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對于人的本質的界定,在學術界存在較大的爭議。《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是馬克思關于人的本質最集中的體現,想要厘清關于人的本質的問題,必須要從《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入手。馬克思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第六條中,批判了費爾巴哈關于人的本質的觀點,并給出了回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人的本質也有了新的表現和解釋,理解人的本質,就要對馬克思主義人本觀做深入細致的研究。
關鍵詞:人的本質;實踐;社會性
人和動物在本質上的區別是確立人的本質的基礎,所以在探討人的本質是什么之前,就要厘清人與動物的聯系和區別,這對我們正確把握人的本質,在新時代對人的本質進行再思考起著基礎性的作用。
一、馬克思論人與動物的聯系與區別
首先,我們要清楚的是人與動物是有聯系的,甚至從某種程度來說,人從屬于動物。從與自然的關系來看,人與動物都是自然存在,“無論在人那里,還是在動物那里,類生活從肉體方面說來就在于,人和動物一樣,靠無機界生活?!笨梢姡隈R克思看來,人與動物一樣,是有生命的自然存在物,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依賴于自然界而生存,人與動物的生命活動都受自然界的制約。人和動物歸根到底是屬于自然界的,沒有自然界就沒有人和動物,人和動物都具有生物特性。從生產的角度來看,“誠然動物也生產,它也為自己營造巢穴或住所,如蜜蜂、海貍、螞蟻等?!睍呵也徽f生產是片面的還是全面的,單單從是否要生產這個起始點來看,人與動物處于同一起跑線上,蜜蜂筑巢,螞蟻挖洞,燕子搭窩……人類修建房屋,動物的生產勞動不能被否定,就像人的生產勞動現實存在那樣。
馬克思堅定地堅持唯物主義,認為人區別于動物的本質是社會關系,具體來說,人的本質區別于動物的本質的地方在于“兩個二重化”,第一個二重化是物質領域的二重化,即本我和對象化的我,動物沒有對象化的我的意識,而人則在自己創造的對象中反觀自身,確證自身,認識自身。動物的出于本能的勞動使它在自然界面前無所作為,只能在自己的肉體需要下進行生產,只能順應自然而無法改造自然,而人的有意識的自覺的勞動,不僅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進行生產,并且在不受肉體支配的需要時也進行生產。概括來說,可以把人與動物的區別歸結為生產勞動和社會性。第二個二重化是精神領域的二重化,即對現實的理解和信仰的追求,動物沒有對信仰的追求,而人則依托于對信仰的追求,使一個一個理想變為現實。
二、馬克思對費爾巴哈人的本質的回應
費爾巴哈在自然觀上是唯物主義者,在歷史觀上卻陷入了唯心主義,所以被稱為 “半截子”的唯物主義,正是這樣的矛盾對立,使費爾巴哈脫離現實性,把宗教的本質歸結為人的本質,馬克思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第六條中對其進行了批判,并且對費爾巴哈“人的本質”思想有所超越。
馬克思在分析人的本質時肯定了許多費爾巴哈的見解,如費爾巴哈用個人的本質說明宗教的本質,他領會到人的自然屬性,也認識到了人具有意識而動物沒有,費爾巴哈對哲學的巨大貢獻得到了馬克思很高的評價。但是費爾巴哈關于人的本質的錯誤理解也顯而易見,他把人的本質理解為“類”,即理性、意志和心。三者之間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完美結合構成了人的本質。他看到了人的本質,但沒有從實踐中認識人的本質,這一點被馬克思所批判并闡明,由此實現了對費爾巴哈人的本質理論的超越。
馬克思對費爾巴哈人的本質理論的超越體現在三個方面,凝結在這一句話中——“但是,人的本質并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具體分析,這一思想包含三個含義,也就是馬克思對費爾巴哈人的本質理論的超越所在。第一,馬克思以“現實的人”代替了費爾巴哈的抽象的“自然人”。這里的人既有“類”的含義,越是具有個體差異的現實的人。人與動物的根本區別在于人的社會本質,因而人的自然屬性不能考慮在人的本質內。再從人與人之間的區別看,很顯然自然屬性不能作為考察人與人之間差別的標準,要論其不同,只能從其經濟政治地位等社會關系和社會屬性考量。所以離開了社會關系,人的本質就無從考證。第二,馬克思以“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摒棄了費爾巴哈對人的抽象理解。延續上一點,在考慮了社會關系的情況下,還有衡量其深度和廣度,也就是說,到底是社會關系的其中一個或幾個方面決定人的本質?還是社會關系的總和決定人的本質?馬克思對此給了明確的定論并無可非議。人們在生產生活中形成了復雜的社會關系,在此基礎上,逐步形成家庭、階級、國家等,正是這些社會關系的總和決定了人的本質。第三,馬克思以實踐為基礎取代了費爾巴哈撇開歷史進程的想法。以社會關系的總和決定人的本質為基礎,最后將要考慮的就是這個社會關系是否是變化的?如何變化的?在費爾巴哈看來,社會關系是永恒的、靜止的、不變的,因為他撇開了歷史進程。而馬克思認為,社會關系是不斷發展變化的,并且是在一定的社會歷史條件下發展變化的,進而人的本質跟隨社會歷史條件的與時俱進而推陳出新,完全駁斥了費爾巴哈的觀點,實現了對他的超越。
