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黨的十九大報告中著重強調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當代中華民族精神的集中體現,凝結著全體人民共同的價值追求”,這一舉措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成為教育領域,乃至社會各個階層共同踐行的精神文明。“紅色教育研學旅行”是促使青少年認識革命傳統、感受革命精神,傳承革命意志的有效途徑,能使他們在開闊視野的同時形成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并在教師的指導下建立堅持不懈、自強不息、團結奮進等優秀品質。為此,文章探究了紅色教育研學旅行的重要意義,并探討了提升初中紅色教育研學旅行效果的可行性對策。
關鍵詞:初中;紅色教育;研學旅行;實踐
伴隨著素質教育的深入發展,在基礎教育中融入德育發展觀這一舉措備受關注,旨在于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改變應試教育機制下“畸形化”的發展苗頭,促使學生形成積極向上的情感態度與德行品質,進而樹立正確的世界觀、認識觀、價值觀。在這種形勢下,廣大教育工作者應意識到將革命精神落實到教育教學中的重要性,旨在通過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與革命意志,繼承和發揚革命先烈的優良傳統,自覺肩負起推動祖國進步發展的重任,形成為祖國繁榮昌盛而努力學習的精神品質。研學旅行是一種有計劃、有組織、有目的的校外教學活動,其所具備的實踐性和體驗性能有效解決初中生對紅色教育認知不足的問題,從而使學生在開闊視野、自主探索的過程中感悟革命精神,傳承革命意志。
一、開展紅色教育研學旅行的重要意義
實踐課程能使學生加強自身與社會的聯系,并通過實踐體驗對知識技能進行遷移運用,從而達到深化學習感悟、開闊視野的目的,其對學生的社會性發展起到指導作用,是培養學生人格品質、道德修養與終身學習觀念的重要途徑。研學旅行便是一種突出探究性、實踐性與開放性的綜合型教學活動,其能夠打破傳統教學中的空間限制,將學生帶入實際情境中進行探索與感知,使他們向社會與自然邁進。紅色教育研學旅行能使學生走進革命基地近距離地感知革命歷史與革命精神,這種實踐式紅色教育不僅能夠激發學生的參與熱情和探索精神,還能使他們將革命傳統與現實生活聯系起來,從而實現利用革命意志發展學生人格品質與愛國精神的教育目標。
紅色教育研學旅行是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必要舉措,其對推進素質教育與課程改革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第一,紅色教育研學旅行是貫徹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有效方式,在以核心素養發展觀為導向的教育格局中,教師應從學生的文化底蘊、人文素養、社會適應力等多方面入手培養學生的德行品質與社會責任感,以促進他們身心素養的全面發展。第二,紅色研學旅行能夠進一步推進素質教育的深入開展,因其具備實踐性與開放性,能使學生在旅行學習過程中增強自我管理能力與培養集體主義精神,并在實踐探究式活動中建立自主學習意識,在真切接觸社會與自然中增強對生活的熱愛與向往。第三,紅色教育研學旅行的重點在于激發學生家國情懷、傳承革命意志,從而提高他們對國家發展的政治認同感,進而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學生個體中的貫徹落實。
二、提升初中紅色教育研學旅行效果的可行性對策
1.科學規劃研學旅行路線,挖掘資源感悟革命精神
中國革命先烈經歷了長期的艱苦奮斗才取得勝利成果,革命過程是長時間且大范圍的,因此,每個地方都有獨具特色的紅色教育資源,這便需要教師根據地區特點,挖掘當地革命教育資源并加以充分利用,使學生從多角度感悟革命精神。規劃科學的研學旅行路線是進行紅色教育研學旅行的首要步驟,根據地方特點將各個游覽地點有序排列,可以使學生在逐漸深入的研學途中深化對紅色精神的理解、感悟與傳承。此外,規劃主題研學旅行路線,可以使學生進一步認識地方革命特色。
筆者所在學校每年暑假會組織全校師生到東蘭、百色、桂林、北海等地進行研學旅行,如東蘭縣歷史悠久,入選第一批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分縣名單,縣內擁有列寧巖、壯鄉英雄文化園等紅色旅游景區,其路線規劃為“列寧巖—魁星樓—韋拔群故居—東蘭烈士陵園—韋拔群紀念館”,可以帶領學生逐步了解韋拔群先烈的英雄事跡,去探尋他的故事和他對后世的影響。韋拔群的英雄事跡讓學生感受到強烈的奮斗精神力量,能夠促使他們形成家國情懷,增強民族凝聚力。
