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進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作為中國高等院校的重要組成部分,民辦高校的大學生擇業心理呈現出新特點,產生了新的變化,也出現了新的問題。分析“雙創”背景下民辦高校大學生擇業心理狀態,并從思想政治教育視角提出解決對策,則是非常必要的。
關鍵詞:“雙創”;民辦高校;擇業心理;思想政治教育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2014年9月在夏季達沃斯論壇上提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號召,國內掀起了“雙創”的熱潮。隨著“雙創”的深入推進,關于大學生擇業心理的研究也快速地成為學界研究的一個熱點話題。如何認識“雙創”背景下民辦高校大學生擇業心理狀態,是擺在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面前的重要課題。
一、“雙創”背景下民辦高校大學生擇業心理狀態分析
(一)關于擇業的基本心理認知
近年來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和民辦高等教育的轉型升級,民辦高校的大學生在擇業心理認知上發生的新變化。越來越多的大學生心理上更傾向于選擇具有創新性的職業,不再局限于傳統的職業范圍,呈現出選擇種類豐富多樣的特點。比如,一些大學生選擇自主創業,或者嘗試新領域,或者去偏遠地區發展。應該說,擇業的基本心理認知是多彩有趣的,不太愿意安于現狀,競爭意識顯著增強,各地區的人才搶奪大戰更是調動了這些大學生的創新創業意識。過去十多年,民辦高校的大學生絕大多數以獲取穩定性的職業為職業選擇的首要考慮,特別是愿意進入體制之內端“鐵飯碗”,只有少數大學生敢于嘗試創業或者繼續深造。自國家提出“雙創”以來,全國高校積極開展創新創業教育和社會實踐活動,民辦高校在此過程中積極響應國家號召,發揮自身優勢在校園及校外開展大學生擇業心理教育及指導。
(二)關于專業與職業的關系認識
近年來民辦高校所開設的專業顯著增多,加之第二課堂的積極開展,使得原有的專業學時被進一步分解和稀釋,造成一些民辦院校的某些專業訓練不夠,一些學生難以有效掌握專業知識。一方面,這些學生既想學有所長,做到專業與職業對口,另一方面,又對所學專業知之甚少,認為即使對口也難以做到職業的專業化。
二、“雙創”背景下民辦高校大學生擇業心理狀態形成原因分析
“雙創”背景下民辦高校大學生擇業心理之所以更傾向于選擇具有創新性的職業,有以下原因。一是,資本運作及其產生的價值量是民辦高校立校的一個重要前提,所培養的大學生更多地側重于應用型,而且是商業應用型人才。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強調的,要更多地培養技術型人才,培養大國工匠,盡快地補齊國家科技短板,搶占第四次工業革命的先機。這就使得民辦高校所培養的大學生具有了豐富多樣的擇業選擇,造就了各式各樣的擇業心理認知狀態。二是,民辦高校的大學生相對而言參與校企合作的機會較多,所學習的知識與技能很多時候與社會需要是直接掛鉤的,即使畢業大學生不選擇進入具體的工作崗位,進行自我創業,但在實踐過程中已經具有了一定豐富的創新創業能力和精神品質。
從大學生關于專業與職業的基本認識上可以看出,其一,新時代的大學生對于專業性教育的需求有了更高的要求,更多地渴望通過職業的專業化來達到自我價值的充分實現。馬斯洛的需求層析理論以自我實現為價值旨歸,而作為以獨生子為主要人群的大學生則恰恰就是要朝著這個目標努力。其二,社會主義矛盾的變化表明,新時代的大學生有了更多的價值需求,在擇業層面上也是如此。民辦高校必須滿足大學生的擇業新需求,開設更多有價值有意義,且利于大學生擇業的專業,并將大學生的專業素質與人文素養的培育結合起來。
從擇業的價值取向與影響因子的關系把握上來看。一些民辦高校的大學生既想最大程度地實現自我價值,完成自己確立的理想目標,又想在最短的時間內獲取更多的經濟效益。越來越多的民辦高校大學生心理上能夠接受工作跳槽的現象,實際上已經畢業的大學生已經出現許多從公務員跳到自由職業,或從國企跳到私企等現象。但是,這樣的心理認知往往造成較大的現實反差,過多地考慮地域的發展,而忽視了自我能力所面臨的限制。說到底,是因為民辦高校的大學生越來越渴望發揮自己的潛能,有了更多的創新創業意識,加之社會競爭環境的影響。
三、“雙創”背景下民辦高校大學生擇業心理培育的思想政治教育對策
在分析了民辦高校大學生擇業心理狀態的基礎上,文章進一步探析了“雙創”背景下民辦高校大學生擇業心理培育的思想政治教育對策。
(一)肩負新時代鑄魂育人的責任感,以心理育人的政策要求為指導增強民辦高校大學生擇業心理培育的思想意識
擇業心理看似只是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課程內容或者屬于心理學的一個研究要點,好像與思想政治教育關系不大,但實際上稍加分析就可知,作為培育人的活動,思想政治教育做的就是人的工作,而擇業心理是何種狀態,是否符合社會需要,這些都是人的活動或人的工作的重要方面,擇業心理從本質上講反映的就是人的價值取向,是新時代培養人繞不過去也必然要回答的問題,人最終要走向具體的工作崗位,在自己的職業上實現其價值。
