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衛東
促進心理健康教育與德育工作的結合,是當前小學素質教育全面開展的有效途徑之一。那么如何實現兩者的有效結合呢?
一、借助課堂教學這一平臺充分結合
課堂是小學生接收新知、提升能力的主陣地,因此,心理健康教育與德育工作也不能脫離課堂而獨立開展。在小學課堂教學中,教師不僅要關注學生的情感變化,還需要關注學生的健康心理以及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充分挖掘各學科教材中與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工作相關的素材。比如語文學科中傳統文化的滲透、數學課堂中數學精神的傳遞、道德與法治教材中的感恩意識、道德法律認知的培養……總而言之,借助學科教學,讓學生在課堂上就能夠得到全面的心理健康教育。此外,在課堂教學中,教師還可以將《小學生守則》《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等內容滲透其中,以此來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二、在德育主題活動中有效融合
雖然說心理健康教育與德育工作開展的主陣地是課堂,但是并不僅僅局限于課堂環境。兩者之間的有效融合還可以體現在班會活動、校園文化建設等主題活動之中。對此,教師可以利用每周班會,積極開展品德教育活動。在班會活動中,教師可以充分發揮出小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激發他們對班會參與的積極性,為每一位學生都創設展示的舞臺,讓學生不僅是活動的參與者,同時也是活動的組織者、策劃者。比如,在主題班會活動中,班主任就可以組織學生就某一話題進行探討,如“如何促進同伴交往”“如何提高班級課堂紀律”等,通過合作交流讓學生感受到團隊的力量,體會協作的樂趣。還可以讓學生自己來制定班級規則,引導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將心理健康教育與德育內容直接內化為自己的行為和思想意識,了解在學習中哪些事情可以做,哪些不能做,從而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三、促進家校共育全面升華
學生教育不僅是學校和老師的責任,家庭也應當積極參與進來。為了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工作的效果,應當加強家校合作,形成雙效應,共同為學生創造一個良好的學習、成長環境。當前,很多小學生都是獨生子女,在家中備受寵愛,因此也養成了以自我為中心的思想意識。因此,家長要轉變理念,寵愛不等于溺愛,一定要以身作則,為孩子樹立正確的榜樣。同時,學校也可以定期舉辦親子活動,比如開展以“我心中的幸福家庭”為主題演講活動,讓家長能夠聆聽孩子內心最真實的想法,調動家長參與學生教育的積極性,明白在孩子的成長中關懷和溫暖是非常重要的。此外,小學階段的學生正處于價值觀念、行為習慣以及思想認知發展的關鍵時期,他們無法主觀判斷是非對錯,需要外界正確的引導。因此,在心理健康教育與德育工作雙向結合的過程中,還應當注重對家長的教育。教師可以通過家長會、家委會、家訪等途徑向家長傳遞正確的教育觀,對家長存在的不科學認知,教師應當進行積極的引導。而這一切都離不開教師專業素養的支持,所以教師也需要不斷提升自己,共同與家長一道為學生創建和諧、健康的成長環境。
四、在實踐活動中相輔相成
在心理健康教育與德育工作的開展過程中,實踐是推動兩者雙向結合的重要手段。健康的心理狀態與良好的道德品質都是在實踐中不斷積累而形成的,并非一朝一夕就可造就。對此,可以通過團隊活動、名師講壇、知識講座等形式多樣的實踐活動,滲透心理健康教育與德育,促進兩者相輔相成。比如,學校可以邀請心理健康咨詢公益團隊來學校開展健康宣教活動;還可以邀請社會組織來校舉辦拓展活動,讓學生在活動參與過程中學會如何與人溝通、如何進行團隊協作、如何進行探究,從而感受到團隊活動的樂趣。作為小學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推動心理健康教育與德育工作的雙向融合是對“以人為本”教育理念的貫徹與落實。對此,學校應當為兩課教師提供更多的提升機會和學習平臺,促進教師德育知識與心理健康知識一體化發展,從而為小學心理健康教育與德育工作的雙向發展儲備更為雄厚的師資力量。
總而言之,要想提高小學德育實效,就需要從多方面、多角度實現其與心理健康教育的雙向結合,但是結合并不意味著替代,只有真正發揮出兩者教育價值,才能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才能更好地貫徹落實素質教育,為祖國培育更多的高素質人才。
責任編輯 龍建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