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燕玲
雖然我們身處以漢語為母語的中國,但我們的小學語文教學中仍有不少學困生產生,學期卷面測試低分(低于40分)的在大多數學校都存在。有的學生從一年級開始就淪為學困生,如果老師不加幫助,家長又沒有較好的方法指導,學生疏漏的知識也像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多。本著“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理念,我們有責任在課堂上盡可能減少學困生的產生。
學生之間是存在差異性的,與學生學習成績相關的因素在于學生,更在于老師課堂的教學管理。把好每一課的關,每節課在“面向全體”的同時多一點“偏愛”,關注課堂教學策略的運用,就能減少一些學困生的產生。
一、培養興趣,從激趣導入開始
激趣導入能夠快速引起學生的注意,通過一段視頻、一幅圖片、一個謎語、一個情景、一個游戲,可以讓孩子注意到教學活動已經開始,并饒有興趣地跟著老師開始學習。
二、習慣糾正,從課堂常規抓起
好的學習習慣,能給孩子們帶來取之不盡的財富。課堂上的好習慣主要包括這些方面:聆聽習慣、提問習慣、思考習慣、自律習慣、書寫習慣、做筆記習慣等。
第一,學會聆聽。聆聽教師發言不插嘴,聆聽同學的發言不起哄,聆聽老師的提問再思考,這是一年級就要養成的好習慣。
第二,學會提問。舉手提問,根據老師的講解提問,聽完同學的發言再提問,正確組織語言表達問題。在課堂上多鼓勵學生提出問題,肯定他們提問的勇氣和提問的正確方式。
第三,學會思考。思考對于學困生來說是最懶得做的一件事,多加引導和鼓勵,通過多給課堂發言機會,答錯不批評,答對多肯定,導學生克服對思考的恐懼,從而建立起思考與快樂的連接。
第四,學會自律。先從他律開始。課堂上我們可以幫助學生把機制引導孩子,以小組比賽,貼小紅花,讓學生明白好的上課習慣是怎樣,也明白不好的上課行為該改正,從而學會自律。
第五,正確書寫。良好的坐姿、握筆姿勢可以幫助學生靜下心來寫字,他們會享受書寫的樂趣,體會漢字的美,從而生發對語文學科的愛。
第六,做筆記。培養做筆記的意識,中高年級了要學會預習做批注,批注筆記的內容要更多的指向“體驗”,除了記錄老師課堂所板書的,更要教給學生記錄有問題的,對文章內容的梳理概括等。學困生在做筆記方面,速度可能要稍慢一級,從聽到記,從記一點到記完整,從記老師的板書到能記自己的問題,逐步都該給予肯定,給予幫助。
三、降低難度,從問題設置琢磨
在課堂問題提問上,要多站在學生的角度出發,研究他們的閱讀“體驗”,聯系文本的關鍵知識點,提出關聯的問題。并搭建起問題的臺階,引導學生一步步深入文本,從而挑戰一些需要思考的抽象性的問題。
四、樹立信心,從評價語言入手
及時的評價語言,體現了斯金納的強化理論。小學語文的課堂教學中,肯定學困生的勇氣,通過肯定他們的態度、習慣,引導他們往前一步,回答得更完整,思考得更深入,可以具體表揚他正確的做法,或者從側面說出他給自己帶來的快樂,并請全班同學給與他一次掌聲,這都幫助這個孩子更好地肯定自己,樹立起自信心。
五、鞏固知識,從嚴抓練習著眼
學生究竟一節課學到了多少,隨堂一次小練習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鞏固,也可以幫助老師及時地發現學困生的存在,并及時消除錯誤的第一印象,加深正確知識的記憶。課后練習,抓嚴抓實,予以示范,引導孩子舉一反三。適度練習,才能更有效地達到鞏固的目的。
六、獨立運用,從跟進作業了解
作業布置合理,使學生每天較好地完成,大部分學困生的情況就能日漸消除。教師認真挑練習,設置分層作業,為其搭進步臺階。
跟進學生的作業情況,作業面批,對作業完成情況較好的學生以肯定,鼓勵他繼續努力,甚至可以有一些獎勵。有問題及時反饋,引起家長和學生的注意,在課堂學習中繼續調整。
學困生的轉化工作不在一朝一夕,但是可以著眼于課堂教學的點點滴滴。只要我們眼里有生,心中有愛,手中有法,就能逐漸減少學困生的出現。讓更多孩子能夠達到語文教學的基本要求,從而讓他們有能力借助祖國的語言文字去學習更的知識,了解更廣闊的世界。
責任編輯 邱 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