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峰 周慶平
摘 要:將課外閱讀納入課堂教學是部編版小學語文教材的一大特色,而繪本是非常適合小學生閱讀的課外讀物。本文結合課堂實例探討了如何利用繪本輔助語文課堂教學、夯實語文教學成果,從而延伸語文課堂教學,希望通過繪本閱讀與部編版小學語文教材的整合,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關鍵詞:繪本閱讀;課堂教學;整合
中圖分類號:G427?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文章編號:095-624X(2020)02-0059-03
引 言
隨著教育部統編版(以下簡稱“部編版”)小學語文教材的全面使用,部編版小學語文教材增加了《和大人一起讀》《快樂讀書吧》《名著導讀》等多個欄目,將課外閱讀納入課堂教學,這是對教材內容有益的補充,是非常重要的學習資源。
教師應該為學生提供什么樣的課外讀物呢?繪本圖文并茂、生動形象,充滿童真童趣,符合小學生的心智發展特點和閱讀水平,成為低年級課外閱讀的首選。本文將結合具體實踐探討小學語文繪本教學策略,以期為廣大語文教師提供一些借鑒。
一、巧用繪本輔助課堂教學
1.增強課堂教學的趣味性
繪本故事貼近小學生的生活和心理,借助它可以拉近學生與語文課堂之間的距離,增強課堂教學的趣味性[1]。部編版小學語文第一冊第四單元的口語交際是“我們做朋友”,由于學生入學兩個多月了,已經相互認識了,為了增加課堂的趣味性,激發學生對這一內容的興趣,課上,筆者為學生講了繪本《小白找朋友》:“小白出生在遙遠的島上,他很孤獨。終于有一天,他勇敢地走了出來,去尋找朋友,他找了好久好久,幸運地遇見了愛麗絲,他想和她交朋友。一開始,他們不知道該干什么。在這之前,他們誰也沒有交過朋友??墒牵芸欤麄兙椭?,他們在一起是多么美好?!边@節課的口語交際活動也由此拉開了序幕,筆者對學生說:“同學們,你們知道小白和愛麗絲是怎樣成為朋友的嗎?他們倆初次見面時會說些什么呢?”學生頓時興奮起來,你一言我一語地熱烈討論起來,很多學生不自主地表演起小白和愛麗絲的對話……學生在不知不覺中進入了角色,進入了課堂,進入了口語交際的學習,同時其閱讀興趣在繪本故事中播下了種子。
2.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
繪本通俗易懂,學生樂于接受,因此,將繪本故事與課文內容相結合,不僅能豐富課文內容,還能使學生的思維得到培養。
部編版小學語文第一冊開篇的內容就是“我上學了”,其中第二部分以“我是小學生”為主題,學生通過學習兒歌《上學歌》既體驗了上學的喜悅與自豪,又使其完成了角色轉換意識。很多剛入學的學生可能會有一個心理適應期,如何幫其順利度過適應期呢?《小阿力的大學校》正是這樣一本溝通大人和孩子心靈世界的繪本,它能夠讓教師走進學生的世界,也能夠讓學生感受到教師與同學的愛。
課上教師邊講述故事邊激發學生思考、交流,師生、生生一起互動。
教師提問:“小阿力剛開始有些害怕上學,同學們猜猜他為什么害怕上學?”
這一問題有助于教師了解學生的真實想法,進而對其做出有針對性的引導。
教師提問:“阿力的媽媽為阿力準備了第二天上學需要的東西,你的媽媽為你上學準備了哪些東西呢?”
