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把制度建設作為推動“第二課堂成績單”制度工作的關鍵,從制度制定、制度執行和制度評估三個方面著手,協同聯動、綜合研判、科學設計,做好制度建設頂層設計,對提升“第二課堂成績單”制度工作系統化、科學化、規范化水平,確保“第二課堂成績單”制度工作落地落實,取得實效,促進共青團工作融入學校立德樹人工作全局具有重要作用。
關鍵詞:“第二課堂成績單”;制度建設;方法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要重視和加強第二課堂建設,重視實踐育人,要創新方式,拓展途徑,為學生參與社會實踐創造更多的機會和舞臺。”“第二課堂成績單”制度作為高校共青團組織服務學校育人中心工作和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推動高校共青團深度融入學校人才培養大局,充分發揮育人功能的重要載體。如何結合高校實際,科學謀劃,主動作為,做好“第二課堂成績單”制度建設,加強頂層設計尤為重要。
一、重要意義
2017年3月,共青團中央、教育部聯合印發《高校共青團改革實施方案》,將“第二課堂成績單制度作為高校共青團工作改革重點”。12月,團中央學校部印發《關于推廣實施高校共青團“第二課堂成績單”制度的通知》,面向全國高等學校推廣實施共青團“第二課堂成績單”制度。2018年6月,共青團中央、教育部印發《關于在高校實施共青團“第二課堂成績單”制度的意見》,“第二課堂成績單”制度工作在全國高校正式開展。
實施“第二課堂成績單”制度工作是學校共青團在深化共青團改革的形勢背景下,順應高等教育綜合改革潮流,融入國民教育體系和學校育人中心工作的有效載體,對吸引凝聚青年學生,幫助青年學生提高綜合素質,擴大學校共青團組織覆蓋面和影響力,促進優化工作理念,提升工作專業化、規范化、科學化水平具有重要推動作用。
通過借鑒第一課堂的要素、模式和機制,進一步梳理、挖掘高校共青團組織的育人價值、理念和項目活動載體,系統設計、整合、拓展高校共青團的工作內容、項目供給和評價機制,通過推行“第二課堂成績單”制度工作,對不斷倡導新的工作理念、構建新的工作體系、梳理新的工作邏輯、建立新的工作機制,推動高校整體育人環境具有積極意義。
發揮高校共青團思想政治引領和價值引領優勢,立足新時代大學生的身心特點和學習生活實際,挖掘校園文化活動等第二課堂的深層次內涵,充分利用第二課堂教育和引導大學生樹立崇高的理想,把崇高理想和優良的個性品質融入學習生活中,對引導大學生合理規劃大學學習,幫助大學生規劃職業生涯具有指導作用。
二、制度制定,做好頂層設計
“第二課堂成績單”制度工作本身與學校的育人體系和培養目標有著直接聯系,其制度的制定涉及面廣、難度大。因此,在制定制度過程中要始終高度關注制度建設的復雜性、人本性和民主性。
(一)以學校人才培養目標為根本,破解制度建設的復雜性
要把推行“第二課堂成績單”作為高校落實新形勢下學校共青團深化改革的新引擎,統一認識,全力推動。要緊扣學校人才培養目標,將“第二課堂成績單”制度工作與學校人才培養體系有機融合,充分發揮第二課堂協同育人作用,堅持第二課堂為第一課堂教學工作的有效補充,深入推進第二課堂與第一課堂互動互補、互相促進。通過重點分析論證“第二課堂成績單”制度在實現對高校人才培養目標的作用和意義的基礎上,從頂層明確學校開展“第二課堂成績單”工作的重要意義、基本原則、實施目標、工作內容等,使學校上下統一認識,集中資源,破解“第二課堂成績單”制度在制定初期的復雜環境。
(二)堅持以人為本的理念,遵循制度建設的人本性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8年全國教育大會上指出:“要努力構建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的教育體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養體系”。學校的根本任務是培養人,對于“第二課堂成績單”制度而言, 以人為本就是要以學生為本, 以學生的成長、發展為本。因此,在制度制定過程中,要掌握青年成長發展規律,尊重青年學生學習成長成才中的客觀需求,進行系統科學的工作謀劃。