三、新時代對于人的本質的新解
馬克思說人不僅具有自然屬性,而且具有社會屬性。人的社會屬性是人與周圍的事物發生關系時,表現出來的獨有的特性,目的意識性和勞動創造性是人的兩個最明顯的社會屬性。無論社會怎樣變遷,人類怎樣進步,時代怎樣與時俱進,都沒有和馬克思所總結的人的本質相悖。新時代,是信息的時代,我們通過網絡也看到了新時代人的本質的新的表現,總結起來,人的本質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人類的本質是復讀機。來自一款游戲,揭示人類愛跟風的本質。
人類的本質是真香。來自綜藝節目《變形計》中的臺詞,揭示人類喜歡立flag,并時常出現打臉情況的本質。當一個人前后矛盾相反的語言或者行為出現時,就會被調侃人類的本質是真香。
人類的本質是鴿子。起因于韓國人發在網上的一張照片,鴿子有兩種含義,第一,揭示人類喜歡放人鴿子的本質;第二,道理我都懂,可是鴿子為什么這么大。就是抬杠,不想聽別人的解釋的意思。
人類的本質是檸檬精。這個梗是從電競圈傳出來的。網絡社會中,很多互不相知的網友會對因為對方的優秀,或者是對名人明星的優秀不愿意承認,反而暗諷嫉妒他人,而酸別人的人被稱為檸檬精。容易嫉妒他人,喜歡酸溜溜的diss別人的本質。
不論是復讀機和真香,還是鴿子或檸檬精,可見,即便是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對人的本質的理解仍然是從馬克思的人的本質理論出發,以實踐為基礎,看到了人的真正的社會聯系,把人回歸到社會關系中,并且結合社會歷史進程批判了費爾巴哈的錯誤之處,使人的本質這個哲學概念得到了發展和完善。學習好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本質的理論,對于實現人的全面發展,保證人的美好生活的需要,實現人類解放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
參考文獻
[1] 劉丕坤譯.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26.
[2] 劉丕坤譯.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59.
[3] 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6.
[4] 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5] 劉丕坤譯.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6] 費爾巴哈.基督教的本質[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4.
[7] 謝靜,程璐璐.從《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第六條)再議人的本質[J].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2019(02):19-24.
[8] 張奎良.關于馬克思人的本質問題的再思考[J].馬克思主義哲學,2011(08):5-11.
[9] 夏雪.論馬克思對費爾巴哈人本思想的超越[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16.
[10] 莫放春.馬克思的“人與自然”和諧統一論[J].當代世界與社會主義,2009(02):30-33.
[11] 李俊春.馬克思關于人的本質思想及其啟示[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1(10):23-26.
[12] 李丹夢,李明.馬克思關于人的本質思想及現實意義[J].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2018(06):40-44.
作者簡介:楊靜(1994- ),女,漢族,山西陽泉人,蘭州財經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