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雙版納職業技術學院 云南 西雙版納 666100)
人類的直立、獲取生活資源、繁衍生息、智力發展過程中走、跑、跳、投、攀爬等作為最基本的生產勞動和日常生活技能本領傳授給下一代,這就是體育教育的萌芽,體育作為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而逐漸形成和發展起來的。這些動作技能傳授與發展從人類活動開始延續至今,更為合理,更為科學,改變著人類進化過程。人類從出生開始,從滾、爬、走、跑到各種各樣的動作模仿、鍛煉,無不是為了生存、提高人體強壯、改善人的生活條件。只有當人類具備了強健的體魄,才能夠適應社會生存;在人類發展時代,人類靠著強健的身體與野獸作斗爭,捕獲食物,適應惡劣的自然環境。在現代社會,人類的吃、住、行生存條件大大改善,出門有“車”,家務有家政,繁重的體力勞動由機器取代。當前的學生能坐不站著,能躺不坐著,有坐車絕不步行,排隊等電梯,也絕不爬樓梯,導致身體的各項機能退化,在經濟發展時代,物質文化的追求、生活舒適的享受,導致“三高”、心腦血管病在我國居高發病,現代“富貴病”高發的重要因素,就是現代人缺乏必要的健身運動。
體育根本是增強體質,以走、跑、跳、投、攀爬身體練習手段等,通過一定強度的刺激反應,促進身體的生長發育和體能發展,以提高速度、力量、耐力、靈敏、柔軟、協調等身體素質;從中培養人的意志品質和良好的精神素養,養成文明健康生活方式,具備在不同環境中生存適應能力。
在我國教育體制中,從幼兒園開始一直到大學必須開設體育課,十六年的體育教育占據了人一生的黃金時段,1995年國務院發布實施《全民健身計劃綱要》明確提出全面提高我國全民的體質與健康水平,于2002年開始在全國試行 《學生體質健康標準》,2007年正式在全國中小學校的具體實施,測試的目的是為了貫徹落實第三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提出的 “學校教育要樹立 ‘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的精神,促進學生積極地參加體育鍛煉,上好體育課,增強學生的體質和提高健康水平,把學生培養成為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但是,16年的體育教育結果如何?
2010年通過《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的測試,監測數據顯示“我國學生總體情況令人擔憂”,近視率、肥胖率顯著增加,速度、力量、耐力明顯下降,2014年近二十年的學生體質測試數據顯示,學生的身體素質依然明顯下降,學生的軀體健康狀況越來越差,心理疾病顯著性增加,一大批問題學生表現出來,分析其主要原因是我國一年一次的應試教育選拔人才,導致青少年學生在生長發育時期是坐在四面墻的教室里長大的,學校的評價指標是升學率,致使學校體育課在畢業班級名存實亡;其二,獨生子女的實施使他們成為家中嬌貴的“天使”,家長害怕自家的小孩磕著碰著,怕累、怕熱、怕曬、怕冷、怕苦,捧其成長,教師不敢管、不能管、害怕管、更怕學生在自己的體育課堂上出點問題,用自己的“飯碗”去承擔責任,惡性循環,結果出現越來越多的自私小孩、越來越多的“小娘炮”、越來越多的四肢不全,運動素質和生存能力極度下降。
樹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建立促進學生身心發展的長效機制,必須明確教育的方針,建立科學的教育觀,淡化升學率的競爭為導向的教育管理制度,推進素質教育的全面實施。以文化人、以德育人,提高學生思想水平、政治覺悟、道德品質、文化素養高等學校體育承擔教育的主體工程。體育課不同于其他學科,是以室外身體練習為主,教室為輔,以走、跑、攀、爬、跳身體活動形式,獲取人一生的運動技能,通過科學的、持久的、完整的一系列體育課程教學,以一定的強度刺激,激發鍛煉學生的速度、耐力、力量、協調性等各身體能力,增強人的體質,同時,克服學生思想的惰性、怕苦、怕累、怕臟等少爺小姐毛病,促進學生思想品質、心理健康的全面發展為基礎,提高人的素質和質量。
人身體上的疾病尚可醫治,但心性疾病則很容易使一個人萬劫不復,人的健康第二個層面是心理健康,一般來說,心理健康的人三觀正,能夠適應環境,善待自己、善待他人,具有一定的人格魅力;能夠正確的處理痛苦和煩惱,適時地從痛苦和煩惱中解脫,積極面對人生;善于學習、充實自己,會享受美好的人生。
學校教育“立德樹人”是現代教育的需要,高校體育課是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除擔負培養青少年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重要使命,發展學生身體基本素質、塑造健康的體型外,是促進高校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人格發展重要的啟迪課程,具有不可替代的功能:體育課通過學生克服身體練習過程中困難、生理極限、疲勞、疼痛、挑戰等,克服對器械的心理恐懼、一次又一次的重復練習,持之以恒、以不懈的努力換取成功的喜悅,這樣才能培養學生勇敢、頑強、不放棄、持之以恒的健全人格;才能培養樂學善學、堅韌樂觀、自信自強、具有自制力、調控自己情緒能力的人生觀;才能培養團結互助、樂善好施、履職盡責,具有擔當責任的價值觀。
傳統的體育課教學模式一般是以教師的講解、引導、示范、學生練習等為教學的主要手段,幫助學生建立動作的概念,基本上學生完全靠模仿和自身理解去學習和練習動作,這里存在問題:
學生聽教師上課時簡單講述動作技術要領,這是學生抽象思維的理解,對于學生來講,難度較大,特別是對于人數較多的班級,個體差異較大,無法到達教師的要求,絕大多數的學生處在茫然階段。
體育課中學生通過教師示范動作了解技術動作的最直接的教學方法,明顯存在教師的示范教學畢竟有限缺點:(1)體育教師不是完人,示范動作的規范性、準確性、優美性存在偏差;(2)齡偏大的體育教師示范動作隨著年齡的增加會逐漸減少,學生學習技術動作的唯一直觀教學方法也大打折扣;(3)體育涉及面廣,體育教師不可能面面俱到。
目前,高校體育課由于設備、場地、規避風險等因素,我們的體育課變成了“不出汗、不臟衣、不受傷、無器械、無強度、無對抗、無風險”的溫柔課,學生課堂中沒有強度刺激產生不了任何興趣,造成學習無壓力、無動力。
現今高校體育課的迷茫是邊緣化,教學內容雜、散、不系統、健身目標不明確,學分少且容易過是高校體育課存在的詬病,所以體育課不受學生待見,學生難教、學生懶惰、不能吃苦、素質下降,雖然和我們的教育體制有關,同樣和我們的教學存在的缺陷有關,一個體育教師在短短的課堂上僅僅用講解、肢體語言、示范教會那么多的學生,即使用盡渾身解數也是難以完成教學任務,學生練習強度不夠難以完成健身目標。
在信息、媒體發達的今天,教育部門、學校作為清水衙門,非常重視名譽,針對“弱勢群體”的學生,教育部門、學校、教師無力承擔教學中的事故,自我保護意識逐漸升級,體育教師更是害怕丟掉自己的工作飯碗。在公共體育教學中已經很難看到體育教師使用跳馬、單杠等危險的教學器械和進行略有難度的體育教學任務,以“快樂體育”為主導的體育課失去了獨有的魅力,健身強體、立德樹人價值大大打了折扣。

