的干擾和損害”“慎砍樹、不填湖、少拆房”在改善居民生活水平的同時維持原有的生存環境。不能為了滿足一時的生存需要將原有的生態系統破壞掉,最終毀壞的自然也會危及人類的生存。在觀念上,我們應減少對自然的干擾,提高其自我調節恢復的能力。
保護自然要以保護為首,我們絕不能走西方國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因為這樣的發展方式在人均資源占量低,環境保護技術發展有限的發展中國家并不適用。我們要意識到目前問題的嚴重性,隨著經濟的高速發展,環境保護也要首先考慮。因為生態環境的破壞,人類所付出的代價會更大。
二、著力推進綠色發展
十八屆五中全著眼于整體形式出發,把綠色發展理念擺在最為突出的位置,改變以往的只看“GDP”增長的發展方式,更準確也更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習近平總書記曾說“綠色生態是最大財富、最大優勢、最大品牌,一定要保護好,做好治山理水、顯山露水的文章,走出一條經濟發展和生態文明水平提高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的路子”。十八大后將綠色發展的理念必須融入“五位一體”總布局之中,形成良好的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新格局,把天藍、地綠、水清的美麗的生活環境給子孫后代。
在十九大提出綠色發展之后,我們國家積極的根據報告采取了一定方法和措施,例如轉變經濟的增長方式,采用循環經濟的手段,本質上是為了促進人與自然和諧,促使人類的發展能和周圍的環境資源相互協調,為人類的長久發展做準備。改變陳舊的思維方式,采取發展循環經濟與生態環境保護相協調,本著“減量化、再利用、再循環”的原則來發展循環經濟,從生產源頭上,提升資源的利用率,控制廢棄物的產生;在產品的設計中,本著循環經濟的精神,能考慮到今后實現重復利用、循環使用,例如一些能被反復使用的陶瓷類包裝較一次性包裝更為持久耐用,使用壽命更長;最后將無法被反復利用的廢料進行統一的無害處理。
我國目前綠色產業發展不足,應當大力推動制造生產模式的創新,大力發展綠色制造技術與產品,唯有轉變舊的發展方式,優化自身經濟結構,加大綠色經濟的比重,協調經濟的發展,實現循環可持續。倡導綠色的消費,適度的消費、合理的消費。抵制不合理的消費方式,加快在衣、食、住、行方面向低碳環保方向轉換,使用低碳環保的生活產品,踐行綠色生活新方式。
三、全方位展開生態文明保護和修復
(一)大力拓展生態修復工程
深刻貫徹十八大建設美麗中國的要求,把我國建設成為生態良好的國家,生態修復是進行生態環境治理的主要途徑,十八大以來我國實施了一系列的生態修復工程,主要圍繞著減少土地水土流失,提高土壤鎖水能力,擴大森林面積為主的有效措施,加大對工業污染的治理,對于小微型企業進行統一的排查,評估其資質,并對其頒發資質許可,堅決杜絕那些會造成污水排放的企業。積極配合產業轉型升級,淘汰那些落后的會造成污染的生產工藝產業。深刻貫徹污染防治與生態修復并舉的要求,取得了一定效果,有效防止生態環境惡化的趨勢。
(二)保護海洋生態環境遏制其進一步惡化
海洋是人類生存環境重要部分,而我國是海洋生態系統退化最為嚴重的國家之一,保護海洋生態環境也是系統治理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由于海洋生態惡化情況嚴重,缺乏系統性保護,海洋環境保護還有很多問題有待進一步去解決。中國近海環境于20世紀70年代開始加劇惡化,海洋開發過度,海水污染、富營養化,近海生態環境惡化程度持續加劇,諸多原因造成了這一局面,后來我國面對這一問題積極的提出一些關于海洋資源管理機制,統籌兼顧發展,取得一定的成效,但是相對于陸地生態環境保護工作來說,海洋生態環境保護工作還遠遠不夠。
(三)搞好農村生態環境保護
農村生態環境保護也是系統工程的重要部分之一,與發達國家相比中國的農業本身就受資源短缺、水土流失、土壤污染加重、自然災害頻繁等因素影響,隨著環境保護力度越來越大,農村也要做好生態環境保護工作,處理好農村生態環境,大力推廣生態農業,更好的利用土地資源,防止水污染,防治農藥濫用,退耕還林尾菜的回收利用等等,在建設新農村的同時要采用保持鄉村生態環境本來風貌的原則,習近平總書記說過“搞新農村建設要注意生態環境保護,注意鄉土味道,體現農村特點,保留鄉村風貌,不能照搬照抄城鎮建設那一套,搞得城市不像城市、農村不像農村”。例如,任意挖山采石、造人工湖、隨意處理污水和廢料,隨意傾倒建筑垃圾,只要經濟發展不在乎生態環境保護的行為。總之,農村的生態環境保護必須綜合統一治理,才能提高其生態環境保護能力。
