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曉輝 張理航

摘 要:南京雨花臺,是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共產黨人最集中的殉難地。在這里,無數革命先烈用鮮血和生命,鑄就了不朽的精神豐碑。“信仰、忠誠、為民、擔當”的雨花英烈精神所具有的厚重革命歷史內涵及其所承載的革命精神,是對大學生進行革命傳統教育、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珍貴教材,也是新時期高校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素材。
關鍵詞:雨花英烈精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一、雨花英烈精神的提出及相關研究梳理
根據新的歷史條件,把握雨花英烈精神在新時代的價值訴求,進而總結出雨花英烈精神的時代價值,并在此基礎上提出開展雨花英烈精神教育的路徑和方法。這些研究成果為后續研究提供了良好的研究基礎,在文章中,筆者將以金陵科技學院為例,嘗試對如何把雨花英烈精神嵌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問題進行研究。
二、新時代高校弘揚雨花英烈精神的必要性
在新時期時代背景下促使我們青年學生堅定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理想信念,促使我們青年學生用行動詮釋責任與擔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學生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抓好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對高校高質量發展、培養社會有用人才發揮著積極作用。
三、金陵科技學院弘揚雨花英烈精神的現狀及問題的調查分析
為較為全面系統地了解高校弘揚雨花英烈精神的現狀,筆者通過不記名網絡問卷調查,面向金陵科技學院收集相關數據,為文章研究雨花英烈精神嵌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數據支撐和現實依據。
(一)問卷調查的設計與分析方法
問卷調查是文章實證研究的一種重要形式,筆者網絡發布《高校弘揚雨花英烈精神狀況調查問卷》,以不記名方式向金陵科技學院大學生投放問卷調查,得到問卷反饋402份。本問卷一共有8道單選題和4道多項選擇題。整個問卷設計貼近大學生學習生活,通過定性與定量分析相結合的方法,對金陵科技學院弘揚雨花英烈精神的現狀進行研究,以便探尋將雨花英烈精神嵌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路徑。下面結合此次問卷調查的相關統計數據,客觀分析金陵科技學院弘揚雨花英烈精神的基本情況及其存在的問題,并探討問題產生的原因。
(二)被調查者的基本情況
參與本次網絡問卷的在校大學生共計402名,樣本完成度較高,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和參考價值。填寫問卷調查的大學生中,女生195名,占48%,男生207名,占52%。其中,大一學生占36.2%,大二學生占24.3%,大三學生占35.5%,大四學生占3%,其他占1%;文科專業人數占38.4%,理科專業人數占61.6%。從圖1可以看出,此次受調查大學生的結構層次合理,作為應用型本科,在校大學生中男生人數略多于女生人數,大學生的年級比例分布合理,也符合金陵科技學院的學生分布狀況。
(三)問卷調查結果的數據統計
通過對問卷調查結果的分析可以發現,同學們對雨花英烈事跡有一定的了解,對他們身上體現出來的高尚品質和革命精神持普遍的欣賞態度,并認為很值得學習,對新時代弘揚雨花英烈精神的必要性也持高度的認同態度。但同時也發現,同學們對雨花英烈事跡的了解有很大局限性,只知道少數人物的事跡,對雨花英烈群體英雄事跡的整體認知不足。雖然對雨花英烈精神持欣賞和認同態度,并認為很值得學習,但對該精神的內涵和特點,尤其是對其時代價值尚缺乏深刻的把握。另外,同學們獲取相關信息途徑的有限性,也反映出學校在開展相應教育活動方面形式不夠多樣,內容不夠豐富。
四、雨花英烈精神嵌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路徑
(一)注重傳承闡釋工作,對接融入大學生學習生活
走過戰爭年代的血與火,和平年代同樣需要英雄情懷。雨花英烈的事跡很好地詮釋了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使命、理想信念和家國情懷:為民族謀復興,為人民謀幸福。對于理想信仰缺失的當代青年學生來說,雨花英烈精神彌足珍貴,新時代將雨花英烈精神嵌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關鍵是賡續雨花英烈的紅色基因,傳承與弘揚雨花英烈精神,離不開躬身實踐、砥礪前行。用好南京本地雨花臺烈士紀念館這個紅色實地教育資源,理論和實踐真正結合起來,讓高校大學生講好雨花英烈故事,真正的讓雨花英烈們“活”起來,營造良好氛圍。
(二)創新豐富途徑方法,增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實效
要充分利用雨花英烈精神數字化資源,在開展雨花英烈精神教育過程中,繼續著力推進傳統教育方法與信息技術融合。運用新媒體技術,比如微博、微信、QQ等網絡媒體進行“雨花英烈事跡”、“弘揚雨花英烈精神”等方面的宣傳,定期向金科學子推送紅色文化,發揚傳統、傳承基因,不忘初心、牢記使命,讓紅色“種子”遍灑校園,通過互聯網等更契合青年人“口味”的平臺,向當代青年人傳播雨花英烈的故事和精神,實現“同齡人”之間跨越時空的“對話”。
(三)注重統籌系統規劃,構筑相關長效機制
創建雨花英烈精神思想政治教育品牌工作,貴在形成合力。院黨委組織的各項黨建創新、黨日活動、書記項目等,學生的團日活動、主題班會、暑期社會實踐等都可以圍繞雨花英烈精神教育,同時學院創造條件構建關于雨花英烈精神的數字陳列館、圖書預覽室、翻轉教室等,集全院之力培育品牌。另一方面,構建思想政治教育長效機制,重在隊伍建設。要培養、建立一批有志于長期研究雨花精神、具備相應能力的黨務工作人員、輔導員擔任講課教師,逐步形成骨干教師隊伍。征得校馬克思主義學院指導和幫助,建立校內兼職隊伍。聘請雨花臺烈士陵園“雨花英烈研究院”的研究人員擔任指導教師,經常性開展高水平的“雨花英烈精神”紅色系列課程等。引入認證理念,按照認證套路來促進,甚至可以說重構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是我們著力的一個創新。目前,工程教育認證僅限于教學計劃內有學分的課程,在第二課堂,尤其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把學工系統培養人才所做的大量工作納入對培養目標、畢業要求的支撐,僅有個別高校在探索。結合金陵科技學院工科重點專業工程教育認證的契機,把雨花英烈精神教育做成符合認證規范、彰顯我校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示范品牌,寫入自評報告。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2] 惲代英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惲代英,2014.
[3] 雨花魂[M].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中共江蘇省委黨史工作辦公室,2015.
[4] 雨花英烈家書[M].南京:南京出版社,2016.
[5] 秦在東,肖薇薇.雨花英烈精神的科學內涵、現實功能及時代價值[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5(23).
[6] 王躍.雨花英烈精神的時代價值[J].群眾,2016(07).
[7] 趙慧.雨花英烈精神的弘揚與傳承[J].黨史研究,2016(09).
[8] 張家芳.雨花英烈精神:主要特點、歷史成因及踐行路徑[J].中共南京市委黨校學報,2018(05).
[9] 吳光祥.新時代雨花英烈精神的主旨意蘊與傳承指向[J].中共南京市委黨校學報,2018(05):6-10.
作者簡介:馬曉輝(1989- ),女,江蘇南通人,碩士,助教,金陵科技學院輔導員,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張理航(1981- ),男,河南南陽人,碩士,講師,金陵科技學院輔導員,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