表1 學生與體育教師的關系
問卷調查:升學質量高、重點學校,對體育課的認識和興趣較低,體育課有與無對學生來講,沒有太大的關系,與體育教師的接觸和了解非常少;相反,學校課外活動組織較好的地區、鄉鎮學校、貧困地區的學校對學生對體育教師的認識和崇拜非常高,很多的調皮學生也非常喜歡體育教師,甚至也只有體育教師能管的下來。

表2 學生眼中的手機
問卷調查:前面的四項調查率高達100%,但是,把手機作為移動的電腦用來查詢資料和學習的工具的比例非常低。

表3 體育教師的示范教學能力
問卷調查:體育教師的教學能力與項目有關、與性別有關、與年齡有關;但是,學生體育課堂上玩手機的概率達到90%以上。

表4 用手機軟件結合互聯網學習體育動作技能的優勢
問卷調查:體育課是沒有預習的概念,學生到課堂上才知道要上什么內容,也不存在課外的作用,學生主體上是非常被動學習,在我的“互聯網+手機”相結合的課堂實踐教學中,我把教學任務提前布置,要求學生準備服裝、水、以及預習教學內容,學生的反應較好,特別是用手機軟件學期完成女生60公里、男生學期完成80公里的耐久跑,效果非常好,大的數的學生養成體育鍛煉的習慣,并從中提高了身體的體質。
如何上好高校的體育課,作者從事體育教育一線三十多年,對快樂體育、為“安全”體育放棄體育器材教學有諸多的看法,一直摸索探求高校體育課的課改新摸式,針對目前體育課的特點:室外教學、場地空曠、一名教師、幾十名學生、瞬間技術學習掌握等因素,于2017年開始探索“互聯網+手機”輔助體育教師進行體育課教學,學習效果顯著。
當今,學生是人手一機,他的多功能使學生片刻不離,娛樂休閑、聊天上網,使我們的學生成為了低頭族,占據了生活的全部。