四、加強生態文明制度建設思想
我國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是一個具復雜結構的整體,主要是從資源、生態和環境三個方面加快進行的。
(一)健全自然資源產權制度
經中央深改小組和國務院審定,2016年12月印發了《自然資源統一確權登記辦法(試行)》,以不動產登記為基礎,依照規范對于自然資源進行統一的的登記,對是森林、水流、草原、濕地以及礦產資源進行確權登記,做到歸屬清晰、權責明確、監管有效。
(二)健全生態紅線制度
習近平總書記曾提出“生態紅線的觀念一定要牢固樹立起來”按照這一思想的引導、我國國家必須要建立完善生態紅線制度。將這條生態紅線的思想制度化、科學的設定資源利用的上限,嚴守這條紅線不變,科學識別,統籌規劃,立足于長遠發展,科學開發,合理利用。明白生態系統功能的重要性,科學識別生態系統敏感的區域和脆弱區域空分布,注重構建制度保障的作用。在人民群眾心中要形成這條紅線一定不可以破道德觀念,它是我們的生命之線,是一切經濟生產工作的下限。如果遭受破壞我們也就沒有幸福可言。
(三)完善生態文明評價體系和追責制度
十九大報告明確指出要改革監管體制,堅決與毀壞自然、破壞生態的違法行為作斗爭,堅決不容忍不放縱,我國在生態環境發展中實施終身問責制,習近平總書記曾說過“把資源消耗、環境損害、生態效益等體現生態文明建設具體狀況的指標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評價體系,建立體現生態文明要求的目標體系、考核辦法、獎懲機制,使之成為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導向和約束”。完善生態文明的評價體系,首先就要明確劃分出那些是嚴重危害生態安全的西的行為、標準讓它成為整個評價體系的政策導向,然它變成一個強而有效的政策導向機制。明確獎懲機制、考核辦法。我們必須建立監管統一、執法嚴明、執法嚴明,多方面參與的環境治理體系。
(四)共謀全球生態文明建設思想
黨在十九大報告中多次指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強調生態文明建設過程中要堅持全民共治,打造一個公眾參與的社會治體系,中國始終世界和平的建設者。在推進生態文明建設過程中各個國家都有各自的責任與與義務要去完成,拓展開國際途徑,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便利。
習近平總書記2019年北京世園會開幕式演講中提到“同筑生態文明之基,同走綠色發展之路”具有重要意義,也是中國踐行綠色發展之路最有力的口號。保護生態環境,應對氣候變化,維護能源安全,是全球面臨的緊迫任務,面對生態惡化的挑戰,我們人類一榮俱榮、一損俱損,世界上沒有哪個國家可以回避這一問題。我們唯有共同合作、共同面對,全球共同在能源、科技、經濟發展方面加強合作,致力于全球可持續發展,推動全球綠色發展合作,才能有效應對極端氣候、海洋污染、大氣污染實現聯合國2030年的可持續發展的目標。
參考文獻
[1]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47-375
[2] 在江西考察工作時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6-02-04.
[3] 在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的講話[M].中央文獻出版社,683.
[4] 在十八屆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體學習時的講話[R].2013-05-24.
作者簡介:于婷(1994.11- ),女,漢族,吉林長春人,長春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17級在讀碩士研究生,馬克思主義理論專業,研究方向:中國近現代史基本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