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時代不斷發展,國家開始對小學教育愈發重視,為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和教師的教學質量,人們開始重視課堂教學氛圍。在教學過程中需要針對小學生的個性特點來營造輕松、有趣、溫馨的課堂教學環境,以此來吸引學生的課堂學習注意力,讓學生能夠在課堂學習中掌握教學內容,并熟練運用,找到屬于自己的學習方式。文章將以營造課堂學習氛圍為重點,提出幾種建議,期望能夠與同行共同探討。
關鍵詞: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氣氛
課堂教學想要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教師就必須提前對小學生的性格特點進行全面的了解,繼而根據學生的性格特點創建有特色的教學方式,營造有特色的課堂教學氛圍,讓小學生能夠更好地融入教學中來,以樂觀、積極的態度來面對學習,不逃避學習,從而才能獲得更多的知識。此外,教師需要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充分地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能夠真正地在課堂上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并及時給予學生正確的引導,讓學生能夠真正地成為課堂學習的主人。
一、學會利用課前五分鐘,調節課堂氣氛
小學生心思單純,他們能夠感受到你對他們的態度是好是壞,從而給予你相應的態度。同時,小學生又充滿好奇心理,無法集中注意力,所以在開頭的過程中教師若沒有想辦法吸引學生注意力,而是選擇開門見山的講課方式,學生難以快速進入學習狀態,這導致學生的后續學習也會受到影響。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必須充分地利用課前五分鐘,拉近自己與學生的距離,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更好地讓學生融入學習環境中來,讓學生對教師產生信任感。比如,在課前五分鐘,讓大家完成一個游戲;或者讓學生選擇一首歌,大家來一起唱;或者根據學習主體來問學生的生活和愛好,以便于更好地了解大家,這樣的互動一來一回,很容易給學生以信任感,教師和學生之間的距離近了,便能夠讓大家在學習過程中更加專注。完成課前五分鐘,氣氛充分活躍之后,教師便可開始授課,讓大家順利進入學習狀態。
二、以動手操作方式,活躍課堂氣氛
小學生在成長過程中用手觸摸和操作各種工具,是他們成長過程中必須經歷的一個過程,也曾有人說過兒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小學生階段的年齡為6~12歲,這個階段是人一生中最為重要的智力發育階段,在課堂學習過程中為提升學生的智力,需要讓學生學會動手操作,促進學生的腦部發育,讓小學生能夠建立屬于自己的邏輯思維,并成功地活躍課堂氛圍,增強教師的教學效果和學生的學習能力。根據現有研究,可證明動手動腦操作能夠促進學生思考,有效提升學生的智力,開闊學生的視野,從而掌握良好的學習方式。因此,小學語文教師需要結合小學生的智力發育特點,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融入動腦動手操作的環節,讓學生在動手操作過程中更加活躍。比如,課文中優美的詞句,讓學生進行摘抄;或者讓學生自己講出自己認為比較好的段落,并說出自己的想法;或者開展剪報活動,做成剪報合集,貼到自己的畫本上在班級內展示,這樣既能夠提升學生語文學習積極性,又能提升學生的文學素養,讓學生能夠真正理解學習內容。
三、以微笑的方式授課,拉近與學生的距離
傳統教學中課堂上學生與教師的關系較為淡薄,教師是授課者,學生是接受者,但是根據相關統計,發現這種課堂模式學生能夠接受的知識不過20%,且教師過于嚴肅,學生也會對教師產生懼怕感,便會因為害怕教師的斥責不敢向教師提出自己的問題。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接觸較少,讓學生對教師沒有信任感,自然在課堂上也無法與教師所講產生共鳴。若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端著架子來證明自己的課堂地位,必然會遭到學生的排斥,部分學生會感覺上課是種煎熬,內心總是從上課開始便期盼著下課,從而對教師留下的作業也是應付了事。這樣的情況下,課堂氛圍自然難以活躍起來,對學生的學習效果及成績也有較大的影響。因此,教師必須改變該種現象,必須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為學生創造輕松愉悅的課堂環境,在教學過程中要面帶微笑,讓學生感受教師的善意,從而拉近與學生之間的距離,讓學生將教師作為自己的朋友,與教師講述自己學習中遇到的困難,從而讓教師更好地幫助學生,提升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作為新時代教育工作者,我們要給予學生如沐春風之感,如此才能夠讓學生打開心扉,更好地參與到課堂學習中來。
四、巧用多媒體輔助教學,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信息化時代改變了各行業的發展,信息技術更是給教育行業提供了巨大幫助,多媒體教學讓教育實現了初步現代化,目前已經成為教學中的重要手段。多媒體在課堂教學中可向學生展示文字、圖片、聲音、視頻等,讓抽象化的文字更加具體,讓復雜的問題簡單化,也能夠讓課堂學習內容可視化、立體化,讓課堂變得生動有趣,并吸引學生的目光。比如在講《黃山》一課時,教師可找出關于黃山的視頻、圖片并配置音樂,讓學生進行觀看,從而讓學生進入學習情境中來,感受黃山的美好,讓學生更加直觀地感受到黃山美,同時再進行文字的分析,讓學生感受文字之美。教師必須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應用周邊的一切,吸引學生參與課堂學習,從而實現課堂教學目標。