表5 在校2018級大學生 (n=100)
在調查中學生回答手機主要作用占第一位是:上網游戲,第二位是聊天購物,第三位是視頻拍照,其次才是接聽電話,在校園到處可見學生上課玩手機、晚上不睡覺玩手機、考試也在玩手機,手機的便利遠遠大于弊,已經成為了學生身體的一部分,并占據了學生的靈魂,成為了新的毒品。
目前,我國絕大多數大中小學校采用禁止學生帶手機進入校園,不允許課堂上使用手機。但是“低頭族”成為傳統課堂上越來越不容忽視的一道“風景線”,學生不惜找任何借口逃避練習,讓教師痛恨不已。疏導大于強壓,對于當今在校大學生來說,手機它的迅捷、方便與實用價值已經代替了ipad和手提電腦,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手機對教師和傳統體育課堂的挑戰,實質上就是移動互聯網對傳統教學的挑戰。體育教師要如何與手機爭奪我們的體育課堂陣地呢?
將“互聯網+手機”引進體育教學中,就是意味著學生可以帶手機上課堂,鼓勵和引導學生應用手機和互聯網輔助教學,不在將手機拒之門外,讓手機和互聯網在體育教學中和平共處,發揮優勢取長補短。作者針對體育課的特點和手機的優勢,通過互聯網信息整合進入體育課教學實驗一年,效果顯著。
傳統體育課學生在課前是沒有預習,沒有準備,學生非常被動的在上課時聽教師的講解、示范、練習,導致學生學不會,所以學習的積極性不高,產生抵觸心理,不愿意學,不喜歡體育課。挑戰傳統式的體育課,利用手機和互聯網將體育課的教學內容、任務、目標以微信或者QQ提前下發到學生的手機上:(1)讓學生了解體育課上課的內容,準備好服裝、做好心理準備;(2)讓學生通過手機預習、了解上課的內容和目標;(3)布置體育課前的任務和提問,為上課做好準備;(4)要求學生體育課利用互聯網的信息查詢技術動作和技術環節,在學生的意識上建立技術動作的基礎概念,起到預習的作用。
體育課傳統教學主要是以身體活動的形式進行身體鍛煉為目的,而且主要是以教師講解和示范為教學手段,學生抽象思維理解為學習方式,需要在一瞬間對技術動作進行理解和完成一系列復雜的身體動作,大部分學生很難完成學習任務,只有極少部分協調、反應敏捷的學生能夠很快接受,比如:武術、操化類項目、跳遠等,利用“互聯網+手機”做教師的助手在體育課堂上的應用最為有利是技術動作重復的示范:(1)彌補教師示范動作的不足,如教師年齡偏大、非所學專業技術動作不到位、學生人數較多、教師身體欠佳等因素造成的技術動作示范不足;(2)彌補體育課教學時間不足,造成的學生接受技術動作能力的不足;(3)學生接受能力參差不齊、部分學生的協調能力、理解能力較弱,無法掌握技術動作的不足;(4)彌補技術動作相對較難,學生一時無法掌握的技術動作的不足;(5)彌補教師動作不夠優美和規范的不足;(6)彌補教師技術動作環節示范不夠清晰的不足。
利用“互聯網+手機”把體育課堂上的技術動作用科技的手段鮮明、生動展示,給學生一個視角沖擊,通過邊看邊學邊模仿邊思考,提高了學生學習注意力,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可以借助“互聯網+手機”掌握技術動作的連貫性,避免了教師在動作示范時無法展示的動作定格,改變學習的方式,彌補了學生學習新的技術動作的恐懼,直觀地將學習動作技術展現在學生面前,有效幫助快速理解動作要領,降低了動作技術學習難度,針對關鍵技術要領和環節以及疑難問題還可以反復觀看、模仿、領會,促進技術動作技能的掌握;同時,學生自己把學習的技術動作利用手機互相拍照、錄制,可以直觀看到自己的技術動作,對比審視自己的學習情況,及時發現問題、糾正錯誤動作,進而建立正確的動作技術,形成良好的運動感知,使學生不但學會技術動作,還建立動作技術的美感、姿態的美感、形體的美感,增強了學習興趣,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習慣與能力,達到“授人以魚”的目的。
傳統的體育課在教學結束后教師和學生以及課堂就沒有任何的鏈接,利用“互聯網+手機”教學在體育課結束后依然可以把教師、學生和45分鐘的教學課堂聯系起來:(1)學生相互學習、相互交流學習技術動作的心得體會;(2)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分享自己的技術動作圖片和視頻,使學生樂在其中;(3)教師根據教學情況有目的選擇和應用教學中努力勤奮、有趣事件、互助感人的片段進行提示與引導學生樹立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4)建立融洽的學習氣氛,教師關心學生,發揚教學民主,傾聽學生意見,學生尊重教師,自覺積極學習,形成良好的師生關系,促進教學。
改革體育教學方法,探索教學途徑,作者在用一年多的時間摸索新的教學模式:就是用學生眼中非常重要的手機整合互聯網信息應用到體育課教學中。利用當今手機功能先進性,上網速度越來越快、涉及知識面越來越廣的功能,讓手機進入校園成為教師和學生學習與交流的重要工具,利用碎片式學習,微課、翻轉課堂的應用,視頻錄像教學,讓學生通過手機即時看、即時討論、即時提問、教師通過手機建群和APP查看學生學習情況,引導學生用手機幫助自己提高學習、自覺學習,充分發揮信息科技的作用,把運動技能、身體健康、心理健康、人體質量等相關目標有機整合,讓學生愛上體育課,在學生喜愛的體育課陪伴始終,完成學生的人格、體格、性格的塑造;情商、智商、的培養;責任感、正義感、使命感的建立,不做手機的奴隸成為手機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