從這個意義上,民辦高校應當提升大學生擇業心理的培育,逐漸改變一些傳統的育人模式。較多的民辦高校更多地是首先從經濟收益的多少來設計和開展起教育活動的,這樣做具有其存在的正當性。但是,也可以通過從擇業意識培育的研究與提升上下功夫,通過意識培育的增強來實現經濟收益的功能。至少有兩個好處:其一,從民辦高校發展利益考慮,這樣做更加符合教育的本質性要求,以內化進而外化的方式間接性地實現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如果做的話會節約教育的成本。其二,從大學生個人發展需要來看,擇業心理狀態如何對于大學生職業選擇具有決定性意義,而最終則是由大學生個人和社會共同確定的。這種確定性是毋庸置疑的,關鍵在于如何使得擇業心理狀態對于職業選擇的決定性意義具有積極傾向,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回答這一問題,擔負起擇業心理培育的使命。
(二)立足新時代民辦高校的發展實際,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來引導大學生擇業心理的培育
新時代民辦高校應當將經濟發展新常態的現實與民辦院校的發展實際緊密結合,研究新時代民辦高校大學生擇業心理的新變化,形成規律性認識,進而將其制度化常態化,做到頂層設計,特別是在大學生職業規劃、擇業教育、就業政策指導等方面做詳細的分析。誠如前文分析,擇業心理從本質上就是擇業價值取向的反映,是人的價值觀的重要內容和體現,因此需要以科學的價值觀為引導來矯正和糾偏,那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就成為了擇業心理培育的一個價值引導。擇業心理應當從國家、社會、個人三個層面來予以引導,要區別于西方化的個人主義的擇業觀,形成符合國家、社會、個人共同需要的擇業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應當立足自身學校實際,對大學生的擇業心理進行調試,既不可好高騖遠,定位過高;也不可碌碌為為,被社會淘汰。
民辦高校大學生擇業心理的培育是一項系統系工程,必須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結合起來,結合各個民辦高校的發展實際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擇業心理培育,與大學生職業規劃教育、心理教育融為一體形成機制化的創新創業教育模式,特別是深刻挖掘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的敬業觀,將其思想內涵和精神實質講授給大學生,同時學校為其營造自由、和諧的學習環境,真正為其擇業提供實質性的幫助。
(三)圍繞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要求,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推動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與擇業現實創造性結合
新時代的社會主要矛盾變化要求民辦高校必須將社會主義矛盾的變化要求與民辦高校大學生擇業心理培育的內容結合起來,研究民辦高校大學生對于美好職業的追求,以及社會對于其新的要求。民辦高校作為由民間流動資本所建立的高校,最直接地與其自身所依托的企業、組織發生聯系,其所培養的大學生多數輸入到其公司、廠礦。處于經濟新常態下的企業正處于新一輪的轉型升級期,如何培養滿足這一轉型期的人才,則對民辦高校人才培養提出新的問題,而且是非常緊迫和棘手的難題。
民辦高校應當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以歷史唯物主義為方法論原則,堅持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推動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與擇業現實創造性結合。一方面,從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現實目標需要制定心理培育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案,將大學生職業生涯與國家民族事業發展緊密結合起來。另一方面,將新時代大學生擇業的主體性需求作為教育方案制定的重要指標,從大學生自我實現的價值追求著眼,真正地促成大學生社會價值和自我價值的統一,實現其人生價值。
參考文獻
[1] 張曦,管惟希.當代大學生就業擇業觀念的問題研究與分析[J].西北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37(01):52-54.
[2] 薛陽.淺析大學生的擇業心理問題及原因[J].課程教育研究,2017(52):5-6.
基金項目:文章為西安外事學院首屆“陽光護航”大學生心理健康課題研究大賽項目——“雙創”背景下我校學生擇業心理狀態分析及教育對策研究的研究成果,項目編號:19xl03;同時,文章為“魚化龍”輔導員工作室的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陜教工生【2019】2號。
作者簡介:劉贊(1986- ),女,漢族,河北保定人,法學碩士,講師,西安科技大學,研究方向: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