在課程定位上,要明確開設的第二課堂課程是指由學校組織實施或認可,在課堂教學以外所進行的有利于完善學生知識結構,開闊學生視野,培養科技、文體、藝術等方面的興趣和能力,提高思想品德和綜合素質的實踐創新活動。明確第二課堂課程定位后,要充分結合學校實際和特色,把握重點及規律,通過對學校現有各級各類第二課堂活動進行評價分析,對第二課堂活動的數量、類型、層次等進行全面梳理,整理歸納總結符合本校實際的第二課堂課程范圍,同時堅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原則,確定第二課堂課程,編寫課程大綱,將其課程化,使其規范化。
在學分設置上,要與學校教務處等單位溝通協商,結合全國學校共青團研究中心提供的有關第二課堂成績單制度資料,在學習借鑒溝通的基礎上結合學校實際,明確第二課堂課程的功能模塊。同時結合學校人才培養目標,堅持以人為本,以學生的需求為本,以學生的發展為本,充分考慮學分設定的科學性和合理性,綜合第二課堂課程數量、上課時間、學生精力等因素,對課程學分占比進行科學設計、合理配置,確保通過學分規范提升第二課堂課程的育人效果,為“第二課堂成績單”學分管理辦法的出臺、課程設計、評價體系建設等打下堅實基礎。
(三)以協同聯動和科學研判的精神,保證制度建設的民主性
在制度制定過程中,要在前期積累的經驗和實踐的基礎上,多次進行意見征集和討論,對相關問題進行系統梳理,對學分設置進行認真的分析研判。要充分體現制度建設的民主性原則,通過相關部門聯合專題討論和召開意見征求會等形式,對課程設置、學分細則、學分比重、認證途徑等問題進行專題討論。為確保制度的科學性,可采取試點和隨機取樣測試等方式,以各級、各類學生為對象對課程、學分等進行模擬測試,以確保課程和學分設置的科學有效性。
三、制度執行,強化規范管理
在制度制定后,要在制度在執行過程中多層次、多渠道推廣,逐步消除第二課堂在實施推廣過程中的阻力,使全校上下充分認識開展實施“第二課堂成績單”制度工作的意義與作用,通過一個階段的破冰期和適應期達到規范管理、規范運作、規范實施。
一是要加強與學校相關部門、政府有關職能部門以及社會機構合作。針對學生在校學習就業創業、創新創造實踐、志愿公益和社會參與等普遍需求,借鑒“第一課堂”的做法,重點做好多方協調推進,為“第二課堂成績單”制度工作良性開展和制度推廣提供運行環境、操作平臺和拓展空間,推動“第二課堂成績單”制度工作的規范化、課程化、制度化。
二是要加強政策解讀和宣傳引導。將第二課堂制度工作作為院系團學工作考核和團學工作開展的重要抓手,用制度代替經驗,用新理念解決老問題,用新方法推進改革。通過政策解讀和實際效果讓相關負責人認識到“第二課堂成績單”制度工作為其工作提供便利和服務學生成長的基礎上,逐步解決各院系負責人、輔導員、指導教師等對第二課堂的認識問題。
三是要加強培訓和業務推廣。在系統使用方面,通過系統培訓班對后臺負責人、部落負責人、班級團支部等的分批次培訓,循序漸進的引導學生接受并習慣使用“第二課堂成績單”管理系統,配合制度解讀和學生成長需求,逐步解決學生對第二課堂的排斥心理。
四、制度評估,探索科學路徑
為保證“第二課堂成績單”制度的科學運轉,有效解決實施過程中遇到的各種問題,要開辟專業平臺,培訓專業工作人員,以后臺第二課堂課程審核和課程發布、開展情況、學生反饋等作為評估制度科學性的重要手段和依據。經過一段時間的探索和實踐,可初步看到第二課堂制度工作在進一步完善學校人才培養體系,對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更好地服務于學校人才培養目標的重要意義和積極作用。通過評估,能夠更好地發現制度在制定中存在的一些問題,要及時對問題進行記錄、整理、分析,對現有的制度進行修改完善。通過一個階段的制度運行,可在已有制度基礎上制定第二課堂評價辦法、指導教師工作量核算及獎懲等辦法,健全制度體系,探索科學路徑,保障工作質量。
作者簡介:姜應龍(1988- ),男,寧夏吳忠人,碩士研究生,寧夏大學團委專職團干部,研究方向:大學生思想成長與素質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