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靈 周志奇

【摘要】本文以外研版新標準英語八年級上冊Module 8 Accidents Unit 2“I was trying to pick it up when it bit me again”中的閱讀語篇“Smile,please.”為例,闡述基于文本深層解讀的初中英語閱讀教學的三個策略,認為教師應研讀課程標準,把握教材及學情,確定教授的核心內容,聚焦文本,厘清文章的脈絡;深挖核心詞背后的含義,帶領學生體會英式幽默;遷移語篇中的知識,發散學生思維,升華情感實現學科育人。
【關鍵詞】深度學習 英語閱讀教學 文本深層解讀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0)03A-0019-02
閱讀課是培養學生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發展學生思維的主陣地,閱讀語篇承載語言知識,傳遞文化內涵、反映價值取向和思維方式?!读x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11年版)(以下簡稱《課標》)明確提出初中英語教學要側重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著重提高學生用英語獲取信息、處理信息、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逐步培養學生用英語進行思維和表達的能力。而初中英語閱讀深度學習不僅注重知識的歸納與類比、知識的重組與整合,還注重學生高階思維和遷移能力的訓練。越來越多的教師已經意識到閱讀教學以及深度解讀文本的重要意義[1]。文本主要指書面語言的表現形式,通常是具有完整、系統含義的一個句子或多個句子的組合。一個文本可以是一個句子、一個段落或一個篇章,也可以包括圖片、符號、公式、圖表等[2]。文本解讀是一切教學活動的起點。深層解讀文本即是解讀語篇思維模式,解讀語段信息邏輯,解讀文化背景,解讀情感體驗與解讀批判性思維[3]。教師可以以文本、內容、語言、文化、結構等方面為切入點,通過內容解讀、主題解讀、結構解讀、語言解讀等實現對文本的深層解讀。深層解讀出來的內容,通過活動設計轉化成學生的學習經歷,教師引領學生在探究主題意義的過程中感知、吸收、內化、遷移才是更有意義和價值的。因此,深層解讀文本有利于幫助教師做好目標定位和教學決策的,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本文以外研版新標準英語八年級上冊Module 8 Accidents Unit 2“I was trying to pick it up when it bit me again”閱讀語篇教學為例,從文體、語言和語篇三個角度對文本的深層解讀展開說明。在本次英語閱讀教學實踐中,教師著眼于單元,開展多維研讀,以期實現文化滲透、學科育人的教學目標。首先,教師從單元整體出發,通過研讀《課標》、教材以及分析學情,確定教授的核心內容,聚焦文體,厘清文章脈絡;其次,教師從語言角度分析文本,通過闡釋核心詞匯、深挖背后的含義,賞析語言風格方法,了解英式幽默;最后,教師從語篇角度分析文本,在語篇的基礎上放飛學生的想象,總結他們的生活經驗,提高語篇的張力與彈性,推進思考并挖掘思維品質,在語篇的基礎上實現知識的遷移,總結生活經驗,達成知識的深度內化。
一、讀文體,理文脈——提煉結構化知識
文章題材和體裁的不同,使得文本的結構也存在較大差異。理解文章結構是學生理解作者寫作意圖和歸納大意的前提條件。厘清了文章的結構,也就厘清了閱讀篇章的經脈,抓住了閱讀材料的肢體框架。而Mind-map(思維導圖法)可以將塊狀的、零散的知識圍繞核心內容串聯起來,形成一個以核心內容為中心而成發散形式的知識體系,有助于在深度上和廣度上拓展學生的知識面,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4]。思維導圖、表格等圖示技術能夠幫助學生獲取文章主旨大意、理清文本脈絡,形成結構化知識。
本課的文本為一篇記敘文,教師可以以事件發展為主線展開教學。因此,在Post-reading環節,教師首先通過讓學生在泛讀與精讀后回答問題的方式,使得學生了解事件發生的起因、經過、結果,整理脈絡,提取文本主線。接著,教師帶領學生將主線與主要內容轉化成思維導圖的形式,在思維導圖(如下圖)的幫助下,學生發散思維,激活對故事情節的想象,在小組合作復述的過程中通過表演的方式呈現故事情節。
在這一環節中,思維導圖的形成鍛煉了學生的概括歸納能力,也使學生更清晰地了解文本的結構和脈絡,幫助學生更好地復述故事。學生在思維導圖的引導下,激活了對故事的豐富想象,復述與表演相結合,既鍛煉了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又提高了學生的小組合作學習意識。學生擁有上臺展示的機會,鼓勵了學生大膽地表現自我。
二、品語言,挖含義——體會英式幽默
教師對文本語言進行細致解讀,確定語言目標,讓學生感知、理解和賞析語言是學生有效輸出和運用語言的前提。語法能力能保證語言的準確性,詞匯能力能保證表達語義的豐富性,修辭能力能更多關注語言美感[5]。因此,從語言角度解讀文本就是關注文本中的詞匯特征、語法特征、句法特征和修辭手法等,分析它們是如何為呈現文本內容服務的。通過解讀文本的語言、設疑追問,學生既可以挖掘語言的深層含意,拓展思維,也可以體會到作者的思想情感[6]。語言更是文化的載體,通過品析語言,教師能夠帶領學生體會語言背后的文化內涵。
例如,這篇文章的標題看起來與課文內容無關,這其實是英式幽默在思維方式和語言上的一種體現:用一種幽默的方式來講述嚴肅的道理。“遇到意外如何自救”本是嚴肅的話題,大多數以此為主題的文章會一條一條地列出我們應該做什么。本文則以英式幽默講述了一種自救的方法,并通過標題“Smile,please.”這一具有深層含義的句子幽默地表達出來。所以在While-reading環節,教師對標題“Smile,please.”的“smile”進行設疑深度解讀,詢問學生:“Who smiles?”再進行一系列的追問:“Can snake smile?”“What is Henry like?”“Whats the meaning of‘smile?”“Is the title reasonable?”之后,教師組織學生進行小組討論。學生通過小組討論,思考作者通過幽默的方式表達這事故想要傳遞的情感信息。通過問題追問啟發學生思考,發散其思維,引導學生對閱讀文本寓意進行深度思考,最終達到培養學生英語思維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