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利德
摘要:本文圍繞PPP 模式下基礎設施建設項目融資展開分析,在簡要闡述PPP 模式基本內容的基礎上,分析了PPP 模式下基礎設施項目建設融資風險,進一步探討了行之有效的風險防控措施。
關鍵詞:PPP 模式;基礎設施建設;項目融資
近些年來,PPP 模式作為一種新型融資模式廣泛應用在項目融資中,極大推動了項目建設發展。尤其在基礎設施建設項目融資中的應用,以合作運行、風險共擔、利用共享方式,推動基礎設施建設項目發展,一方面可以緩解政府資金壓力,促進政府公共服務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有利于充分利用社會資本,促進社會經濟快速發展。但是,不可否認的是PPP 模式在基礎設施建設項目中的實踐運用,在融資方面存在一系列風險。因此,PPP 模式推廣應用在基礎設施建設項目融資中,需合理評估風險,予以行之有效風險防控措施,推動PPP 模式在我國基礎設施建設項目的應用發展。
一、PPP 模式基本內容概述
所謂“PPP 模式”,指的是以基礎設施與公共服務領域為基礎,政府與社會資本構建的一種長期合作關系模式。這種模式最大特征有:合作運行、風險共擔、利用共享等。一般模式社會資本承擔設計、建設、運營、維護基礎設施等一系列工作,投資回報主要以消費者付費服務以及特定環境下政府付費為主;政府部門主要負責監督工作,具體涉及基礎設施及公共服務價格、質量等,以此保證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利益最大化。PPP模式具體涉及現代融資模式、創新項目管理,核心目的是分擔項目風險。政府在利用社會資本的同時,會讓出一些傳統模式下政府權益,例如:經營權等,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社會資本,減少政府資金壓力;另一方面可以將項目風險合理轉接到社會資本方[1]。如此一來,政府與社會資本方兩者之間形成了“利益共享、風險共擔、全程合作”一種長期具有法律效應的共同關系,并且政府身份由基礎設施、公共服務提供者身份轉變為監管者,極大促進了社會資本的良性競爭,進而有助于促進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建設與服務整體水平的提高。另外,PPP模式的推行,讓社會資本進入到基礎設施與公共服務領域中,一方面增加了社會資本方的業務渠道;另一方面增強了社會公眾公共服務意識及社會認同感[2]。
二、PPP模式下基礎設施建設項目融資風險分析
(一)項目融資渠道單一
近些年來,PPP模式在我國項目建設中廣泛應用,為更多地吸引社會資本,我國政府部門在此期間,為有效拓展PPP融資渠道,立足于我國基本國情,推出了債券融資模式、創新型股權融資模式等多種融資渠道[3]。但是現實情況是項目融資主要以銀行貸款為主,上述項目融資渠道占比較少。同時,銀行貸款除了作為項目融資主要渠道之外,還集中體現在銀行貸款數額巨大,外加當前項目融資環境中,缺乏完善PPP融資制度體系和健全的信用環境,致使項目融資風險主要集中在銀行等金融機構身上,基礎設施建設項目中難以吸進社會資本,致使基礎設施與公共服務領域整體品質的提高受到一系列負面影響,最終影響到基礎設施領域的長期穩定發展[4]。
(二)缺乏良好的信用環境
基于基礎設施建設項目整體發展環境而言,長期以來,基礎設施項目建設主要以政府為主導,具有壟斷特征。近些年來,PPP模式雖推廣應用在基礎設施領域中,但是實踐中,由于信用環境尚未完善,致使大量社會資本難以進入到基礎設施中,更為嚴重的是部分地區,存在政策性文件嚴管社會資本準入基礎設施領域,借助政策等手段,強勢干預社會資本進入基礎設施領域。另外,PPP 融資模式下,公私合營項目本應在吸進社會資本后,由社會資本方承擔部分傳統模式下政府權益,但是實踐操作中,政府出現不放權行為,致使基礎設施項目全過程中的一系列操作,例如:施工、運營、財務管理等,本由社會資本方的相關部門負責,但是實踐中完全受制于政府部門,致使社會資本方合法、正當權益難以保障,不利于基礎設施建設項目的融資。
(三)融資風險控制難度大
伴隨PPP模式推廣應用在我國基礎設施建設項目中,為了更好地發揮PPP模式應用價值,我國政府圍繞PPP模式應用,構建了PPP制度框架初步完善了PPP模式的制度體系。然而,由于PPP模式推廣應用時間短,制度建設遠遠落后于PPP項目總量發展水平,致使PPP項目融資面臨巨大來源于制度方面的風險。尤其是項目盈利前景預測機制方面,顯然存在巨大缺陷,致使項目融資過程中,缺乏合理的項目評估、預測等,增加了PPP項目融資風險發生幾率。
