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圍繞“互聯網+”環境下的家校協同推進體育育人的主題探討,展開借助互聯網學習、上好趣味體育課、舉辦趣味運動會,豐富家校對體育的全面認知,增添家校對體育運動的喜愛,提升家校以體育育人的信心等方面的探索,深化新時代家校協同教育,更好地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關鍵詞】互聯網+ 家校協同 體育 育人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0)03A-0148-02
近年來,黨和國家高度重視體育工作,推動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加快推進體育強國建設。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指出:要努力構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教育體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養體系。而我國某些地區長期以來存在學生體育素質較低、社會適應能力較弱,有的學校體育課程流于形式、教學方法過于簡單、學生的體質呈現下滑趨勢等諸多問題。本文圍繞“互聯網+”環境下的家校協同推進體育育人的主題探討,凸顯學校體育作為教育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深度思考如何全面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以期為推動學校體育改革、發展學生核心素養提供有意義的參考。
一、借助互聯網學習,豐富家校對體育的全面認知
眾所周知,互聯網信息的傳播具有實時性與交互性的特點。我校圍繞主題詞“體育”專注于互聯網資源搜集,與師生、家長分享交流,進行快捷的正面引導和全方位溝通。譬如引導教師、家長深入學習與建設體育強國相關評論文章,如《習近平:體育強國夢與中國夢息息相關》《談建設體育強國,習近平總書記這些論述擲地有聲》、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體育強國建設綱要》等。教師還要積極向廣大家長推薦學習強國APP,其中海量的圖文和音視頻學習資源,讓學習更多樣、更個性、更智能、更便捷。家長可以引導孩子利用這個平臺進行拓展學習。各班教師和家長分享交流學生的學習體驗,比如打開學習平臺的“電臺——聽小喇叭”,家長可以帶著孩子主動了解更多體育健康知識,如“游泳時為什么要戴泳帽”“人為什么會流汗”等。再如,可以在學習強國“體育”專欄及時了解體育新聞,拓展對競技體育的認知,用簡短生動的體育“圖·視”播放,領略更高、更強的體育風采等。如果是體育“發燒友”,還可以在專欄找到“體育研究”,及時答疑解惑。簡而言之,借助互聯網讓教師、家長深入認識體育事業已經融入新時代的發展大戰略,學校、家庭應從多方面采取措施,全面貫徹落實黨的教育方針,努力做好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引路人。
少年強則國強。少年強不僅表現在思想品德、學習成績、創新能力等方面,也包括身體健康、體魄強壯、體育精神。這也是近年筆者主持的何薇特級教師工作坊、何薇名校長工作室聚焦的交流主題之一,工作室成員基于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以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為核心,在引領學生自主發展方面,激勵家校協同開展健康生活的探究,踐行“每天鍛煉一小時,努力學習(工作)每一天,幸福生活一輩子”的陽光理念,為社會傳遞更多正能量。
二、上好趣味體育課,增添家校對體育運動的喜愛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樹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開足開齊體育課,幫助學生在體育鍛煉中感受樂趣、增強體質、健全人格、錘煉意志。”教師要引導學生認識到,強身健體是做好其他事情的前提,需增強學生體育鍛煉的意識與習慣,經常組織學生開展體育鍛煉,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把身心健康牢牢抓在手中。