這一環節的設計讓學生開始有了“自己是小學生”的角色意識。
教師提問:“小阿力來到新學校,貝瑞老師帶小阿力參觀學校,告訴小阿力很多事情。你們想了解我們的校園嗎?”(播放校園的圖片或視頻,教師簡單介紹學校。)通過對校園的進一步熟悉,學生對學校、對老師少了陌生感,對上學自然而然地充滿了期待。
教師提問:“小阿力認識了一個新朋友,你在學校里認識新朋友了嗎?他是誰?”……
通過故事的推進,學生都進入了“學生”的角色,更快地適應了新的環境,同時對《上學歌》這首兒歌有了更深刻的體會。
3.鞏固課堂教學成果
繪本閱讀可以從字詞積累和提高閱讀理解能力等方面鞏固課堂教學成果。
首先,字詞積累方面?!读x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要求小學階段的識字量達3000個,絕大部分生字集中在中低段。大量的識字要求,讓很多一、二年級的教師和家長苦惱:“學生對識字沒興趣;學生的識字能力不夠;學生不會運用所學的字詞……”對于這些問題,繪本能為學生提供有效的幫助,如低年級學生以形象思維為主,繪本中生動有趣的圖能刺激他們的視覺,再加上有趣的繪本故事,更能激發其閱讀的興趣;很多繪本中的文字都標識了拼音,既幫助學生鞏固漢語拼音,又降低了閱讀的難度,提高了學生閱讀的信心;學生通過大量的繪本閱讀,自然而然地鞏固了字詞,增加了積累,同時培養了語感[2]。
其次,提高閱讀理解能力方面。繪本故事將抽象的文字內容配上直觀的畫面,有助于提升學生的理解能力。學生在閱讀繪本時可以結合畫面理解繪本中的文字,降低理解文字的難度,同時學生借助直觀的畫面體會故事中的人物情感,加深了其對繪本故事的理解。
當學生步入小學中高段的學習后就要進行整本書的閱讀。在閱讀教學時,教師可以借助繪本引導學生進行整本書的閱讀,如讓學生結合課外讀物中的文字,在頭腦里想象相應的畫面,或者畫下來,以“畫面”助“學文”,以“文字”助“想象”,進一步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例如,在指導學生閱讀《魯濱孫漂流記》時,教師可以采取這樣的方法:在讀到“有一次,魯濱孫乘船前往非洲……一個人被大浪沖到海島邊。這是一個……荒島……”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想象:“這個荒島會是什么樣子?沒有……沒有……沒有……魯濱孫當時的心情、表情、動作是什么樣的?他會說些什么、想些什么、做些什么?”學生在想象畫面的過程中,也就自然而然地理解了魯濱孫處境的艱難。
二、善用繪本提升學生的言語智能
1.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
“喜歡閱讀,感受閱讀的快樂”是《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對小學生閱讀的要求,而小學階段是學生形成閱讀興趣的關鍵時期。當前社會處于信息化時代,紛雜繁多的信息充斥在學生身邊,很多傳統讀物已經不能引起學生的閱讀興趣。那么,怎樣才能讓閱讀成為學生喜歡的“游戲”呢?閱讀繪本就是最好的方法,是學生進入閱讀入門階段的有效途徑。
例如,《西游記》是我國四大名著之一,但有些學生不喜歡閱讀這本著作,或是因為它半文言文的表達方式讓學生讀起來有些吃力;或是因為它的篇幅章節太多讓學生在閱讀時有壓力……如何才能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呢?教師可以先讓學生先讀一讀繪本版的《西游記》。繪本版的《西游記》通俗易懂,學生易于接受,在學生接受的基礎上,教師可以結合原版《西游記》中某個故事加以補充,使學生了解到這本書中還有更多神奇有趣的情節,這樣他們就會產生閱讀的欲望。當學生產生了閱讀的欲望,那閱讀困難也就迎刃而解了,學生也會樂在其中,從而愛上閱讀。
2.培養學生的想象力
繪本故事中有很多神奇的想象,借助繪本閱讀,學生的想象力能得到充分發揮。部編版小學語文第一冊第八課《雨》運用擬人化的手法,講述了“雨點兒從云彩里飄落下來后,大地發生的變化——小雨點兒讓花更紅了,草更綠了;大雨點兒讓沒有花沒有草的地方,開出了紅花,長出了綠草”。繪本故事《七彩下雨天》更能讓學生體會到雨的神奇:“如果下起黃色的雨,翩翩飛舞,那美麗的黃蝴蝶,撲扇著透明的翅膀在跳舞;如果下起綠色的雨……”之后,教師讓學生思考:“接下來還會下什么顏色的雨呢?你會看到什么呢?”學生大膽想象,有的說:“如果下起粉色的雨,我會看到桃花開滿枝頭,告訴我們春天來了?!庇械恼f:“如果下起黑色的雨,我們大家就都變成了‘黑人,白天也變成了‘黑夜?!边€有的說:“如果下起粉紅色的雨,該多好??!衣服就全變成粉色的了,我就是粉紅色小公主!”“如果下起紫色的雨,我就能吃到酸酸甜甜的葡萄了?!薄叭绻缕鸩噬挠辍彪m然學生的語言很稚嫩,但是他們大膽的想象讓雨變得更神奇、更有趣味。