三、PPP模式下基礎設施建設項目融資風險防控措施分析
(一)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參與主體積極性的提高
政府需充分利用PPP模式,調動基礎設施建設項目中主體的參與積極性。唯有如此,才能將項目融資風險扼殺在搖籃中。首先,重視政策等有效舉措,吸引社會資本參與基礎設施建設項目中。同時,基礎設施項目建設需高素質專業技術人才提供保障,意味著實踐中,還需要予以政策等有效良策,引進具備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的高素質專業技術人才參與基礎設施建設項目中。如此一來,一方面可以在社會資本方參與下,緩解政府資金壓力;另一方面在大量高素質專業技術人才的參與下,有助于提高基礎設施項目整體工程質量。其次,重視社會資本方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參與度的提高。唯有如此,才能讓政府與社會資本方群策群力,進一步提高基礎設施建設項目整體管理水平。同時,政府與社會資本方通力合作,可保證基礎設施建設項目保持永久技術優勢,為高質高效建設基礎設施項目提供技術保障。
(二)完善基礎設施建設項目融資體系
融資體系的完善,具體言之,主要涉及兩方面的內容。一是完善信用環境。針對現階段我國基礎設施領域PPP模式中的信用環境問題,政府相關部門需圍繞信用環境問題,加快完善信用監管機制,并重視社會資本方信用管理,以此在社會范圍內,營造一個良好的信用環境。同時,政府部門需鼓勵信用高的社會資本方參與基礎設施項目建設、運營等過程中,如此整體提高基礎設施建設項目管理效能。二是拓展融資渠道。針對現階段我國基礎設施建設項目PPP融資主要以銀行貸款為主要問題,政府相關部門需積極拓展項目融資渠道,減少銀行貸款比重,逐漸增加其他渠道融資渠道,充分挖掘項目市場經濟價值,鼓勵社會資本的進入,最大化PPP項目經濟效益。
(三)增強基礎設施建設項目融資風險防范能力
PPP 模式下的基礎設施建設項目,政府在選擇合作伙伴時,需擇優選擇,重點考慮社會資本方的管理資質、經營信譽等,保證基礎設施建設項目融資順利達到預期目標。同時,PPP模式下,政府需重新定位自身的角色,始終認識PPP模式不僅是一種融資平臺,也是一種平等的合作關系,不能完全以行政命令方式,強加干預項目管理,需重視與項目參與方的有效交流,充分發揮社會資本方在整個基礎設施建設項目中的作用,具體涉及技術優勢、資金優勢、管理優勢等。同時,派駐專業管理人員,參與基礎設施建設項目管理工作中,對項目全過程操作進行有效監管。另外,政府需正確處理好基礎設施項目實施期間牽涉的環境保護因素、行政因素、金融因素等;同時明確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參與方的管理權責,優化管理流程,完善制度,優化執法環境。唯有如此,才能不斷強化基礎設施建設項目融資風險防控能力,進而為PPP模式下的基礎設施建設項目順利進行夯實基礎。
四、結語
總而言之,PPP模式在現代項目領域中推廣應用,具有諸多應用價值。PPP模式在基礎設施項目中的推廣應用,融資存在一系列風險,不利于PPP項目的可持續發展。因此,相關人員及部門需做好PPP融資風險的分析與預判,予以提高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參與主體積極性、完善基礎設施建設項目融資體系、增強基礎設施建設項目融資風險防范能力等良策,確保PPP模式下的基礎設施建設項目穩定、健康、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孫偉.基礎設施建設PPP模式融資的經驗性規律及策略優化——基于兩個典型案例的分析[J].經濟縱橫,2019 (07):120-128.
[2]徐峰.淺談PPP新模式下基礎設施建設領域黨建工作提升策略——以晉紅高速公路黨建工作管理為范本[J].現代國企研究,2019 (04):220-221.
[3]王阿妮.PPP模式下公共基礎設施資產價值的確定――基于《政府會計準則第5號——公共基礎設施》[J].行政事業資產與財務,2019 (01):15-16.
[4]王恕橋.PPP模式在城市基礎設施建設中的運用——以甘肅省張掖市為例[J].新西部,2018 (36):1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