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斌
摘 要:基于對“由汽車造型設計看我國工業設計的現狀及發展”的探討研究,文章首先從汽車造型設計與工業設計的概念及我國工業設計的現狀入手,然后與其中內容相結合,對我國工業設計的發展趨勢進行分析。隨后本文圍繞探索科學且獨特的發展道路、將循環使用原則融入設計中以及選擇合適的設計方法這三點內容展開探析,希望能為我國工業設計的健康發展貢獻微薄之力。
關鍵詞:汽車造型;汽車設計;工業設計
引言:隨著人民群眾對汽車需求的不斷擴張,近年來汽車造型設計也成為社會各界關注的焦點所在,與此同時,汽車造型設計也影響著我國工業設計的各方各面,能為工業設計的健康發展提供重大的推動力。另外,由于我國工業設計目前仍處于起步階段,所以從汽車造型設計出發來探析其現狀及發展是非常必要的,從而在為其提供正確發展方向的基礎上,打造國內汽車造型設計及工業設計水平雙重提升的良好局面。
1汽車造型設計與工業設計的概念
首先,汽車的本質其實就是商品,因此,除必須保證汽車質量和性能之外,其造型設計也是重中之重,換言之,汽車外形的美觀與否,和汽車銷售量、生產企業以及汽車工業整體發展而言都有著直接的聯系。而工業設計簡單來講,就是設計者憑借自身的專業知識、實踐經驗與審美觀,在批量生產的工業產品中,為材料、結構、色彩以及形態等賦予新的品質和規格。縱觀世界汽車造型設計發展的歷程,其對于我國工業設計發展的推動力絕對不容小覷,同時我們也能從其中觀察到我國工業設計現存的不足,并基于此探索工業設計如何在新時期獲得更加良好的發展。
2由汽車造型設計看我國工業設計的現狀
首先,雖說近年來我國工業設計領域已獲得較大進步,但實際上,研發人才仍然處于極度缺乏的狀態,在缺乏開發平臺的情況下,其實并未真正意義上實現自主開發。如一些國產汽車品牌的研發人員,基本上仍是以成熟產品的二次開發為主,即先購買選定好的產品,拆卸外殼之后分塊掃描并且向計算機內傳輸,在線上修改建立好的虛擬數字模型。多數情況下設計者只會在造型上微調,汽車前后變臉是最常見的調整方式;一些主品牌企業更青睞于發出設計開發的委托,但仍然未能掌握核心技術,所以很難推動工業設計從根本上進步。
其次,我國仍有部分工業產品設計企業并未更新方法與理念,批量化、低成本仍然是其最常用的生產模式,這樣雖然能首先經濟效益的最大化,但卻并未考慮到逐步人們提高的消費水平與消費觀念,進而導致工業產品在市場中的競爭力逐漸下降。我國也有部分汽車企業為追求低投入、高產出,在外形設計中盲目跟風一些知名品牌,不僅導致汽車的功能與外觀缺乏創新,汽車質量也隨之降低;還有部分企業不愿在汽車造型設計中投入過多資金,品牌意識相對尤為薄弱[1]。
3由汽車造型設計看我國工業設計的發展趨勢
3.1探索科學且獨特的發展道路
首先是內部設計業務系統的建立,即讓設計師深入接觸從造型、結構以及品牌相關信息的調查,直至供應鏈、技術選擇、生產步驟以及產品驗證等各個設計階段,經實踐證明,這種將設計與研發深度捆綁的形式,更有利于設計師對產品設計產生獨特的理解。如此一來,在為客戶提供產品設計服務的時候,設計團隊已然熟練掌握設計和研發的各環節,進而加快從電腦端概念設計到產品真正上市的速度。其次,外部業務工作的改革也要得到重視,這是工業產品設計團隊能開擴視野和眼界的重要途徑,也非常有利于設計思路、工藝技術以及供應鏈的開拓、提升與完善[2]。
3.2將循環使用原則融入設計中
“可持續”作為當今各行各業都尤為重視的發展理念,放在汽車造型設計與工業設計中即可理解為循環使用,例如裝鮮牛奶使用的玻璃瓶,其既具備良好的外形和質量,也能被長時間的循環使用。總的來講,對于工業設計而言,除應注重產品的耐久性與優良性能外,商品包裝的環保設計也是不能忽視的,甚至使用的環保材料能在特定情況下拓展新的用途,進一步為我國工業設計的發展創新提供新方向,并且奠定牢固的可持續發展基礎。
3.3選擇合適的設計方法
如工業設計中常見的三次設計法,其主要包括系統、參數與容差設計這三點內容,其相比較來講更加重視對產品性能方面的要求,功能優化設計法也是比較常用的,但這種設計方法更加強調如何優化產品功能,對產品外形設計并不是特別注重。特別是在科學技術越來越發達的大環境中,各種新穎先進設計方法的涌現與廣泛應用已是必然,設計者只需清晰明確它們的側重點和優勢,就能真正意義上實現與現代工業產品設計理念的創新融合,將各種方法的特征與優點集于一身,進而在工業設計中追求產品外觀改造的同時,也能實現產品性能的改良和完善[3]。
結束語:
綜上所述,若想從根本上提高我國工業設計的市場競爭力,就必須從汽車造型設計等近年來備受矚目的方向上來觀察探究,并且努力改進。具體來講,我們不僅需要積極更新工業設計傳統落后的理念與方法,也應結合新時期社會對各類產品的需求開發新的設計思路,確保我國工業設計領域能以良好的狀態穩步發展前進。
參考文獻:
[1]李祥文.論換代背景下的汽車造型設計策略與方法[J].武漢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29(02):174-179.
[2]唐幫備,郭鋼,王凱,等.聯合眼動和腦電的汽車工業設計用戶體驗評選[J].計算機集成制造系統,2015(06):49-59.
[3]陳佳鈺.計算機輔助工業設計技術發展狀況與趨勢[J].電子技術與軟件工程,2017(1):151-151.
(南京匯眾汽車底盤系統有限公司,江蘇 南京 21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