2.創辦主題研學實踐課程,豐富體驗傳承革命意志
紅色教育研學旅行不僅是為了讓學生在旅行中開闊視野、拓展見聞,更是為了讓他們深刻感悟到蘊藏在革命基地中的人文精神,并在教師的有效指導下傳承革命意志。因此,創辦主題研學實踐課程是紅色教育研學旅行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步驟,教師結合基地特點和學生興趣開展趣味性與教育性兼具的實踐活動,不僅能夠調動學生的參與積極性,還能使他們通過課程學習對所觀所感進行深入思考與探索嘗試,由此來充分增強研學旅行的教育效果。教師將研學旅行的現實意義凝聚于實踐課程中,可以有效避免學生的“走馬觀花”式學習。
筆者在研學旅行過程中結合參觀地點,分別設置了“韋拔群英雄事跡”“湘江戰役”“八路軍辦事處”“北海合浦海上絲綢之路”“習近平總書記在廣西的足跡”等主題課程。專題課程主要分為兩部分,首先讓學生結合參觀感悟和知識科普對事件內容形成大致認知,即先讓學生理清事件發生開始、過程與結果,能夠概括事件發展歷程。接下來,讓學生根據事件內容探究起因與后果,并由此分析事件結果對現代社會發展產生的影響,由此來深化學生對革命精神的感悟。認知革命事件、探究革命內涵讓學生體會革命精神的形成與發展,能夠促使他們自覺形成傳承與發揚革命意志的優秀品質。
3.合理制定研學旅行手冊,深化感悟落實革命教育
紅色教育研學旅行的本質是要讓學生通過尋訪革命基地,對途中見聞形成深刻感悟,并將其中蘊藏的革命精神傳承與發揚,切實將革命教育落實在研學旅行的過程與結果中。研學旅行手冊是整個研學活動的行動指南,教師根據研學旅行路線和主題課程制定符合實際學情的旅行手冊,能為學生明確學習內容,促使他們對研學旅行留下更深刻的印象。教師在制定研學旅行手冊時,要將活動安排詳細,列在手冊中,如此不僅方便學生在學前對研學內容進行初步感知,還能使他們在研學結束后利用旅行手冊回顧所學,深化感悟。
例如,在東蘭縣進行研學旅行時,筆者在研學旅行手冊中設置了活動框架,并對課程內容進行簡單描述,以幫助學生明確學習內容。第一課:走進列寧巖,參觀“廣西農民運動講習所舊址”;第二課:走進魁星樓,感受中華民族風格和地方文化特色,認識燦爛的中國文化遺產;第三課:走進韋拔群故居,認識韋拔群烈士一生從出生至犧牲的英雄事跡,體會廉潔精神;第四課:走進東蘭烈士陵園,緬懷大革命時期英勇犧牲的革命英烈;第五課:走進韋拔群紀念館,弘揚老區的紅色事跡和英雄精神。
總而言之,新形勢下的基礎教育應明確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指導方針,大力開展愛國主義德育工作,由此來避免學生出現由于信仰危機和精神空虛而出現的道德品質問題,并促使他們在革命精神的感染與熏陶中,樹立堅定的理想信念和正確的人生目標。初中學校利用研學旅行的形式帶領學生尋訪革命遺跡、感受革命精神,能使他們在課外實踐體驗中對所觀所感產生情感共鳴,進而在教師的引導下建立正確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由此來充分發揮紅色教育對學生發展的引導作用和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1]管 萍.紅色文化引領下的研學基地建設與管理——以陽曲縣店子底村為例[J].三門峽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8(3):114-117,120.
[2]覃雅蘭.聚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推進中小學研學旅行實踐[J].現代教育科學,2018(11):141-146.
[3]黃思華.研學旅行對提升學生綜合素質的作用[J].西部素質教育,2018(8):54.
[4]吳 濤.紅色研學旅行中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研究[J].湖北理工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7(2):32-34.
[5]易 紅,陳聞晉,施國弘.生活處處皆學問——研學旅行實踐教學設計與創新嘗試[J].教育家,2018(43).
[6]段茹宏.研學旅行:“學”與“行”之結合[J].河南教育(基教版),2017(4).
作者簡介:林啟信(1971—),男,廣西貴港人,中學高級教師,本科,研究方向:初中德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