五、設計活躍氣氛的課堂教學環節
素質教育中強調對學生動腦、動手及創新能力的培養,所以也需要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改變教師自身的教學方式。以往傳統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往往是課堂教學的主體,教師在講臺上進行課程的講述,而學生在下面聽講,該種方式下學生被動接受知識,自然無法有效增強課堂教學效果,因此教師需要從創新思想開始,尋找能夠讓學生積極參與課堂學習的內容,最好能夠貼近生活。因為小學生的世界觀還并未完全形成,所以從學生的生活入手,開展有趣的教學活動,能夠有效地活躍課堂教學氣氛。在設計教學活動過程中需要根據學生的特點與愛好,比如有的學生喜歡溝通交流,就可以采取辯論的方式,讓學生盡情地展現自身的說話技巧,或者部分學生性格較為內向,則可以通過課文帶頭朗誦或情景劇表演的形式,讓性格內向的學生能夠充分地展現自己,從而轉變其性格,讓其更好地融入同學中來,在課堂學習過程中展開積極的學習,積極舉手提問和回答問題,以此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課堂教學的氛圍也更加活躍。
六、提高教師教學藝術
教學藝術的應用是充分調動教學氛圍的基礎,是一種教學方法、教學技巧、教學創新,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表達方式以及對教學方法的掌握。教師需要重視教學藝術,從多方面入手,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讓學生能夠學會獨立思考,并敢于提出心中疑問。同時,教師在選擇教學方式過程中需要具有一定靈活性,并不能總是采用一種方式,而是要采用多種方式,滿足不同特點學生的需求。在教學過程中要善于運用幽默的語言為學生創設輕松和諧的課堂氛圍,讓學生思想能夠更加開放、廣闊,思維更加活躍,不讓學生的思想局限在設定好的框架之內。要讓學生因為興趣而學習,而并非是因為考試而學習。
七、營造課堂氣氛的具體方法
1.寬松和諧激發興趣法
語文課堂教學需要體現出人文性特點,為學生營造一個寬松、和諧、民主的課堂氛圍,讓學生能夠在課堂每個學習階段都能夠更好地投入。該方法講究以學生為主體,教師與學生之間進行平等的交流對話,讓學生能夠帶著輕松愉悅的心情參與語文課堂的學習,讓課前五分鐘的教學導入效果更佳,從而煥發出語文課堂獨有的魅力。教師需要在該過程中放下自己以師為尊的想法,而是要尊重學生個性,通過民主式的交流,在課堂中多給學生展開想象的機會。對于不同于教師的想法,教師需要認真聆聽,不能直接否定學生的想法,這樣才能夠讓學生在課堂學習過程中更加自由地表達自己對語文知識的想法,從而激發全體學生的學習興趣。
2.贊揚欣賞激發興趣法
人總是渴望被表揚,被家長、教師、領導欣賞,尤其是小學生,他們更加需要鼓勵。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不要吝嗇自己鼓勵和贊揚的話語,要幫助學生去發現更好的自己,對自己加以肯定,從而在課堂學習過程中踴躍參與。很多學者都表示好學生是“夸”出來的,這里的夸并非是毫無邊際的,應該是根據學生具體情況,對學生進行指導式的贊揚。在贊揚學生的過程中給學生提出相關的建議,讓學生能夠在贊揚中不斷地成長,也讓師生的關系更加和諧融洽,讓課堂氣氛也愈發活躍起來,激發學生的課堂學習熱情。
3.平等評學激發興趣法
傳統教學過程中以應試教育為主,即對學生的評價主要以學生的成績作為主要的參考。隨著教育改革的深入,課堂教學評價形式也發生了較大的改變,以往主要以成績為主的課堂評價開始轉變為學生的自我評價與相互評價,讓學生之間有了更多的交流,增強了學生的自覺意識。良好的評價方式能夠讓學生感受到自己在課堂學習過程中的重要性,是一種從內在激發學生課堂學習興趣的方法,激發了學生課堂主體意識,讓學生感受到課堂學習過程中大家都是處于平等地位的。比如,教師可將客觀作業交由學生之間相互評價,讓學生做教師,從教師的角度對作業進行批改,同時對相關知識進行再次的復習。
結 語
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想要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順利完成教學任務,教師就需要提前做好準備工作,了解學生的特點、愛好、習慣等,從而才能有針對性地設計課堂學習內容,從而讓課堂學習更加歡快、愉悅。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應當不斷地探究、學習,尋找更好的教學方式營造教學氛圍,吸引學生的目光,集中學生注意力,達到課堂教學目的。
[參考文獻]
[1]王建鋒.論小學語文教學中良好課堂氣氛的營造方法[J].學周刊,2019(33):82.
[2]吳新建.談如何在小學語文課堂中營造教學氣氛[J].學周刊,2019(29):82.
[3]魏法邦,火克芳.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氣氛的營造方法[J].甘肅教育,2019(14):141.
作者簡介:卓丕堯(1964—),男,廣西來賓人,專科,研究方向:小學語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