陶行知先生的“教學做合一”教育思想,為教師放手讓學生從事實踐活動提供了理論依據。我校鄭永老師執教的一年級體育課《老鷹捉小雞》,就贏得了師生、家長微信朋友圈的一大撥點贊。鄭永老師緊貼學生的直接生活經驗,遵循兒童的成長特點和規律,在教學過程中充分解放學生的眼睛、嘴巴、雙手、大腦、時間和空間,通過營造兒童樂園,培養學生的創造精神和創造能力。鄭永老師通過游戲讓學生明白“同學之間要相互關心愛護”的道理,初步掌握跑的基本技術,不斷鼓勵學生積極進取;還特別注重實現“提高學生的奔跑能力、靈敏性和協調性,促進學生下肢肌肉關節、韌帶和內臟器官機能的發展”的素質目標。這讓觀課教師、家長深深了解到,一節優質體育課對孩子們的健康成長是多么重要。觀課教師還提出建議,鄭老師在組織學生參與“大公雞對小公雞進行集訓”的游戲環節,可以適當增加學生自主實踐的機會,教師不要急于示范和講解,而是鼓勵學生先行嘗試、思考、討論,大膽發表個人的想法。這樣的教學改進,得益于陶行知先生的“處處是創造之地,天天是創造之時,人人是創造之人”教育理念指引。
另外,優秀的體育教師積極加入送教下鄉隊伍,助力城鄉教育均衡發展,更為控輟保學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礎。教師們深知,讓學生在校園找到樂趣,找到特長施展的空間,才能更好地留住學生,激勵更多學生積極向上。上學期,我校顧德毅老師到鄉村小學送了一節體育課,同行教師制作小視頻,生動記錄顧德毅老師上課的精彩片段,很多人觀看之后,對體育老師的專業、敬業心生敬佩,爭相分享到教師群、各班家長群和朋友圈,贏得教師、家長對體育課堂的支持和喜愛。
三、舉辦趣味運動會,提升家校體育育人的信心
中小學體育課程應當牢牢把握“教會、勤練、常賽”的目標,縱觀各中小學校每天的陽光大課間活動,大部分體育教師都能組織孩子們“勤練”,強身健體,在體育課上和學生一起練習基本的或專項的運動技能等。我校以每年的冬季趣味運動會把握“常賽”,促進班賽、校賽、聯賽等推廣普及競技運動,學生在競賽中健全人格,自覺養成不畏艱難、奮力拼搏的精神,校園里形成良好的體育文化氛圍。
為了更好地提升家長參與校園文化建設的意識,我校每一屆運動會都會特別邀請家長代表前來參加,進一步增強現場體驗,促進了解和信任。全體師生做到因地制宜,增加了運動會的入場和開幕式,極大增強運動會的儀式感,彰顯組織有序、分工明確、儀式莊重,節目精彩的會場風范。同時,北流市少年宮為運動會開幕式同步進行航拍,讓孩子們紛紛歡欣雀躍;各班家長志愿團隊傾力協助班級組織好各項競技活動,分享動感小視頻、美篇、音樂相冊等,為趣味運動會留下了精彩、美好的回憶。
2019年趣味運動會的開幕式上,學校要求部分社團進行匯報演出。其中紅星籃球社團接到匯報演出任務后,充分利用網絡資源具有可下載性、可儲存性等特點,通過反復觀看、比較網絡視頻《籃球小子》,創新了競技展示,社團成員在開幕式上的激情演藝博得觀眾的歡呼喝彩,為同學們提供身邊榜樣的思想引導和勵志教育。家長代表們和孩子參加項目競技時,積極以身示范、引領孩子弘揚“友誼第一,比賽第二”的道德風尚,誠信遵守比賽規則,激勵孩子在學習上也能敢于面對各種困難和挫折,樂于學習、勤于學習、善于學習。
值得一提的是,學校還特別增設“我最喜歡的趣味運動項目”和“我最期待的趣味運動項目”網絡投票活動。該項投票活動使用問卷網提供的免費投票制作平臺,通過體育科、信息科教師的通力合作,成功摸索制作了投票活動,也有效促進教師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的深度融合。根據投票數據分析來看,孩子們最喜歡的是集體項目,如20人迎面接力、12人集體跳繩、兩人三足親子活動;單人(雙人)1分鐘跳繩、定點投籃也是孩子們比較喜歡的項目;還有孩子們極為期待的趣味項目,有夾球跑接力賽、沙包投準、運水接力、1分鐘仰臥起坐等。開展網絡投票活動,為學校組織下一屆運動會提供借鑒,也吸引了更多家長引領孩子們強身健體,樹立更強的運動意識,從而以更充沛的精力投入學習,更好地達成宣傳、落實家校協同教育的效益。
綜上所述,體育可以強身健體,也是一種人格和品格教育。“互聯網+”大環境下,以體育育人這一項工作需要家庭、學校、社會的密切配合,激勵孩子們爭當新時代四肢發達但頭腦不簡單的優秀學子,讓孩子們因體育而煥發更為絢麗的人生。
注:本文系廣西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16年度廣西義務教育優質資源共建共享機制實驗研究專項課題“‘互聯網+環境下創新小學家校協同教育的實踐研究”(立項編號:2016JD098)的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何薇(1974— ),女,廣西北流人,高級教師,大學本科學歷,何薇特級教師工作坊、何薇名校長工作室主持人,研究方向:現代教育科研與教師成長、現代學校發展的實踐研究。
(責編 楊 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