不僅如此,繪本中精美的畫面能夠激發學生的想象,可以使其通過觀察圖畫對閱讀的內容展開大膽的想象,這對學生今后的看圖寫作有很大的幫助。
3.發展學生的表達能力
“學會表達”是小學語文學習的重要目標。繪本的“圖”與“文”都是表達的方式,將繪本故事引入小學語文口語交際與習作教學中,可以使課堂教學更生動、更有趣味,學生的表達能力也會得到更好的發展。
在部編版小學語文第一冊第四單元的口語交際“我們做朋友”的教學中,筆者利用繪本故事《小白找朋友》讓學生走進“交友現場”,學生通過角色體驗,進行對話、交流,筆者結合實際情況進行點評、指導。在這樣的活動中,學生不僅收獲了認知、教育的多重享受,也鍛煉和提高了口頭表達能力。
部教版小學語文第七冊第二單元習作主題是“小小‘動物園”,要求學生用某種動物形容自己的家人。在教學中,教師可以結合繪本故事《我家是動物園》將習作的要點滲透其中,教會學生如何抓住人物的性格、外貌、動作、語言、愛好等特點,并找到合適的動物來表現人物形象。這樣既突破了本課的教學難點,又增強了課堂的趣味性。
圖畫也是繪本的語言。為了提高學生的寫作興趣,教師還可以讓學生學習繪本的表達方式——圖文結合。例如,部教版小學語文第七冊第三單元習作主題是“寫觀察日記”,教師可以讓學生先畫出觀察對象,然后用文字進行表達。
三、借助繪本延伸課堂教學
1.鼓勵學生創意表達
教師要根據繪本故事情節,站在小學生的立場設計個性化的活動,引導其走進繪本世界,與作者對話、與故事中的事物對話,并開展富有創意的讀、寫、演、創等活動,使學生產生表達的興趣和沖動,進而使其用自己的方式走進故事,享受創意的快樂。
繪本表演:可以讓學生扮演繪本中的角色,演一演繪本。學生在表演中體會表演對象的神態、動作、語言、心理,在表演中進一步感受閱讀繪本故事的快樂。
繪本改編:將課文改編成繪本,或將繪本改編成課文。學生在改編的過程中既加深了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又創造性地進行了表達。
以部編版小學語文第四冊《我是一只小蟲子》為例,課堂教學結束后,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將課文改編成繪本,他們看到自己親手“繪”和“寫”的繪本,能夠獲得成就感,寫作的興趣也會更濃厚。
繪本創編:教師可以讓學生選擇動物、植物,或是其他事物,以其為主人公,想象一下它們之間會發生什么事,進而創編一個與眾不同的繪本故事。
2.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
首先,教師要在繪本表演中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一個繪本故事的表演往往需要幾個學生合作,如角色的分配、表演的互動、道具的準備等都需要學生去自主協調、互相配合,在這個過程中,合作的種子就在學生心里落地生根。
其次,教師要在繪本改編或創編中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一個完整的繪本故事分為“圖”“文”兩部分,學生可以分工合作,如擅長繪畫的學生負責“繪”的部分;喜歡寫作的學生負責“寫”的部分。在活動的進行過程中,學生需要商量、溝通與協調,這也在不知不覺中培養了他們的合作意識。
結 語
總之,繪本閱讀是課內閱讀的有效補充,將繪本閱讀與部編版小學語文教材整合,既順應了課程改革的需要,又符合部編版教材的編寫意圖。更重要的是,學生在“繪”聲“繪”色“繪”表達中培養了聽、說、讀、寫的能力,促進了其語文素養的全面提升。
[參考文獻]
張秋玲,王玲.反思《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中存在的問題[J].教育學報,2003(08):6-12.
李學紅,楊振興.冀教版小學語文一年級上冊教材說明及教學建議[J].教育實踐與研究,2005(7S):40-43.
作者簡介:章峰(1980.11—),女,安徽銅陵人,教導主任,一級教師,曾獲銅陵市“骨干教師”“優秀教師”、區“學科帶頭人”等稱號,以及市教學大獎賽一等獎、全國板塊教學二等獎,研究方向:小學語文。
周慶平(1976.4—),女,安徽銅陵人,教研組長,一級教師,曾獲全國板塊教學一等獎,曾主持或參與多個閱讀類課題研究,研究方向:小學語文。